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2020暑假,你怎麽過的

發布時間:2020-08-21 14:11: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2020暑假,你怎麽(me) 過的

  當我們(men) 被困在狹小的空間內(nei) ,急於(yu) 找到一個(ge) 新的出口時,開始有機會(hui) 重新審視10米以內(nei) 的生活,觀照自己的內(nei) 心世界,關(guan) 注與(yu) 自己、家人、戀人的關(guan) 係。

  教了三個(ge) 月心理谘詢課 我看到曾經的自己

  李婷

  當我們(men) 被困在狹小的空間內(nei) ,急於(yu) 找到一個(ge) 新的出口時,我們(men) 開始有機會(hui) 重新審視10米以內(nei) 的生活。

  ---------------

  “老師,我在家裏快要待不下去了,和爸媽三兩(liang) 句話就能吵起來……”

  “我每天熬夜打遊戲,停下來就頓感索然無味,知道這樣不好,但控製不了自己……”

  ……

  3個(ge) 月前的我,怎麽(me) 也想不到自己會(hui) 在家裏開設遠程心理谘詢課,現在卻成了我的暑假常態,並樂(le) 在其中。

  一場來勢洶洶的疫情開啟了魔幻的2020年,也徹底改變了我的生活:關(guan) 於(yu) 疫情的各種信息不斷撥弄著敏感的神經,整個(ge) 人沉浸在焦慮的情緒中,感到失控和疲倦;假期被迫延長,在家裏從(cong) 寒假待到暑假,和父母整日相看兩(liang) 相厭,上演家庭版《囧媽》;事先擬好的實習(xi) 計劃被打亂(luan) ,長時間宅家生活,甚至出現了“社恐”傾(qing) 向……

  這時,我偶然得到一個(ge) 在大專(zhuan) 院校兼職心理健康課老師的機會(hui) ,我正在讀心理專(zhuan) 業(ye) 研究生,之前有過在中學心理谘詢中心當助理的經曆,還沒做過高校的心理谘詢和授課,於(yu) 是爽快地應下了。

  谘詢師在來訪者麵前的穩定性是至關(guan) 重要的。為(wei) 了以最好的麵貌上課,我終於(yu) 打起精神捯飭自己,不再是蓬頭垢麵、一身睡衣走天下的居家模樣。在備課的過程中,我開始將注意力專(zhuan) 注在眼前的事情上,焦慮情緒也慢慢緩解。

  疫情就像個(ge) 導火索,引爆了大量被壓抑的心理需求,不少同學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神經官能症,失眠、焦慮、抑鬱等,甚至影響正常的社會(hui) 交往、學習(xi) 狀態和家庭生活。每天熬夜刷手機或打遊戲,網癮加重;長時間宅家不運動,不僅(jin) 發胖,還常常眼望天花板失眠到天明;與(yu) 父母朝夕相處,卻矛盾叢(cong) 生,家裏彌漫著濃濃的火藥味……

  “不要因為(wei) 自己的任何一種情緒而心懷愧疚。任何人都可能出現負麵情緒,因為(wei) 事不順而產(chan) 生低落抑鬱的情緒更是正常的。”

  “不妨接納自己這樣的狀態,允許負麵情緒存在,它本身不是錯的,不要為(wei) 了情緒出現本身而給自己更大的壓力。”

  ……

  很多人對心理谘詢充滿了不現實的期待,期待著可以從(cong) 中獲取萬(wan) 能靈藥。其實,心理谘詢講究“自助者,人助之”。谘詢師運用傾(qing) 聽和共情的辦法,鼓勵來訪者分享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共同去探討自我調適的方向。

  往往很多被認為(wei) 是“正確的廢話”,確實行之有效。比如,嚐試接受一些自己不可控的東(dong) 西,如果想走出某個(ge) 情緒,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能做的事情而不是情緒本身;又比如,緩解釋放情緒最有效的方式是與(yu) 人建立連接,多與(yu) 家人或朋友溝通交流,可以有效舒緩不良情緒。

