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五號、長征七號01指揮員:堅守寂靜無聲的椰林
“5、4、3、2、1,點火!”
伴隨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我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取得圓滿成功,執行這次發射任務的01指揮員王光義(yi) 受到了廣泛關(guan) 注。8月24日,記者電話采訪了正在休假中的王光義(yi) 和他的女兒(er) 。01指揮員是如何煉成的?歡呼和掌聲背後,發射場裏發生過怎樣的故事?是什麽(me) 樣的精神支撐著航天人堅守孤獨?這些問題的答案都隨著采訪的深入慢慢浮出水麵。
“5、4、3、2、1,點火!”人們(men) 認識01指揮員王光義(yi) ,是通過電視直播裏他為(wei) 火箭發射倒計時讀秒的高光時刻。
他是我國第一個(ge) 也是目前唯一一個(ge) 長征五號和長征七號兩(liang) 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雙料01指揮員。
每次發射任務成功後,或長或短,王光義(yi) 都會(hui) 賦詩一首,這是他表達情緒、抒發情感的方式。
2017年畢業(ye) 季,時任北京理工大學校長的胡海岩院士在畢業(ye) 寄語中描述了他腦海中的畢業(ye) 生群像,這群“為(wei) 夢想而生、堅定而執著”的人裏就有王光義(yi) 。
1990年,初中生王光義(yi) 在政治期末試卷裏看到了這樣一道題目:我國第一顆商業(ye) 衛星在哪發射。這是他第一次知道在祖國大西南有個(ge) 叫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地方。
從(cong) 深山峽穀中的西昌,到海島邊陲的文昌,少年時代的太空夢是他進入航天領域工作的起點,這份初心至今沒有改變。
發射任務的“執行導演”
1個(ge) 多月前,王光義(yi) 的名字頻繁出現在媒體(ti) 報道中。
7月23日12時41分,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我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取得圓滿成功,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執行這次發射任務的01指揮員就是王光義(yi) 。
“5、4、3、2、1,點火”,發射場傳(chuan) 來巨大的轟鳴聲,火箭拔地而起,整個(ge) 發射場都為(wei) 之震顫。
坐在發射指揮大廳正中央的王光義(yi) ,隻是稍稍舒了一口氣,眼睛依然死死地盯著指揮大屏上火箭飛行軌跡的曲線,仔細辨聽著調度傳(chuan) 來的測控跟蹤聲音,密切關(guan) 注著每一個(ge) 關(guan) 鍵動作的順利完成。
30多分鍾後,探測器與(yu) 火箭順利分離、準確入軌,大廳裏頃刻間沸騰起來,一夜未眠的疲憊被所有人拋諸腦後。
“問天路上向天問,勇攀高峰航天人;攻堅克難新奇跡,長五遙四踏星辰……”當天,王光義(yi) 一口氣寫(xie) 了4首詩,表達內(nei) 心的澎湃。
這已經是王光義(yi) 第4次擔任01指揮員,4次任務均實現了精準到秒的“零窗口”發射。
王光義(yi) 被人記住的是發布點火口令時的高光時刻,但鮮為(wei) 人知的是,發射現場來自各個(ge) 分係統的數百條信息都要在他這裏匯集,由他進行分析處理、判斷決(jue) 策。
“就像一根針,承上啟下,對上聯係上級指揮部,對下聯係分係統指揮員。”王光義(yi) 這樣形象描述01指揮員的作用。
作為(wei) 一場發射的“執行導演”,王光義(yi) 是名副其實的複合型人才,他不僅(jin) 掌握了火箭和發射場20多個(ge) 分係統的工作內(nei) 容,還精通組織指揮模式、測試發射流程和應急處置預案等重要工作。
“業(ye) 務上的大拿,生活中的大哥,工作中的大管家,決(jue) 策判斷的大局觀,應急處置的大心髒。”愛思考的王光義(yi) 總結出了01指揮員的幾“大”特點。
成為(wei) 01指揮員,王光義(yi) 整整用了17年時間。
1999年,他從(cong) 北京理工大學自動控製係本科畢業(ye) 後,來到了位於(yu) 大涼山深處的西昌發射場,守著橫斷山脈一待就是14年。
2013年,他告別妻子和女兒(er) ,走進了還在建設中的海南文昌發射場。
發射場裏的日與(yu) 夜
萬(wan) 事開頭難。
測發流程新、航天產(chan) 品新、技術狀態新、設備設施新、參試隊伍新、指揮模式新、氣候環境新……全新的文昌發射場考驗著第一批建設者。當時的工作人員中,在西昌執行過發射任務的不到20%。
3年間,藍天、白沙、碧海、椰林,這些海南島的美景,王光義(yi) 並無暇欣賞。白天跑現場解決(jue) 問題,晚上加班開會(hui) ,討論試驗文書(shu) ,確定每一條口令、每一個(ge) 時間節點。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有到優(you) ,他們(men) 完成了很多拓荒性的工作。
2016年6月25日20時,王光義(yi) 在發射指揮大廳下達了人生中也是文昌發射場裏的第一個(ge) 點火口令,我國新一代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呼嘯而起,在海天之間劃出一道絢麗(li) 的軌跡。
王光義(yi) 和同事們(men) 3年多的努力,終於(yu) 有了圓滿結果。
王光義(yi) 常說,航天人的工作狀態隻有兩(liang) 種:執行任務和準備執行任務。等待的時間越長,發射那一刻的喜悅就越是刻骨銘心。
2019年12月27日20時45分,遲來的“胖五”終於(yu) 再次起飛,熟悉的掌聲又在文昌發射場響起。長征五號遙三火箭複飛發射成功!
