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前行,將重托化為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動力
“此次會(hui) 議是在新的曆史時期召開,總書(shu) 記就‘十四五’時期我國科技事業(ye) 發展聽取科學家代表意見,科技創新是永遠的主題。”參加完座談會(hui) 的中科院院士姚檀棟依然心潮澎湃。
“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曆史責任,堅持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jun)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科學家座談會(hui) 上的這番話,是期待,是號角。
如何更好擔負起時代賦予的曆史使命,做到總書(shu) 記強調的“四個(ge) 麵向”,讓科技創新成為(wei)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科技工作者們(men) 各抒己見。
“提出一個(ge) 問題往往比
解決(jue) 一個(ge) 問題更重要”
“總書(shu) 記援引愛因斯坦的話:提出一個(ge) 問題往往比解決(jue) 一個(ge) 問題更重要。這也是科學界的共識,總書(shu) 記指出了科學研究的規律性問題。”姚檀棟說,總書(shu) 記強調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基礎研究要為(wei) 國家需求服務,路標很清晰,也提到了好奇心的問題。“好奇心是科學家開展基礎研究的原動力。同時,要從(cong) 國家重大需求出發,找到真正需要解決(jue) 的問題,從(cong) 而摸清關(guan) 鍵的發展方向。”
在談到加快解決(jue) 製約科技創新發展的一些關(guan) 鍵問題時,總書(shu) 記首先提到要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
“我們(men) 正在進行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定位就是標誌性的國家工程,聚焦問題導向,堅持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很典型的反映了總書(shu) 記提到的‘四個(ge) 麵向’。”姚檀棟說,劉鶴副總理對第二次青藏科考提出要求,要研究氣候變化與(yu) 新冠疫情溯源的可能關(guan) 係,比如,氣溫變暖變濕後,細菌、病毒發展的趨勢和影響會(hui) 有什麽(me) 變化等等。
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貫穿在第二次青藏科考的始終。開展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想法,當時並非科學家提出,而是響應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提出的應對環境變化的需求。
“我們(men) 研究青藏高原過去五十年的環境變化與(yu) 影響以及如何應對。青藏高原的環境變化不僅(jin) 僅(jin) 影響青藏高原,還會(hui) 影響整個(ge) 中國、周邊地區乃至北半球。”姚檀棟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習(xi) 總書(shu) 記對第二次青藏科考多次做出重要指示,特別強調要揭示環境變化機理,準確把握氣候變化對水、生態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提出保護、修複、治理的係統方案和工程措施,“守護好世界上最後一方淨土”,為(wei) 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做貢獻。
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四個(ge) 麵向”的話語擲地有聲,意蘊深遠。對此,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校長陳發棣感觸頗深。他以自己所在領域為(wei) 例。我國是世界園林之母,是許多觀賞植物起源與(yu) 分布中心,然而我國的花卉主栽品種嚴(yan) 重依賴進口,每年需要支付大量的品種權使用費,而國外利用中國的種質資源選育出許多商業(ye) 品種,掌握了市場核心競爭(zheng) 力。
“因此,開展花卉自主品種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發是花卉產(chan) 業(ye) 當前的迫切需求和長遠需要。我們(men) 堅持花卉產(chan) 業(ye) 新品種新技術需求導向,充分發揮我國觀賞植物種質資源優(you) 勢,開展新品種選育相關(guan) 的應用基礎研究和現代育種技術的科技創新,選育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花卉新品種。”陳發棣說,同時,針對花卉種植過程能效利用率低,種植從(cong) 業(ye) 人員緊缺,品質良莠不齊等限製產(chan) 業(ye) 發展的瓶頸,開展高效低耗、精準智能、綠色環保的種植技術研發,實現良種良法,促進花卉產(chan) 業(ye) 提質增效。
