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第一” 深圳不惑的密碼
今天,中國第一個(ge) 經濟特區深圳迎來40歲生日。
彈指一揮間,滄海變桑田。從(cong) 一個(ge) 默默無聞的南方邊陲小漁村,到國內(nei) 四個(ge) 一線城市之一,再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先行示範區——深圳奇跡般崛起,綻放奪目光彩。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40年來,深圳在發展、人才、創新三個(ge) 方麵盡顯特區本色。
發展是第一要務
從(cong) “深圳速度”到“深圳質量”
發展是第一要務。40年來,深圳創造了“深圳速度”“深圳質量”。
中建鋼構有限公司華南大區總工程師陸建新,親(qin) 眼見證了改革開放之初“深圳速度”的誕生。
上世紀80年代,陸建新參與(yu) 深圳國貿大廈建設。從(cong) 1982年10月開建,高160米、共53層的中國第一幢超高層建築國貿大廈37個(ge) 月竣工。“三天一層樓”的速度,在當時絕無僅(jin) 有,被世人驚歎為(wei) “深圳速度”。
“深圳速度”創造了深圳奇跡。
深圳GDP從(cong) 1980年的2.70億(yi) 元,提升到2019年的26927.09億(yi) 元,在國內(nei) 僅(jin) 次於(yu) 北京、上海,增長了近1.4萬(wan) 倍。按不變價(jia) 計算,2019年比1980年增長1518倍,年均增長20.7%。
即便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背景下,深圳依然勇往直前,成為(wei) 上半年我國四大一線城市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城市:GDP總值為(wei) 1.26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0.1%。
“改革開放40年,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實踐是經濟特區。全世界超過4000個(ge) 經濟特區,頭號成功典範莫過於(yu) ‘深圳奇跡’。”英國《經濟學人》這樣評價(jia) 。
如果說,當年“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曾讓世界驚歎。那麽(me) 現在,令世人矚目的更有持續提升的“深圳質量”。
近年來,“中國矽穀”“創新之城”已成為(wei) 這個(ge) 經濟特區的新名片。這種變化,折射著深圳快速進化的創新生態。而這背後不變的是——支撐深圳創新轉型的動力,始終源於(yu) 已融入血脈的敢闖敢試、敢為(wei) 人先的改革開放精神文化。
人才是第一資源
無數英才在深圳締造創業(ye) 傳(chuan) 奇
人才是第一資源。從(cong) 建立經濟特區之日起,深圳就築巢引鳳,招攬各路英才前來奮鬥、紮根。
2019年9月,陸建新獲評全國道德模範。他對羊城晚報記者說:“如果把我算作一棵小草的話,那深圳就是養(yang) 育我的沃土。”
猶記得1982年,18歲的他參與(yu) 深圳國貿大廈建設,從(cong) 事施工測量工作。37年來,他從(cong) 最基層的測量員一步步成長為(wei) 鋼結構建築施工領域頂級專(zhuan) 家,參與(yu) 承建國內(nei) 7幢百層高樓中的4幢,帶領團隊將中國超高層鋼結構施工技術推向世界一流水平,被譽為(wei) “中國樓王”。
深圳這方沃土,培育和吸引了無數國內(nei) 外英才前來創業(ye) 。任正非、馬化騰、王傳(chuan) 福、汪滔、汪建、高雲(yun) 峰……“牛人”不勝枚舉(ju) ,寫(xie) 就一個(ge) 個(ge) 非凡的創業(ye) 故事。
微信公眾(zhong) 號“深圳發布”近日發了一條推文,文中提到:一句“來了就是深圳人”,正是全球人才湧入深圳的內(nei) 心寫(xie) 照。
作為(wei) 全國最年輕的城市,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齡僅(jin) 32.5歲,全國各地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來此實現自己的夢想。
從(cong) 建立特區時不到3萬(wan) 人口,到現在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wan) ,深圳成為(wei) 全國最大移民城市,也是全球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移民城市。近五年來,深圳每年保持新增常住人口40萬(wan) -50萬(wan) 人。
公開數據顯示,近年深圳已成為(wei) 吸納清華、北大名校畢業(ye) 生數量除北京外最多的城市。2019年,入職華為(wei) 、騰訊的清華、北大畢業(ye) 生人數達459人。