在此前的兩(liang) 年零4個(ge) 月裏,王光義(yi) 和同事們(men) 一直在尋找問題、解決(jue) 問題中度過,發動機多次拆裝,發射計劃一推再推,出廠測試反複進行,希望與(yu) 失望交替到來,他們(men) 在等待複飛中備受煎熬。
火箭進入場區的那一刻,很多同事的眼淚都在眼眶裏打轉。“大家太希望火箭來了,那一刻的感覺就是‘謝天謝地,你終於(yu) 來了’!”
這是王光義(yi) 第3次擔任01指揮員。“這是我2019年最幸福的兩(liang) 天。”他激動得難以入睡。
“風險預案深思慮,精心組織顧大局;萬(wan) 眾(zhong) 矚目騰飛起,鳳凰涅槃震寰宇。”那天淩晨,他又寫(xie) 了一首小詩。
堅守寂靜無聲的椰林
2016年至今,文昌發射場一共執行過8次發射任務,發射時萬(wan) 眾(zhong) 矚目的人聲鼎沸過後,大部分時間的發射場都是寂靜無聲的。
以大海為(wei) 伴,以椰林為(wei) 友,盡管發射場的工作生活條件已經有了很大提升,但是與(yu) 大城市相比仍是雲(yun) 泥之別。
“從(cong) 小父母總教育我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到了一個(ge) 單位就踏踏實實地幹。”王光義(yi) 並不覺得在發射場裏工作生活很寂寞。這件很多人看來需要鉚足勁堅持的事情,他似乎並不需要過多的思想交鋒。“一年努力做幾件事,幾年努力做一件事。”他在社交賬號簽名裏寫(xie) 道。
成為(wei) 01指揮員後,王光義(yi) 對航天的理解越來越深刻,“這是一份事業(ye) ,不隻是一份工作”“就這樣幹一輩子挺好”。
每天,發射場20多個(ge) 分係統都有大量工作數據,需要王光義(yi) 判斷、決(jue) 策。“追求極致、追求卓越、追求完美”,這句一位老領導常說的話,也成了他努力的方向。
喜歡“爬格子”的王光義(yi) 把工作進展、問題隱患和處理方法在電腦裏匯集成了10多萬(wan) 字的“雙想記錄”。這是他第一次擔任01指揮員時就有的習(xi) 慣。
回想今天的工作內(nei) 容,預想明天的工作重點,“雙想”是航天的傳(chuan) 統文化。王光義(yi) 的這份“雙想記錄”已經成了資料庫和經驗庫,他稱之為(wei) “01寶典”。每一次執行任務前去資料庫裏“逛一逛”,他都會(hui) 信心倍增。
王光義(yi) 的妻子是一名教師,“航天工程師和老師是絕配”,他笑著說,妻子給了自己工作很大支持。平時,王光義(yi) 隻能在休假時回到西昌和妻兒(er) 團聚,更多的時候,是寒暑假裏妻子帶著女兒(er) 來發射場看他。
“爸爸很厲害,我很驕傲、自豪!”王光義(yi) 的女兒(er) 今年初三,她不止一次在作文中寫(xie) 過自己的爸爸。每次在電視裏看到爸爸發布點火口令,小姑娘內(nei) 心激動的火焰也被瞬間點燃。她的印象中,“爸爸工作的發射場有很多椰子樹”,守著那片椰林是爸爸熱愛的事業(ye) 。王光義(yi) 的網名就叫“堅守椰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