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江津實現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監管
2019年,重慶市江津區實現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297天,同比增加11天,三年來累計增加52天,實現了“高速向前”。2020年上半年,全區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實現同比增加8天,“空天地一體(ti) 化”監測監管體(ti) 係的作用進一步顯現。
近年來,重慶市江津區不但在長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方麵“護水有方”,還連續多年不斷提升環境空氣質量,除了全區上下和生態環境部門的不懈努力,還有一項“秘密武器”也功不可沒。
後天發力,引來衛星遙感基地落戶
江津區位於(yu) 重慶西南,境內(nei) 127公裏的長江岸線,約占長江重慶段總長的1/5,可謂長江要津,同時還是國家新型工業(ye) 化示範基地和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示範區,堪稱重慶的經濟重鎮。
漫長的岸線,使得長江江津段的人工監測監管難度極大,再加上城市布局受限,導致江津在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方麵存在不少客觀困難。
既然“先天不足”,那就發力追趕。2019年,江津區在完成大氣顆粒物源解析、臭氧汙染源解析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套既能基於(yu) GIS的大氣環境質量數據進行分析,又能滿足網格化布點+多元數據融合+時空數據分析的大氣智能化監測監管網絡。
“該網絡通過空氣質量自動監測市級站+小型站+微觀站,能夠實現33個(ge) 站點聯合組網,覆蓋城區+工業(ye) 園區所有區域,提供實時信息、氣象參數。”從(cong) 江津區生態環境部門相關(guan) 負責人的介紹中,聽得出他們(men) 對於(yu) 這套全方位、全領域、全行業(ye) 、全天候、全覆蓋的“五全”監管網絡頗為(wei) 自豪。
江津區在不斷完善大氣智能化監測監管網絡建設的同時,水生態環境監測監管工作也取得了突破。2019年,江津區生態環境部門同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簽訂了《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與(yu) 應用合作協議》,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江津遙感應用基地(以下簡稱基地)正式落戶。自此,江津原有的以地麵為(wei) 主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開始向著天地空一體(ti) 化邁出堅實步伐。
借力而起,向天地空一體(ti) 化邁進
“一大隊,今天去油溪鎮,對照最新的衛星遙感識別圖,核實油溪006號排汙口的整改情況;三大隊,今天去一下珞璜,和當地環保辦及網格員一起再次巡檢園區二片區網格的大氣環境問題。”
一大早,江津區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支隊負責人分配完一天的工作後,各隊伍隨即出發。這一項項清楚明晰、有的放矢的工作安排,正是得益於(yu) 高、精、尖的監測監管體(ti) 係。
基地落成以來,江津區先後投入1200餘(yu) 萬(wan) 元,綜合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無人船、網格化大氣監測網絡等高科技手段,對全區長江幹流和主要支流及四大工業(ye) 園區的汙染進行全麵監測“體(ti) 檢”,對“一軸兩(liang) 翼”發展區域進行空氣質量全覆蓋監測監管,進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改善了長江水質和城市環境空氣質量。
“根據江津工作實際,基地利用衛星和無人機遙感技術聯合開展環境遙感應用、環境遙感應急監測,特別是沿長江岸線生態狀況遙感監管與(yu) 評估等工作。”基地相關(guan) 技術人員介紹。
大展拳腳,形成智慧環境監測監管格局
“昨天下午6點,珞璜鎮政府點位監測站發現數據異常報警,調閱攝像頭發現個(ge) 別居民焚燒雜草。網格員10分鍾內(nei) 趕到現場進行了處置,數據也在20分鍾內(nei) 恢複了正常,但是舉(ju) 一反三,該網格日常巡查管控仍要加強。”指揮屏幕前,環境執法人員正在通過各項數據,對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判,並做出進一步部署,“這個(ge) 點位的數據連續一周比周邊點位高,是不是還存在其他問題?今天下去,一是配合大氣科再次走訪附近居民,做好宣傳(chuan) 教育,二是對附近複工複產(chan) 的企業(ye) 進行幫扶,督促正常使用汙染治理設施。”
2019年-2020年,江津依托基地的衛星遙感技術,開展了長江幹流岸線及部分支流生態環境衛星及無人機遙感調查,累計排查總麵積近750平方公裏,全麵掌握了轄區內(nei) 長江幹流、主要支流岸線入河排汙口設置、企事業(ye) 單位空間布局、固廢和砂土堆存情況以及岸線開發利用、岸線開發利用情況、生態保護地破壞等情況。
此外,江津還通過對企事業(ye) 單位入河排汙口、集中式汙水處理設施排汙口、雨洪排汙口、農(nong) 田退水排汙口、廢水混合排口5類入河排汙口的衛星及無人機遙感識別、排查和地麵人工核查,及時發現和處置違規排放等突出問題,持續保證了長江江津段水質穩定在Ⅱ類。
通過“五全”大氣環境監管網絡的精細化管控,江津生態環境部門對區、鎮街、村社、企業(ye) 的相關(guan) 數據進行了統一,使其互通互聯共享、取證全麵客觀無爭(zheng) 議,助力實時協同處理環境汙染。同時有效推進了環保責任主體(ti) 下沉,初步形成了智慧環保監測監管格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