  常常有朋友會(hui) 問我:谘詢師不會(hui) 吸收很多負能量嗎?其實,心理谘詢是一個(ge) 互相給予的過程。每次谘詢到最後,有時很開心有時很悵惘,聽完一個(ge) 故事總會(hui) 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深邃似海的情緒中去,但我感謝這些來訪者給予的信任,讓我有機會(hui) 陪伴他們(men) 一起走過這段路。

  有一個(ge) 小姑娘是為(wei) 減肥而苦惱,曾努力瘦過,但近期因腳受傷(shang) 無法運動,很快又反彈了10斤,在家裏因為(wei) 節食的問題與(yu) 家長多次爭(zheng) 吵,一度沉溺在抑鬱的情緒中。

  在她的故事中,我仿佛看到了曾經的自己,也為(wei) 自己忽胖忽瘦的身材而陷入自厭的泥淖。但後來我明白了,在健康的前提下適度追求美是沒錯的,但沒必要為(wei) 社會(hui) 的審美和他人的目光去苛求自己。

  還有許多來訪者給我的感覺也一樣,做谘詢就像是在照鏡子,或多或少都能折射出一些自己的經曆或個(ge) 性。那些帶著各種各樣力量的故事與(yu) 生命,也帶給我很多感動,引領著我,督促著我。

  過去,我們(men) 探索星辰大海,汲汲於(yu) 與(yu) 外界的聯係,但對身邊的人和自己的內(nei) 心世界,卻漠然處之。直到疫情時,我們(men) 被困在狹小的空間內(nei) ,急於(yu) 找到一個(ge) 新的出口,開始有機會(hui) 去重新審視10米以內(nei) 的生活,觀照自己的內(nei) 心世界,關(guan) 注與(yu) 自己、家人、戀人的關(guan) 係。

  感謝這3個(ge) 月的心理谘詢課,專(zhuan) 治他人心病的同時,也是在進行自助,讓我發掘出自己身上的力量。

  一邊讀文獻一邊篩信息 找回時間掌控感

  加利

  解決(jue) 焦慮的最好方法,或許不是找到最合適的方向後再去實踐,而是立刻去做那件事,再摸索著往前走。

  ---------------

  2020年6月初,在忙著期末和課題論文的學期末尾,我曾細致地計劃了學生時代的最後一個(ge) 暑假:疫情趨於(yu) 平穩,學校管控放鬆,不如早點返校準備畢業(ye) 論文,同時找個(ge) 線下實習(xi) ,為(wei) 即將到來的秋招各類考試麵試做準備。

  即將轉為(wei) 畢業(ye) 年級的我此前被無數前輩告知,雖然秋招是“金九銀十”,但暑假才是畢業(ye) 季的求職關(guan) 鍵期。作為(wei) 一個(ge) “拖延症晚期患者”,我深知這個(ge) 暑假待在家裏很可能隻剩一個(ge) 結果:無限期地無效率拖延。畢竟,學校圖書(shu) 館的學習(xi) 氛圍遠比家裏的書(shu) 桌更催人上進。

  然而計劃的腳步永遠趕不上變化,6月疫情反彈,一切規劃瞬間成空——所有學生停止返京返校,需要老老實實待著直到秋季開學。

  如此一來,計劃需要重新準備,焦慮緊隨其後。6月末,我的大腦開始為(wei) 著各類選擇與(yu) 決(jue) 定天人交戰:論文實驗進行不了可如何是好?是換個(ge) 城市還是繼續遠程實習(xi) ?一邊實習(xi) 一邊搞論文,時間精力能否兼顧……問題一多,作決(jue) 定的難度便呈指數級增長,讓人“頭禿”。

