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洪水、台風……咱們的“糧袋子”怎麽樣了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瓜果飄香稻麥金黃,正是一年秋收時。9月22日秋分節氣是第三個(ge) 中國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和往年相比,今年的這個(ge) 豐(feng) 收節比較特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日前指出:“今年豐(feng) 收來之不易,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長江流域嚴(yan) 重洪澇災害、東(dong) 北地區夏伏旱、連續台風侵襲給糧食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帶來挑戰。”麵對多重不利影響,大家不僅(jin) 關(guan) 心要如何奪取豐(feng) 收,更關(guan) 心防災救災和災後恢複能力怎麽(me) 樣,我們(men) 的糧食安全有保障嗎?
從(cong) 8月下旬開始,黑龍江省曆史罕見的在半個(ge) 月內(nei) 遭遇“巴威”“美莎克”“海神”三次台風,全省大部分地區暴風驟雨,農(nong) 作物的受災情況引發多方關(guan) 注。尤其在“美莎克”台風過後,有自媒體(ti) 聲稱接踵而至的台風終將導致糧食絕收。
國家玉米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哈爾濱綜合試驗站站長錢春榮告訴記者,台風過後,她第一時間就跟隨黑龍江省農(nong) 業(ye) 部門的工作人員一起到哈爾濱周邊的呼蘭(lan) 、巴彥等地進行考察調研。跑了一圈後,她對災情有了自己的判斷,跟此前自媒體(ti) 渲染的情況截然不同,於(yu) 是,她第一時間通過網絡平台和電視台進行了情況說明。
同樣受到這三起台風侵襲的還有吉林省。自8月25日起,吉林省連續出現強降水和大風天氣,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截至9月9日,吉林省水稻發生水淹和倒伏麵積達到50萬(wan) 畝(mu) 左右。
侯立剛是國家水稻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東(dong) 北地區水稻高產(chan) 栽培崗位的科學家,他說他們(men) 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嚴(yan) 格把關(guan) 水稻品種的抗病性和抗倒伏性。
這是吉林省柳河縣薑家店的一個(ge) 萬(wan) 畝(mu) 左右的水稻生產(chan) 基地,從(cong) 育苗開始,侯立剛他們(men) 就專(zhuan) 人跟蹤服務指導,從(cong) 優(you) 良選種到測土施肥,再到田間管理,都是麵對麵傳(chuan) 授配套技術。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科教司產(chan) 業(ye) 技術處處長徐利群告訴記者,在今年災情頻發的情況下,農(nong) 業(ye) 部門仍能從(cong) 容應對,得益於(yu) 2007年建成的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該體(ti) 係由中央財政穩定支持,集合全國2700多名專(zhuan) 家,錢春榮和侯立剛都是這個(ge) 體(ti) 係裏的專(zhuan) 家。這些在各自領域從(cong) 事專(zhuan) 業(ye) 研究的科學家們(men) 覆蓋了水稻、小麥等50個(ge) 方向,是保證糧食安全的一支最穩定的國家力量。
安徽霍邱縣是全國糧食生產(chan) 大縣,今年霍邱縣遭受到冬春連續幹旱和7月洪澇的雙重自然災害影響,其中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絕收麵積有17萬(wan) 多畝(mu) 。為(wei) 彌補糧食缺口、減少災害損失,該縣在專(zhuan) 家的建議下積極發展再生稻。
再生稻在當地俗稱二茬稻,就是對頭一季收割的稻樁進行施肥管理,生長成熟後可以進行二次收割的稻子。霍邱縣有14個(ge) 鄉(xiang) 鎮都符合發展再生稻,烏(wu) 龍鎮響水堰村村民張經德在8月中旬收割了早稻後,按照農(nong) 技專(zhuan) 家宣傳(chuan) 推廣的再生稻栽培技術,把剛剛割完的稻田進行了及時補水、施肥。
在霍邱,農(nong) 戶們(men) 會(hui) 聽從(cong) 專(zhuan) 家的意見,根據頭季水稻收獲的時間調整留茬的高度,目前當地政府把再生稻生產(chan) 作為(wei) 災後恢複生產(chan) 的主要措施。以往沒有專(zhuan) 家指導,再生稻的收成隻有一百來斤,如今有對口的科學指導,再生稻讓農(nong) 民們(men) 嚐到了甜頭。
在湖北,現在正是豐(feng) 收時節,也是國家水稻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武漢綜合試驗站站長遊艾青最忙碌的時候。這片稻田是遊艾青團隊最新研發並種植的新品種。新品種叫“蝦稻一號”,因其各項技術指標都很卓越,是今年湖北省種植水稻中的明星品種,5月播種,目前已喜獲豐(feng) 收。但豐(feng) 收來之不易,今年梅雨期間湖北省多地連續遭遇強降雨,全省水稻等農(nong) 作物受洪澇災害影響的麵積達2200多萬(wan) 畝(mu) 。經過科學調研,“蝦稻一號”雖然隻種了幾十萬(wan) 畝(mu) ,但也在受災的行列,能不能扛住肆虐的洪澇災害,這確實是對新品種的一次大考。
6年潛心研發和育種的“蝦稻一號”最終經受住了洪澇災害的考驗。
像遊艾青研究員所在的試驗站全國有1200多個(ge) ,基本上全國主要的農(nong) 業(ye) 大縣都能夠覆蓋。崗位科學家們(men) 的技術成果研究出來了,就可以在試驗站示範,如果效果好,就可以推而廣之。
在黑河,北大荒農(nong) 墾集團旗下的九三分公司全員上下都在備戰豐(feng) 收。說起今年的豐(feng) 收,大家都覺得太不容易了,從(cong) 備春耕開始就不敢有絲(si) 毫的懈怠。
這裏是山東(dong) 省德州市齊河縣的一個(ge) 高產(chan) 高效示範區。80萬(wan) 畝(mu) 糧食今年能否增產(chan) ,一直是張吉旺心中的一塊大石頭。作為(wei) 國家玉米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崗位科學家,張吉旺告訴記者,今年玉米備耕備播期間正值新冠肺炎疫情,他們(men) 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為(wei) 保證農(nong) 作物不誤農(nong) 時,穩產(chan) 增收,張吉旺帶領團隊建立了“玉米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黃淮海區玉米生產(chan) 技術培訓大講堂雲(yun) 平台”,邀請相關(guan) 專(zhuan) 家進行玉米生產(chan) 技術線上培訓。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十分關(guan) 心糧食生產(chan) 和安全,今年就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越是麵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nong) 業(ye) ,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我們(men) 也看到,今年雖然遭遇種種不利因素,但憑著科學選種、精細管理、精準補種等多種辦法,大家都全力以赴要把損失降到最低。在全麵小康之年,糧食有望再奪豐(feng) 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伴隨我國現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體(ti) 係逐步完善、強大科技支撐能力的提升,抗災抗風險能力正在逐步提高,我們(men) 有信心更有能力把裝著自已糧食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