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總有一種力量無堅不摧
總有一些人讓人感動,總有一些事讓人難忘,總有一種力量無堅不摧。
在廣西采訪的幾天時間,在脫貧攻堅一線,記者被當地黨(dang) 員、幹部、群眾(zhong) 凝心聚力、共同戰貧的昂揚鬥誌和奮發有為(wei) 的精神麵貌深深感染。
“一兩(liang) 個(ge) 月我把全村592戶走訪了一兩(liang) 遍,有的重點關(guan) 注的貧苦戶,我走訪了四五遍。現在再去,狗都不朝我叫了,因為(wei) 熟悉了。”說這番話的是劉振宇,今年5月16日,他從(cong) 北京語言大學來到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永安鎮安蘭(lan) 村擔任第一書(shu) 記。
報到當天,劉振宇就到村裏入戶走訪。安蘭(lan) 村地處深山,有25個(ge) 自然屯,屯與(yu) 屯之間距離較遠,為(wei) 解決(jue) 交通不便的難題、提高工作效率,他自掏腰包6.5萬(wan) 元買(mai) 了一輛車捐贈給村裏,專(zhuan) 門用於(yu) 村幹部入戶走訪、替群眾(zhong) 辦事。今年8月,劉振宇又動員妻子、孩子來到安蘭(lan) 村一起戰貧。
“今年全村預脫貧133戶、771人。雖然任務重,但我們(men) 有信心完成而且必須完成脫貧任務。”劉振宇說。
寧願苦幹、不願苦熬。還是在都安,大興(xing) 鎮古朝村的蒙誌穎,為(wei) 了擺脫貧困,曾外出打工,當過木工、建築工人,幹過汽車修理。前幾年,蒙誌穎回到村裏,不等不靠,參加技術培訓後發展起養(yang) 殖。目前,養(yang) 殖蜜蜂27箱,土雞近300隻,豬8頭,純收入3萬(wan) 餘(yu) 元。他還帶動了村裏的8戶群眾(zhong) 養(yang) 殖土雞。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屬於(yu)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嚴(yan) 重。四把鎮新安村在大石山區,沒有固定水源,長期以來全村239戶群眾(zhong) 隻能靠天吃水,扁擔、水桶、繩索幾乎是家家戶戶的標配。
2018年3月,羅代歡從(cong) 廣西出版集團來到羅城縣四把鎮新安村擔任第一書(shu) 記。他先從(cong) 製約村子發展的“水”問題入手,積極爭(zheng) 取有關(guan) 部門支持,多方協調資金,克服重重困難,曆時一年多,終於(yu) 尋找到穩定水源,全村239戶用上自來水。水的問題解決(jue) 了,村裏陸續發展起了種養(yang) 產(chan) 業(ye) ,群眾(zhong) 的生活也一天天地變好。
在融水苗族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點之一——苗家小鎮社區的扶貧車間,一場為(wei) 殘疾人舉(ju) 辦的輔助性就業(ye) 培訓正在進行,培訓老師李伊園手把手地教學員武玉(化名)學習(xi) 平繡技藝。
李伊園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苗族刺繡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她創辦的彩雲(yun) 苗藝已成為(wei) 助力當地貧困婦女脫貧的“金繡球”居家靈活就業(ye) 示範基地。如今,李伊園帶著160多名繡娘一起學習(xi) 和製作苗繡,這些繡娘每月收入有1500元至3000元。
“沒想到能住進這麽(me) 好的房子。好好奮鬥,珍惜這美好的生活。”苗家小鎮社區的新居民韋鮮豔說。
韋鮮豔一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兩(liang) 年前,一家人從(cong) 良寨鄉(xiang) 安全村搬到這裏。“之前在老家就業(ye) 機會(hui) 少,就靠愛人一個(ge) 人掙錢。搬過來後,我在社區附近的電子廠上班,跟愛人每月有近6000元的收入,孩子上學也方便,出門5分鍾就到學校。”
好日子是幹出來的。在八桂大地脫貧攻堅的戰場,許許多多的黨(dang) 員、幹部、群眾(zhong) 正齊心協力、主動作為(wei) 、苦幹實幹,用心用情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譜寫(xie) 出更多幸福的篇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