  從(cong) 小到大,我似乎一直很喜歡計劃被打破,更不擅長在大事上作決(jue) 定。初中時,我在書(shu) 桌前貼上一張時間計劃表,把每天放學後的固定流程按照時間順序布置好,時間精確到分。高中的我則專(zhuan) 門準備了一本掌心大小的筆記本,把當天要寫(xie) 的作業(ye) 設置完成時間,做完後逐一劃去。這種對於(yu) 時間的掌控感讓我感到安全,一旦更改計劃,我就會(hui) 陷入焦慮,難以靜心,效率低下。

  到如今,我又下意識想逃避。明明畢業(ye) 論文的備選方案尚未定好,線下實習(xi) 也無著落,我還是翻出了曾看過的電視劇和電影,和讀過101遍的書(shu) 籍,主動承包了家裏的拖地任務,讓自己“忙”起來。似乎隻要空白的時間被不需要思考的事情填滿,就可以忘記時間在流逝,假裝這個(ge) 暑假和過去每年的暑假一樣,沒什麽(me) 特別的,也不存在畢業(ye) 和求職的壓力。

  但每當我無所事事地度過了一天,晚上躺在床上刷微信,看著朋友圈的大家分享實習(xi) 經曆和學術成果,自我安慰行為(wei) 所建構的外殼被一寸寸擊破,無力感慢慢滲入內(nei) 裏,腦海中一直有個(ge) 聲音在詢問:你為(wei) 什麽(me) 不努力,你為(wei) 什麽(me) 要拖延,看吧,你已經在畢業(ye) 和求職的道路上落後了一大截。

  彼時的我依舊沒有想清楚,自己究竟是因為(wei) 同輩壓力而焦慮,還是因為(wei) 對未來尚且沒有確定的方向而迷茫。身旁的父母時不時催促:“事業(ye) 單位穩定,地位高,最適合女生。”“快點準備公務員考試,再不複習(xi) 就晚了。”疫情影響下動蕩的就業(ye) 市場,穩定性變得格外稀缺,我第一次動搖了求職方向,疑惑自身定位是否正確,要不要遵循那句古老的名言“不聽老人言,吃虧(kui) 在眼前”。

  在糾結、拖延和自我懷疑之間,暑假的時間逐漸流逝。7月中旬,許久不見的閨蜜從(cong) 國外留學歸來,我們(men) 繞著城市廣場數著腳步聊天,驚覺目前困擾著彼此的,都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和憂心。

  我們(men) 找了一家咖啡店,問店員要了兩(liang) 張便簽紙,把彼此所麵臨(lin) 的困惑一一列出,再把各個(ge) 選擇的優(you) 劣性對照著參考討論,還是難以找到可以順利通向未來的最優(you) 解。在寫(xie) 下問題和梳理方向的過程中,我突然意識到,即使原本的計劃被打破、即將麵臨(lin) 對未來方向的艱難選擇,但最優(you) 解本身或許就不存在,如果根本就不去付出嚐試和實踐,如何知道那個(ge) 決(jue) 定是否合適?解決(jue) 焦慮的最好方法,或許不是找到最合適的方向後再去實踐,而是立刻去做那件事,再摸索著往前走。

  暑假過半,待在家的我逐漸找回了對於(yu) 時間和生活的掌控感,開始一邊閱讀文獻,嚐試為(wei) 論文無法做實驗做準備;一邊篩選合適的求職信息,不斷明確自己的未來方向。焦慮依舊存在,但我似乎適應了它的常態化,畢竟未來會(hui) 發生什麽(me) ,誰也不知道。與(yu) 其躺著,不如行動起來吧。

  在書(shu) 中我走了很遠的路

  丁塵

  也許因為(wei) 想要出門的心思被徹底切斷,我更容易心無旁騖地沉浸在書(shu) 籍構建的世界裏。

  ---------------

  我猜很多人都和我一樣,想盡快從(cong) 今年這場“大夢”中醒來。國內(nei) 的一切都在慢慢恢複,經過此“疫”,人們(men) 的健康意識明顯提升了,口罩戴上了,距離拉開了。對了,也不去旅行了,比如我。

