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在攜手抗疫中深化中非友誼

發布時間:2020-08-31 15:14:00來源: 人民網

  建設中的坦桑尼亞(ya) 達累斯薩拉姆烏(wu) 本戈立交橋項目。烏(wu) 本戈立交橋是坦桑尼亞(ya) 政府主導的第一個(ge) 立交橋項目,由中土集團東(dong) 非有限公司承建。該項目於(yu) 2017年3月奠基,目前施工進度已接近80%,預計年內(nei) 竣工通車。在中方資金、技術、人員的大力支持下,非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蓬勃發展。
新華社發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在華非洲留學生、學者等友好人士積極投身疫情防控工作,並用所學知識全力支持非洲抗疫行動,讓中非友好更加深入人心,體(ti) 現出中非人民共克時艱的兄弟情誼

  參與(yu) 援建非洲“火眼”實驗室

  (安哥拉)秦朋和

  我的漢語名字叫秦朋和。朋友的朋,和諧的和。我很喜歡這個(ge) 名字,它時刻提醒我要為(wei) 非中友好而努力。

  6年前,我來到中國,成為(wei) 浙江師範大學生物技術專(zhuan) 業(ye) 的一名留學生。今年5月,我又回到了非洲。作為(wei) 深圳華大基因公司“火眼”實驗室技術團隊的一員,我和同事先後奔赴加蓬、多哥等國,幫助當地建設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大大提高了當地的疫情防控能力。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非洲多國蔓延,各國對新冠病毒檢測的需求不斷增加。5月,我們(men) 團隊抵達加蓬,用一個(ge) 月左右時間迅速搭建起實驗室。實驗室內(nei) 的每台高通量自動化樣本製備係統能夠在80分鍾內(nei) 完成192個(ge) 樣本的核糖核酸提取並進行分析,整個(ge) 實驗室每天可檢測1萬(wan) 份樣本。便捷高效的檢測大幅提高了當地的疫情防控能力,幫助當地更快發現病毒傳(chuan) 染源和傳(chuan) 播途徑,從(cong) 而降低病毒傳(chuan) 播風險,保護更多人的生命安全。

  除了搭建實驗室,我們(men) 團隊還負責對當地醫療工作者和實驗人員進行培訓。在實驗室建成後,負責其後續調試和運行,解決(jue) 實驗室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確保每份檢測樣本都能快速獲得準確結果。此外,我們(men) 在多哥首都洛美也幫助建立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助力當地更有效地開展疫情防控工作。

  我們(men) 9人團隊來自不同國家,但大家像兄弟般相處融洽。我雖然來自非洲,但因為(wei) 能講一口流利的漢語,引起很多當地人的好奇。在培訓加蓬當地檢測人員時,他們(men) 都問我是不是在中國長大的,也很羨慕我能有機會(hui) 參與(yu) 如此重要的任務。

  我經常向母親(qin) 介紹中國采取的各種抗疫舉(ju) 措,告訴她“我在中國很安全,中國一定會(hui) 戰勝疫情”。正是因為(wei) 中國政府的果斷決(jue) 策,民眾(zhong) 的積極配合,中國迅速有效遏製住疫情。與(yu) 此同時,中國還以各種方式支援非洲國家抗疫,不僅(jin) 捐贈防護物資,還派出醫療專(zhuan) 家組提供協助,非中深厚情誼在攜手抗疫中進一步加深。

  目前,華大基因正在我的祖國安哥拉建設5座“火眼”新冠病毒檢測實驗室。建成後,安哥拉將成為(wei) 擁有“火眼”實驗室最多的非洲國家。有幸參與(yu) 其中,我感到無比自豪,我的家人也都以我為(wei) 榮。我希望我們(men) 的工作能幫助非洲早日戰勝疫情,那時,我就能回到家鄉(xiang) 擁抱我的母親(qin) 了。

  (作者為(wei) 深圳華大基因公司援建非洲“火眼”實驗室技術人員,本報駐南非記者萬(wan) 宇采訪整理)

  難忘社區誌願者經曆

  (尼日利亞(ya) )歐萊德

  戴上口罩,穿上防護服,套上紅馬甲,手持額溫槍——我的誌願者工作開始了。作為(wei) 南京市棲霞區馬群街道蛇盤社區的一名社區防疫誌願者,我和同事負責在小區出入口為(wei) 來往居民測溫,並為(wei) 從(cong) 其他地區返回小區的外籍居民登記信息。

  我是南京理工大學製藥工程專(zhuan) 業(ye) 的一名留學生。今年初,我即將迎來本科階段的最後一個(ge) 學期。在中國學習(xi) 生活近4年,我對中國的了解越來越深,中文也越講越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看到社區工作者每天都奔波在抗疫一線,宣傳(chuan) 防疫知識、為(wei) 進出社區居民測量體(ti) 溫,努力保障我們(men) 的安全,我很感動,也希望為(wei) 抗疫貢獻自己的力量。