一批批海歸人才前來深圳創業(ye) 逐夢,國際科學大咖也青睞深圳。2017年4月,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裏耶·瓦謝爾、布萊恩·科比爾卡領銜的兩(liang) 個(ge) 實驗室,落戶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如今,這種由諾獎科學家組建的實驗室,在深圳已有5家。
創新是第一動力
千餘(yu) 項“全國第一”在深圳創造
創新是第一動力。如今,提到深圳,必然言及創新。創新,為(wei) 深圳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40年來,深圳不斷進行製度創新,優(you) 化營商環境,保持了創新的靈魂,孕育了創新的種子。
在諸多創新中,製度創新和科技創新尤為(wei) 引人矚目。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製度創新為(wei) 深圳經濟發展掃除障礙、鋪平道路。
1982年3月,蛇口工業(ye) 區在各重點大學及各地公開招聘人才,打破了由上級部門調派幹部的做法,首開新中國人事製度改革的先河。
1983年,蛇口率先實行基本工資加崗位、職務工資加浮動工資的改革方案,從(cong) 內(nei) 地調入的幹部職工,不論原來級別職務如何,都一律凍結在本人檔案中,隻作為(wei) 基本工資參考。具體(ti) 工資薪酬,根據本人的才能和貢獻來確定。
黨(dang) 的十八大後,2013年,深圳在全國率先開展商事製度改革。這一改革隨後迅速在全國推開,創新創業(ye) 的市場活力空前迸發。
2019年7月出台的《深圳市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方案》,率先突圍“三評改革”,擴大科研資金的使用管理自主權,形成總體(ti) 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的“一類科研資金、五大專(zhuan) 項、二十四個(ge) 類別”科技計劃體(ti) 係。
被稱為(wei) “特區中的特區”的前海,從(cong) 一片灘塗起步,數年間實現跨越式發展。“前海模式”累計推出製度創新成果358項,全國首創或領先133項。
第一個(ge) 打破平均主義(yi) “大鍋飯”工資製度、敲響土地拍賣“第一槌”、第一家外匯調劑中心成立、第一家由企業(ye) 集團創辦的銀行開業(ye) 、第一家股份製保險企業(ye) 創辦……40年來,千餘(yu) 項“全國第一”在深圳橫空出世,更多新的“第一”正在持續創造。
科技創新,為(wei) 深圳經濟高質量發展插上了翅膀。
2019年,深圳全市專(zhuan) 利申請量、授權量、授權量增速、有效發明專(zhuan) 利五年以上維持率、PCT國際專(zhuan) 利申請量五項核心指標居全國第一,每萬(wan) 人口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為(wei) 全國平均水平的8倍,PCT國際專(zhuan) 利申請量連續16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發展成為(wei) 一麵旗幟。2000年,深圳高新技術產(chan) 品產(chan) 值首次突破千億(yi) 元,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高新技術產(chan) 品占全部高新技術產(chan) 品的比重首次突破50%。從(cong) 此以後,每年平均以“千億(yi) 元級”的速度增長。
梯次型創新企業(ye) 群基本成型。深圳目前已形成以企業(ye) 自主創新為(wei) 主體(ti) 的產(chan) 業(ye) 集群,“頭部企業(ye) ”全麵領跑,新銳企業(ye) 多點開花,中小企業(ye) 雨後春筍。世界500強數量位居全球第6位、中國第3位,其中民營企業(ye) 入榜世界500強數量高居全國第一。
創新能級持續提升。深圳建市之初,科研院所數量為(wei) 零。截至2019年年底,深圳擁有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各類創新載體(ti) 累計達2260家,其中國家級118家。
自主創新成果強勢領跑。目前,深圳已建立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ti) 係,在5G、超材料、基因測序、3D顯示、石墨烯太赫茲(zi) 芯片、柔性顯示、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等領域的創新能力處於(yu) 世界前沿。
自2010年以來,深圳連年斬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項達135項……
從(cong) “改革之都”到“創新之城”——牢牢把握創新源動能,深圳,四十不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