  作為(wei) 一名資深“驢友”,旅行幾乎是我假期清單上的固定項目。去年暑假我與(yu) 大學室友一同去了四川,在成都的街頭上我們(men) 幾個(ge) 許下豪言,今年暑假要一起自駕遊去西藏。如今豪言尚在耳邊,疫情卻在外邊,我們(men) 理智地認為(wei) ,不能去了。

  沒有旅行的暑假仿佛更加漫長,就此浪費時間實在可惜。“詩與(yu) 遠方不可辜負”,遠方去不了,不是還有詩嗎?一個(ge) “驢友”往往也是一個(ge) 文藝青年——我一般在買(mai) 書(shu) 的時候立刻化身文藝青年,因此積下了大量的買(mai) 而未讀的書(shu) 。於(yu) 是,我來到書(shu) 架前,嘴角45度上揚。

  閱讀的過程是安靜的,其間沒有風沙吹過荒漠時的聲音,沒有繁華都市人來車往的喧囂,沒有浪潮拍擊海崖的轟響,也沒有清晨時分空幽山穀間的啼鳴。然而,當我讀著那些文字的時候,卻又分明聽到了它們(men) 。在《山居筆記》中我從(cong) 寧古塔走到嶽麓書(shu) 院,看中華千年文明如洪流奔騰而過;在《神秘島》中,我重回美國南北戰爭(zheng) 時期,與(yu) 被困於(yu) 太平洋荒島上的一行人一同自救、經曆奇遇;在《白鹿原》中,我置身陝西關(guan) 中,腳下是雨後濕漉漉的泥地,麵前田裏的麥苗正泛著嫩綠;在《本源》中,我又登上了聖家族大教堂的塔頂,俯瞰巴塞羅那夜空下的萬(wan) 家燈火。於(yu) 是我一點點意識到,文字是可以帶著人行萬(wan) 裏路的。也許是因為(wei) 想要出門的心思被徹底切斷,我更容易心無旁騖地沉浸在書(shu) 籍構建的世界裏,並在其間遠眺、仰望、凝視,感受書(shu) 中人的悲喜與(yu) 命運的跌宕。“書(shu) 中自有黃金屋,書(shu) 中自有顏如玉”,書(shu) 中更有漫漫長路,而閱讀就像是一場足不出戶的旅行,視線在紙頁上來來回回,恍然間,便已走出了很遠。

  沒有固定的閱讀速度,有時兩(liang) 三天就可以讀完一本書(shu) ,有時一周才能讀完一本。從(cong) 這個(ge) 暑假開始直到寫(xie) 這篇文章的此時,我已經讀完了不多不少的7本書(shu) 。我已經記不起這7本書(shu) 是什麽(me) 時候買(mai) 的,在哪裏買(mai) 的,但它們(men) 實實在在地送給了我7段各異而精彩的旅程。在旅途中,人們(men) 往往會(hui) 為(wei) 了難得的人、風景和經曆駐足停留,慢慢感受,不必心急。我想,閱讀也應如此。

  除了閱讀本身,我還關(guan) 注了一些讀書(shu) 類的自媒體(ti) ,或是文章,或是視頻,內(nei) 容大多是值得一讀的書(shu) 籍分享以及書(shu) 評。後來,我開始在網絡讀書(shu) 論壇上發表或長或短的讀後感,並與(yu) 和我讀過同一本書(shu) 的讀者們(men) 交流甚至辯論。我享受這個(ge) 過程,享受用閱讀去社交,以書(shu) 作為(wei) 談資。

  我和小龐便是在論壇上認識的。因為(wei) 他發在我書(shu) 評下一條長長的回複,而決(jue) 定找他私聊。他在雲(yun) 南,我在北京,“書(shu) ”逢知己,從(cong) 此多了個(ge) 朋友。他說他很宅,除了看書(shu) 聽音樂(le) 沒什麽(me) 其他愛好。他還說,就算沒有疫情,他也不想外出旅行,景點總是人山人海,太擁擠。我回他說,等疫情徹底結束,我還是會(hui) 繼續去旅行,書(shu) 當然隨時讀。