  今年2月,我主動報名成為(wei) 一名社區防疫誌願者。一開始,居民們(men) 看到我還會(hui) 露出驚訝的神情,後來,人們(men) 經常對我豎起大拇指,有時還會(hui) 用南京話和我打招呼。雖然我們(men) 都戴著口罩,但我始終能感受到來自社區居民的善意。

  我的誌願者工作持續到今年3月。雖然時間不長,但有很多印象深刻的片段。記得有一天,我聽同事說,由於(yu) 疫情等原因導致獻血人數驟減,血站庫存告急。我立即報名參加獻血。對我來說,能夠參與(yu) 抗擊疫情,收獲居民的感謝與(yu) 肯定,是非常珍貴、難忘的經曆。

  疫情防控期間,中國實行迅速、有力的抗疫舉(ju) 措,中國人民眾(zhong) 誌成城、積極配合,有效遏製住疫情的蔓延,為(wei) 全球抗疫作出了重要貢獻。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我的祖國尼日利亞(ya) 也受到疫情衝(chong) 擊。我通過新聞了解到,中國政府向尼日利亞(ya) 捐贈抗疫物資,尤其對弱勢群體(ti) 提供幫助。來自中國的幫助和支持非常珍貴,我相信,尼中兩(liang) 國攜手一定能夠戰勝疫情。

  畢業(ye) 後,我希望有機會(hui) 進入中國的製藥企業(ye) 工作,利用我在中國的所學為(wei) 非中合作抗疫貢獻力量。

  (作者為(wei) 南京理工大學學生,本報記者白紫微采訪整理)

  心理輔導增強抗疫信心

  本報記者 程遠州

  “中國政府了不起,中國人民了不起!”說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在武漢留守校園的經曆和感受,31歲的喀麥隆教師彼得脫口而出。作為(wei) 湖北工業(ye) 大學國際學院輔導員,彼得與(yu) 500多名國際學生一起在武漢度過了艱難的抗疫時光。

  彼得主動申請協助學校開展防疫工作,成為(wei) 一名校園防疫誌願者。湖北工業(ye) 大學國際學院院長葉朝成對彼得的決(jue) 定並不意外,“他在平時就十分樂(le) 於(yu) 助人,責任心很強,也比較了解國際學生的困難和需求”。

  彼得和兩(liang) 名中國老師一同承擔著國際學生宿舍片區的消殺任務。每天早上9時,他們(men) 身穿學校提供的工作服,背起重達25公斤的噴藥桶,逐層噴灑消毒液。“消毒液的味道很濃,一趟走下來,不僅(jin) 腰酸腿疼,就連嗅覺都要失靈了。”彼得說。

  除了消毒工作,彼得還當上在校留學生的“心理輔導員”。彼得回憶,疫情防控中,有時他一天會(hui) 接到二三十個(ge) 求助電話,“我會(hui) 盡己所能幫他們(men) 解決(jue) 困難,樹立戰勝疫情的信心”。

  每次與(yu) 學生通電話,他都會(hui) 詳細介紹武漢等地為(wei) 戰勝疫情做出的各種努力,並不厭其煩地提醒學生們(men) 少出門、少聚集,房間勤通風,出門戴口罩。在彼得的影響下,一些留學生紛紛申請成為(wei) 誌願者,協助他開展工作。來自孟加拉國的宋一和安圖放棄回國,主動留下幫助采購生活物資、參與(yu) 校園夜間巡邏。

  如今,武漢已走出疫情的陰霾,餐館、商店正常開業(ye) ,大街小巷恢複活力。回首幾個(ge) 月前的時光,“害怕嗎?”記者問他。“不怕。”彼得的回答挺淡定。學校印發防疫宣傳(chuan) 冊(ce) 、為(wei) 留校學生發放口罩等防疫物資的舉(ju) 措讓他安心;親(qin) 身參與(yu) 抗疫,給他信心。經曆此次疫情,彼得對武漢和學校有了更深的感情。他說,在武漢學習(xi) 工作的4年使他“成為(wei) 一個(ge) 更優(you) 秀的人”。

  今年3月,喀麥隆確診首例新冠肺炎病例,防疫形勢日益嚴(yan) 峻。彼得從(cong) 新聞上看到,近幾個(ge) 月來,中國積極與(yu) 喀麥隆合作抗疫,毫無保留地分享抗疫經驗,並向喀麥隆運送防疫物資。對於(yu) 中國的無私幫助,彼得非常感動,“希望我的祖國能夠早日戰勝疫情”。

  目前,彼得一邊工作在學校疫情常態化防控一線,一邊忙著向遠在喀麥隆的朋友們(men) 分享中國的抗疫經驗,並為(wei) 家鄉(xiang) 籌措防疫物資。“中國不僅(jin) 有效控製了疫情,還積極參與(yu) 抗疫國際合作,為(wei) 世界抗疫樹立了典範,讓我們(men) 看到了中國力量和中國擔當。我很高興(xing) 能參與(yu) 其中,為(wei) 抗疫出一分力。”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