實現“從(cong) 0到1”的突破
尚需各方努力
“在加快解決(jue) 製約科技創新發展的一些關(guan) 鍵問題中,總書(shu) 記首先強調了科研選題要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同時也指出要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剛強調,基礎研究是用來解決(jue) 科技最核心最基礎的問題的,科研人員不能過於(yu) 功利,國家也要沉得住氣,加大對基礎研究的長期穩定支持。
“要穩定性支持和競爭(zheng) 性經費支持相結合(現在穩定性支持的力度遠遠不足),這樣才能做出真正顛覆性的創新性成果。實際上,基礎研究的成果最終會(hui) 成為(wei) 有用的技術,基礎研究的副產(chan) 品更能產(chan) 生有用的技術。“陳剛認為(wei) 。
要讓科學家沉下心來,科技評價(jia) 體(ti) 製改革仍是重中之重。“還需要長期深入開展科技評價(jia) “破四唯”。”陳剛說,目前對於(yu) 年輕科學家如何評價(jia) 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在大科學項目、大科學合作群裏如何讓年輕人脫穎而出,讓他們(men) 的成果和水平得到認可,是值得思考的課題。
“並不是說大科學項目中有論資排輩,但由於(yu) 項目合作的機製,年輕人很難獨立發表論文。”陳剛建議,人才評價(jia) 由小同行說了算,或者能有更大的評價(jia) 權重。“隻有小同行才知道各自領域內(nei) 的研究者水平,基礎研究的頂層設計也應給予小同行更大話語權。”
陳剛的另一個(ge) 感觸是:最近幾年,國內(nei) 在一些領域有了一定發展後,有人就認為(wei) 不必去參加國外的同類研究。“實際上,我們(men) 和國外的差距依然明顯,科研人員在發展國內(nei) 研究的同時,必須堅持走出去參與(yu) 國際合作,這樣才能在國際上產(chan) 生更大的影響力。”他說。
“國際合作交流不是走出去開個(ge) 會(hui) ,或者邀請外國人來我們(men) 這裏開個(ge) 會(hui) 。國際合作的核心是加大投入,參加國外的大型、前沿的科學研究項目,同時吸引國外的機構和政府參加我們(men) 的科學研究項目。”陳剛說,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這一點尤為(wei) 重要。
讓科學精神引領前行方向
總書(shu) 記對科學家精神的闡述讓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研究院院長張俊華印象深刻。“對我們(men) 青年科技工作者來說,這就是我們(men) 的行為(wei) 準則,我們(men) 要踐行科學家精神,還要在工作中發揚這種精神。”在他看來,科學家精神與(yu) 抗疫精神一脈相承,都是激勵中華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正如總書(shu) 記所說,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是一場接力跑,而現在接力棒到了我們(men) 手裏,我們(men) 要勇於(yu) 擔當,在科學家精神的指引下,跑好中醫藥傳(chuan) 承創新發展這一棒。”
作為(wei) 現場聆聽總書(shu) 記講話的青年科學家代表,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教授張阿漫,倍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們(men) 將時刻牢記總書(shu) 記囑托,傳(chuan) 承發揚’哈軍(jun) 工‘忠誠報國的紅色基因,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you) 秀品質,弘揚科學家精神,肩負起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偉(wei) 大事業(ye) 中去。”
“我們(men) 會(hui) 立足本職崗位,紮根’三海一核‘,帶領團隊著力開展船舶與(yu) 海洋工程流固耦合動力學領域的創新基礎研究,著力推動水下爆炸與(yu) 艦船毀傷(shang) 及防護、深海資源勘探、航行體(ti) 跨介質等重要領域的關(guan) 鍵科學問題攻關(guan) ,解決(jue) 其中的卡脖子技術,著力培養(yang) 創新型人才,把科技創新牢牢地紮根在祖國大地上,服務 ’海洋強國‘戰略,為(wei) 實現’海洋強國‘夢而努力奮鬥。”
在姚檀棟看來,科學家精神在不同行業(ye) 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青藏高原科考活動要去高海拔地區,首先要有吃苦精神。科考工作也不能靠單兵作戰,要有協作精神、團隊精神。”他說,青藏高原研究為(wei) 全球關(guan) 注,科研人員要在國際競爭(zheng) 前沿走在前列,必須要有創新精神,才能開辟新的方向做出新的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