  那句話說得很對:“身體(ti) 和靈魂總要有一個(ge) 在路上。”而此時的我也已發現,書(shu) 籍不僅(jin) 使我內(nei) 心豐(feng) 盛,更讓我漸漸地將閱讀變成了一種習(xi) 慣,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這個(ge) 暑假已經過去了大半,明明哪裏都沒有去,但我潛意識裏卻總覺得自己仿佛已經到過了很多地方。而那些或真實存在,或虛無縹緲的目的地就藏在書(shu) 裏,藏在字裏行間,而且不擁擠,沒有人山人海。

  異地戀前夕 我和女友漫遊漓江

  文昌魚

  我曾以為(wei) 8天的旅程會(hui) 很長,但是實際上卻過得出乎意料的快。相比沒有疫情時在北京的朝夕相處,這8天更顯彌足珍貴。

  ---------------

  7月初,已經異地7個(ge) 月的我和女友進行了一次重要對話:

  “我想你了。”

  “我也想你了,我想去旅行,一起去?甘肅?麗(li) 江?”

  “不如來桂林吧?我還可以帶你體(ti) 驗《向往的生活》。”

  “嗯,思考思考。”

  由於(yu) 疫情的阻隔,我們(men) 倆(lia) 自今年1月分別以來就再未見過。我獲得了自上本科以來最長的宅家時間,經曆了畢業(ye) 論文寫(xie) 作的痛苦、答辯的緊張、回校畢業(ye) 計劃反複修改的大喜大悲、爸媽態度“跳樓式”的轉變,以及博士階段即將與(yu) 女友分隔兩(liang) 地的“突發”消息。

  好在一切波瀾不驚,畢業(ye) 雖在“雲(yun) 端”,但也還是真切地到來了。當這個(ge) 稍顯特殊的暑假過半,為(wei) 了舒緩自己的心情,也為(wei) 下一階段或許更加艱險的路途做準備,我決(jue) 定規劃一場畢業(ye) 旅行。

  旅行地點的選擇花了一些心思,我們(men) 希望找一個(ge) 兩(liang) 人都未去過、景色優(you) 美但旅行花費也能夠控製的目的地相聚。我從(cong) 未到過桂林,女友雖身為(wei) 桂林人,但也沒有仔細領略過家鄉(xiang) 的美麗(li) ,而她的當地人身份和“交流密碼”般的本土口音能夠保護我們(men) 不至於(yu) 被“割韭菜”。反複討論之下,我跨越大半個(ge) 中國前往桂林。

  當飛機進入桂林上空,從(cong) 空中俯瞰,滿眼都是綠色,各種不同色號的綠雜糅在一起,構成一種雖然顏色單一但又不乏味的美感,蓬勃的綠蘊含著無限希望。然而,地表溫度熱到讓人變形。抵達的日子是我和女友相遇相識兩(liang) 周年紀念日,原本想著見到女友時給她一個(ge) 驚喜,甚至在手機裏設置了提醒,但最後還是“熱”忘了。

  景點遊客寥寥無幾,住宿相比往年要便宜不少,這給喜愛清靜的旅行者難得的“慢遊”機會(hui) 。一陣山雨一陣晴,一路泥濘爬著山。當和女友坐在龍脊觀景房間內(nei) 的落地窗前,朦朧煙雨中連綿不絕的梯田,禾苗隨著風兒(er) 波動,就像在演奏動人的韶樂(le) 。在那一刻,我體(ti) 會(hui) 到了前所未有的寧靜祥和。沉默著,兩(liang) 個(ge) 人相顧無言,一切又恰似盡在不言中,如果要問我所向往的生活,大概就是如此吧。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風景蓋桂林”,但我們(men) 也沒想到,有朝一日會(hui) 在漓江找不到拚竹筏的遊客。下午,兩(liang) 人騎著一輛可愛的全粉Hello Kitty電動車加入城市的“電動車大軍(jun) ”,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沒有確定的目的地,走走停停,一起欣賞山水之美,吃著路邊買(mai) 的香甜大芒果,習(xi) 習(xi) 涼風吹在身上,吹走灼熱,說不出的輕鬆愜意。

