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無錫火車站談“無健康碼通道”服務:不覺得有啥特別

發布時間:2020-10-10 10:34:00來源: 揚子晚報

  剛剛過去的長假期間,網友@青溪木昀在微博上發了一張圖,並配上“無錫。善……”的留言,讓無錫這座城市隨即引發全網的關(guan) 注。微博中,照片上的一塊牌子上寫(xie) 著“無健康碼由此進入”,並配有“溫馨提醒:老人機、手機沒電、無微信、不會(hui) 操作、無手機等問題”的說明。簡單的文字、簡短的圖片,引發了網友3.8萬(wan) 轉發、5943條評論、19.8萬(wan) +的點讚,人民日報、央視等也先後轉發。一塊牌子火了一座城市,無錫火車站疫情防控組的主要負責人向紫牛新聞記者坦言“沒想到”。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季娜娜

  “爆紅”追問

  為(wei) 什麽(me) 會(hui) 有這條“特別”通道?

  對於(yu) 突如其來的“爆紅”,無錫火車站疫情防控組主要負責人、梁溪區黨(dang) 員突擊隊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胡誌廣至今有點蒙。這兩(liang) 天已接待一撥又一撥記者的他對紫牛新聞記者直言,這其實就是他們(men) 每天的工作內(nei) 容,他感覺沒什麽(me) “驚豔”之處。

  胡誌廣介紹,此前火車站對旅客的查驗一直以14天行程軌跡為(wei) 主,健康碼為(wei) 輔。9月份,當全國不存在疫情中高風險地區後,根據相關(guan) 政府規定,切換成以查看健康碼為(wei) 主。他說,在之前14天行程軌跡查證期間,他們(men) 就發現有一些沒有健康碼的人群,現在查證模式轉換後,這些人群怎麽(me) 辦?尤其是即將到來的國慶、中秋雙節,客流量明顯會(hui) 增多,他們(men) 是否會(hui) 影響火車站人流通行?對這些人的需求是否應該考慮到?正是先有這些換位思考,才有了後來火遍全網的“善舉(ju) ”。

  記者了解到,這塊“無健康碼由此進入”的牌子,事實上早在9月20日就現身了。“這是說的牌子,而其實,無健康碼通道服務這個(ge) 一直都是存在的。”胡誌廣強調,並不是國慶節特有。

  這個(ge) “沒啥特別的善舉(ju) ”怎麽(me) 就火了?

  有意思的是,包括胡誌廣,所有火車站疫情防控組的成員都不覺得健康碼通道服務有啥特別。

  但網友們(men) 的感動真真切切。揚子晚報官方微博先後建了#無錫開設無健康碼通道#、#3個(ge) 字2個(ge) 標點獲讚19萬(wan) #兩(liang) 個(ge) 話題,閱讀量分別是122萬(wan) 和414萬(wan) 。許多網友的評論直戳人心——“數字生活下的老人不應該被遺忘。”“科技在發展,數字生活下的老人更需要關(guan) 懷。”“一座城市的溫度就體(ti) 現在它如何對待那些被遺忘的人。”“渡輪轟隆隆開過的時候,無錫這座城還有人撐著小船,渡步履蹣跚的人。”“這個(ge) 無健康碼服務通道,讓人感受到管理者的細心和人性化。”“暖心圖片的背後,是一群人的努力……”

  據悉,無錫站“無健康碼通道”建立後,人流量大的北廣場平均每天接待一兩(liang) 千人次類似人群。有專(zhuan) 家評論:當人類大步跨入“智能化時代”,依然會(hui) 有一些走得比較“慢”的人,他們(men) 也應當獲得平等出行、進入公共場所的機會(hui) ,無錫火車站的“無健康碼通道”表麵上看是一種人性化管理,增加了一種服務,實則是給老年人和其他特殊人群在內(nei) 心留下了一條溫情通道。

  現場體(ti) 驗

  “無健康碼通道”如何通過

  10月9日是雙節後上班的第一天,下午時分,無錫火車站北廣場出站人數不算太多,從(cong) 出站口開始,每隔四五米,就有誌願者站成一排查看旅客的健康碼。而無法出示健康碼的旅客隻能走進旁邊的“無健康碼通道”,那裏依然有一排誌願者。

  記者跟隨一位老人來到“無健康碼通道”。誌願者問其手機號碼,輸入驗證等一係列簡單操作後,老人的健康碼便呈現了出來。

  誌願者告訴記者,有手機、有號碼的操作相對簡單一點,對於(yu) 沒有智能手機的旅客來說,他們(men) 會(hui) 用自己的手機輸入旅客的手機號碼,查詢他們(men) 的14天行動軌跡,沒有問題後再對其發放紙質的通行證出站,還有一些沒有手機的旅客,誌願者會(hui) 將其身份證交給旁邊的公安人員,對其查證後再發放紙質通行證出站。

  揚子視評

  “無健康碼通道” 讓城市更有溫度

  黃鳳 時力強 周嘉楠

  國慶長假期間一張“無健康碼通道”照片,網上配文僅(jin) 有3個(ge) 字+2個(ge) 標點符號:“無錫。善……”沒想到獲得19萬(wan) 點讚。  “互聯網+”時代,一部智能手機行走天下,技術的進步給人們(men) 的衣食住行帶來便捷,但對於(yu) 沒有智能手機的老年人帶來的卻是“不便”。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65周歲以上的人約有1.76億(yi) 。他們(men) 有些人因為(wei) 不熟悉智能手機,無法移動支付,無法打車代步,無法網上預約看病,甚至連放在快遞櫃裏的快遞都取不出來。建設更有魅力、更有活力、更有溫度的人文之城,必然離不開對每個(ge) 人的人文關(guan) 懷。  一個(ge) 個(ge) “無健康碼通道”、“無預約”老年人掛號窗口,考驗的是城市管理的精細化水平,以及“城市以人為(wei) 本”的管理理念。善待老年人,體(ti) 現著一個(ge) 城市的溫度和整個(ge) 社會(hui) 的溫情,也是構成文明城市的一個(ge) 單元,是新時代應有的“微型景觀”。  城市管理的人文內(nei) 核、城市的溫暖,就是要讓每一個(ge) 身在其中的人有所感知。我們(men) 政府、社區以及家庭要再多一點耐心,多一點細心,多一點關(guan) 心,讓老年人盡量跟上時代的步伐,同時也給他們(men) 留一個(ge) 窗口、留一個(ge) 通道,讓老年人在高速發展中同樣享受美好生活。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