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醫療產業變局:醫生白天看病問診,晚上變身“網紅”

發布時間:2020-08-31 15:08:00來源: 央視財經

  又一個(ge) 千億(yi) 級大市場,年底就來!醫療產(chan) 業(ye) 變局:醫生白天看病問診,晚上變身網紅!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使得醫療產(chan) 業(ye) 的數字化變革成為(wei) 了眾(zhong) 人矚目的焦點。伴隨著社交媒體(ti) 的廣泛運用,以往去醫院看病的模式正在慢慢改變。一些頭疼腦熱的小病,都可以通過網上問診解決(jue) 。

  不僅(jin) 如此,數字化醫療還讓醫生們(men) 的社會(hui) 角色發生了改變。平日裏看似嚴(yan) 肅、低調的醫生,搖身一變,也成為(wei) 了網紅大咖。

  醫生變大V 短視頻揭開醫學神秘麵紗

  “仙鶴大叔”張文鶴是北京某著名醫院兒(er) 童皮膚科專(zhuan) 家,他去年開始利用業(ye) 餘(yu) 時間在抖音上科普醫學知識,僅(jin) 用5個(ge) 月,粉絲(si) 從(cong) 0漲到300萬(wan) ,如今在他抖音上的粉絲(si) 量超過2000萬(wan) ,500多條視頻獲讚8000多萬(wan) ,平均每條視頻有13萬(wan) 人點讚。

  白天看病問診,晚上百萬(wan) 網紅,越來越多的醫生正在走紅網絡,他們(men) 往往擁有大批粉絲(si) 。受疫情影響,健康類內(nei) 容今年更是成為(wei) 高頻熱搜。數據顯示,目前已有超過50萬(wan) 在線上平台注冊(ce) 的醫生,其中有超過一半的醫生對網絡直播很有興(xing) 趣,願意嚐試。

  一項基於(yu) 10000多名醫生的調研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醫生62%的上網時間與(yu) 醫學相關(guan) ,每周累計進行線上醫學行為(wei) 的時間達到15.2小時,越來越多的醫生以線上的方式進行醫患互動。

  不過,觸網醫生對待商業(ye) 化變現依然十分謹慎,大多數醫生對商業(ye) 帶貨是抗拒的,直播打賞、付費谘詢、知識變現是其主要變現手段。2019年一項調查顯示,9000名網絡用戶中92.1%的人看過健康科普視頻,有付費意願的用戶占比超過一半。

  中國信通院雲(yun) 計算與(yu) 大數據研究所高級業(ye) 務主管 馮(feng) 天宜:我國優(you) 質的醫療資源相對比較緊缺,執業(ye) 醫師數隻有360萬(wan) 人,遠遠無法應對2300萬(wan) 人次的日均門診量。

  前海開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楊德龍:像丁香園有550萬(wan) 的專(zhuan) 業(ye) 用戶 ,其中醫師用戶就有200萬(wan) ,互聯網打破了地域的限製,有利於(yu) 解決(jue) 中國醫療資源不平衡和人們(men) 日益增加的健康醫療需求之間的矛盾。

  虛擬仿真視覺技術讓醫療“眼見為(wei) 實”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醫生們(men) 可以遠程工作,而醫院的醫療手段也在發生變化,虛擬現實、3D打印、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正在讓智慧醫療觸手可及。

  虛擬仿真技術正逐步成為(wei) 醫療診療和醫療教育領域無可替代的炫酷科技。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恒,團隊研究方向是借助生物3D打印技術重建人體(ti) 缺損骨骼。

  中國工程院院士 盧秉恒:例如,我們(men) 的頭蓋骨如果受傷(shang) 了,用個(ge) 鈦合金把它修補起來,因為(wei) 金屬導熱很快,而這個(ge) 又靠近頭皮,對環境的溫度比較敏感,會(hui) 有不舒服的感覺。而PEEK材料,和我們(men) 人體(ti) 本來的骨骼相差不多,它的強度也非常好。

  新材料的3D打印技術讓大麵積骨骼缺損重建變得不再困難,但這項技術的雄心還遠不止於(yu) 此。

  中國工程院院士 盧秉恒:科研上最熱的就是怎麽(me) 製造活性的器官,包括人工的皮膚、角膜,心髒的瓣膜,前景是非常遠的,3D打印為(wei) 再生醫學開辟了一條非常好的路。

  一些算力最先進的大型計算機,正日夜處理著龐大的數據,它們(men) 可以向臨(lin) 床醫生提供有指導意義(yi) 的診療建議。共享醫療數據,打破醫院之間的壁壘,當今世界最頂尖的IT公司都在嚐試。大數據下的精準醫療,目前也正在國內(nei) 普及。

  上海交通大學的超算中心,兒(er) 童罕見病數據雲(yun) 就在這裏。當醫生麵對罕見病無法確診時,臨(lin) 床表征上傳(chuan) 到兒(er) 童健康合作雲(yun) 中,大概幾秒鍾,就能給出該基因組可能對應的近百種疾病。

  疫情使遠程醫療需求增加

  技術的發展,讓醫療的數字化變革成為(wei) 可能,而疫情的發生,則推動了線上就醫模式的普及。“雲(yun) 掛號”“雲(yun) 問診”“雲(yun) 配藥”,隨著這些就醫流程的打通,互聯網醫療和我們(men) 的距離已經不再遙遠。

  由於(yu)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患者對遠程醫療和疾病數字化管控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全球首家上市遠程醫療公司Teladoc,目前在美國每天有超過2萬(wan) 次遠程診斷服務,比之前增加了100%。美國疾病預防與(yu) 控製中心數據顯示,美國每年有12.5億(yi) 門診數量,大約有三分之一的門診(約4.17億(yi) )可以用遠程醫療來解決(jue) ;後續訪問中的80%可通過遠程醫療服務來解決(jue) 。

  在中國,疫情更是加速“互聯網+醫療”的發展,“雲(yun) 掛號”“雲(yun) 谘詢”“雲(yun) 問診”加上“雲(yun) 處方”“雲(yun) 配藥”,整個(ge) 就醫環節全部打通,就醫新模式就此開啟。

  截至今年7月,我國的互聯網醫院數已經從(cong) 去年年底190家增加至超過600家,其中7成是公立醫院。此外,疫情期間,國家衛健委委屬委管醫院的互聯網診療量比2019年同期增長了17倍,第三方平台互聯網谘詢診療量增長約20多倍。

  7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意見提出,在保證醫療安全和質量前提下,進一步放寬互聯網診療範圍,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報銷範圍。

  中國信通院雲(yun) 計算與(yu) 大數據研究所高級業(ye) 務主管 馮(feng) 天宜:截至6月30日,我國已經有71家互聯網醫院接通了醫保,患者通過互聯網診療來進行醫保線上的實時結算,更好實現了互聯網診療的閉環管理。

  近幾年我國智慧醫療產(chan) 業(ye) 規模增長迅速,截至2018年底為(wei) 790億(yi) 元,截至2019年底為(wei) 880億(yi) 元,預計到2020年底產(chan) 業(ye) 規模將突破千億(yi) 元大關(guan) 。

  前海開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楊德龍:互聯網醫療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藥店+雲(yun) 診所模式;第二種模式是藥店+雲(yun) 醫院模式;第三種是藥店+智慧醫療服務,互聯網醫療屬於(yu) 未來比較重要的發展方向,這可能是互聯網顛覆傳(chuan) 統行業(ye) 的又一案例。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