  回到市區,晚飯後兩(liang) 人在漓江邊散步,不禁聊起了未來。盡管關(guan) 於(yu) 異地戀在網上已討論過很多次,終究不如當麵溝通直接有效。去年年末在校園裏軋馬路,還想著兩(liang) 個(ge) 人未來3年還在北京,閑暇時我可以騎著電動車帶她去探索美食,周末爬香山、去動物園,甜蜜地暢想畢業(ye) 後兩(liang) 個(ge) 人的共同生活。沒想到5月事情發生轉折,就好像沒有預想過新冠肺炎疫情會(hui) 暴發並持續那麽(me) 長時間,大概人生就是那麽(me) 不可捉摸又出其不意。一切的機緣巧合,一切的猶豫與(yu) 抉擇,一切的不舍與(yu) 迷茫,最終塵埃落定的結果,是我即將與(yu) 女友展開長達4年的異地戀。

  我不支持她的決(jue) 定,但也沒有立即反對。異地戀是有風險的,從(cong) 溝通上來說,信息傳(chuan) 播會(hui) 存在更多幹擾噪音,誤解、吵架的幾率有可能上升;從(cong) 感性上來說無法感知對方細微情緒,無法及時陪伴在身旁,難過時的落寞會(hui) 加倍上升。這些負麵情緒增多,無疑消磨兩(liang) 人之間的感情,甚至導致分道揚鑣。就像一個(ge) 礦泉水瓶裏餘(yu) 下半瓶水,可以看作資源枯竭的預警,也可以看作希望的存在,未來的不確定,是抉擇時往前一步的不可知性,也是往後一步的不可預測,人生在路上,走一步算一步。

  走走停停,兩(liang) 人逛過榕湖逛杉湖,看過日月雙塔再到步行街上尋找宵夜。我曾以為(wei) 8天的旅程會(hui) 很長,但是實際上卻過得出乎意料的快。相比沒有疫情時在北京的朝夕相處,這8天更顯彌足珍貴。短暫相聚之後,我們(men) 也將要開始各自博士階段的學習(xi) 生活,在麵對麵坦誠交流過後,也更能理解對方的感受。我們(men) 曾在北京三環邊暢想未來,如今漓江邊兩(liang) 人也展望未來,希望愛做夢的孩子都可以夢想成真,每一次的分離,都是為(wei) 了更好的相聚。

  上午享受獨居 下午為(wei) 媽媽做飯

  徐亦捷

  半獨居生活的本質也許就是如此:在準備的過程中收獲一個(ge) 人實踐的快樂(le) ,而共享成果則實現了兩(liang) 個(ge) 人的滿足。

  ---------------

  作為(wei) 一名即將升入大二的學生,我在杭州家中上網課度過了第二學期,然後,又接著過暑假。

  暑假是考驗人的時刻。卡耐基說懶惰是萬(wan) 惡之源,我靠著母親(qin) 大人的縱容,已經懶了整整19年。

  雖然我懶,但這阻止不了我“一心向善”。我決(jue) 定妥善地安排我的“半獨居生活”。家裏是母親(qin) 和我兩(liang) 個(ge) 人生活,所謂半獨居,就是白天母親(qin) 大人上班,我享受獨居,晚上她回來,我得準備晚餐,和她共享。

  因此,我特地擬定了一天的計劃表:看展,閱讀,看電影,板繪,學韓語,準備英語專(zhuan) 四考試。

  然而,在戒斷症的影響下,手機顯得愈發親(qin) 切。從(cong) 睡眼惺忪的清晨摩擦到睡眼朦朧的半夜,精神快感從(cong) 藍光中不斷迸發出來。隻是那滾動的6.1英寸屏幕,終究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疲軟了,而所謂的計劃也從(cong) 未開始。

  這不禁讓人捶胸頓足:隻有目標沒有具體(ti) 執行步驟的計劃都是鬼扯,因此我決(jue) 定為(wei) 暑假重新製定一份精確到分鍾的計劃。

  早上8點到9點背12頁的英語單詞;之後的1小時看TED演講,英文、雙語字幕各一遍,對著演講稿做好筆記,又是兩(liang) 遍;10點半開始,對著韓國語教材為(wei) 我追星10年積累的韓語添磚加瓦;11點半,就著偶像的歌詞實操聽說讀寫(xie) ,順便愉悅身心。為(wei) 了集中注意力,我把手機扔在了房間另一頭;為(wei) 了清醒,我拿出了很久沒寫(xie) 過字的筆記本;為(wei) 了生活規律,我放棄了熬夜……

  在假期堅持做這些事並不容易,誘惑環繞,環境浮躁。我們(men) 在之前12年的教育中學會(hui) 了學習(xi) 的時候學習(xi) ,玩的時候玩,自律也並非自由的標配。人們(men) 總說高考後就解放了,但成年的我們(men) 不再擁有被安排的特權,學習(xi) 與(yu) 生活、學校與(yu) 社會(hui) 時刻交織在一起,考駕照、實習(xi) 、做飯、養(yang) 花……在自由時間內(nei) 作出自律的安排是我們(men) 的權利,更是自由的高配。

  下午雖然依然有閱讀、板繪、作曲等活動,但是我對準備晚餐的興(xing) 趣從(cong) 4點開始明顯高漲。畢竟沒有人能忽略母親(qin) 大人打來的慰問電話,以及她對晚餐的暗示,於(yu) 是烹飪便成了黃昏的重要課題。

  我不敢點火柴,主要依靠電磁爐。對於(yu) 做飯這件事,我自認天賦異稟,如何搭配、怎麽(me) 切、放什麽(me) 調料全憑一時高興(xing) 。

  對於(yu) 在日式餐廳吃到的烏(wu) 冬涼麵念念不忘,於(yu) 是我用幹海帶包、香菇和幹貝複刻了湯底;日式醬油、老抽和紹興(xing) 料酒炒製的洋蔥牛肉當作澆頭;為(wei) 了體(ti) 現其涼麵的本質,除了冰塊,我還刨了大半根有機黃瓜絲(si) 作輔料。

  這碗烏(wu) 冬麵完美地複刻了幾年前的感動:鮮甜,嫩滑,彈牙。

  但是仔細一咂嘴,我還是嚐到了些許無措:和預想的細碎輕薄不同,海帶漲大後從(cong) 鍋底摞到了湯表麵,我不得不撈出了一多半;190克的牛肉比預估的多了一倍,直接蓋住了所有麵條;因為(wei) 過於(yu) 想當然,剛一出鍋就把冰塊都放進去了,“涼麵”依然滾燙了好久……

  把這些講給母親(qin) 大人聽的時候,她露出了微笑,畢竟我的母親(qin) 大人也不是天生的料理王。把直覺變成經驗往往需要多次的實踐,但是一想到家人滿足的笑容,過程也就變得有趣而充實了。半獨居生活的本質也許就是如此:在準備的過程中收獲一個(ge) 人實踐的快樂(le) ,而共享成果則實現了兩(liang) 個(ge) 人的滿足。

  經過一段時間的評測,這份計劃在自我充實方麵有明顯的積極效用,而烹飪也為(wei) 我和母親(qin) 大人的互動帶來了良性循環。在自救的道路上,盡管我依舊時常懶惰,但總算是邁出了第一步。因此,為(wei) 了避免成為(wei) 萬(wan) 惡之源,耳機裏正好傳(chuan) 來一句防彈少年團的歌詞:“比起苦惱,大家還是走起吧!”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