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醫護人員
【千年之變·新時代的貴州人】使命在肩 助力脫貧丨記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醫護人員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麵小康。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有這麽(me) 一群醫護人員,他們(men) 在脫貧攻堅一線,通過各種形式守護貧困群眾(zhong) 的身體(ti) 健康,推動基層醫療衛生事業(ye) 發展,全力夯實人民群眾(zhong) 美好生活的健康之基。
群眾(zhong) 健康的“守門人”
“村裏有幾戶人家住得遠,我早點出發,可以多走幾家。”一雙灰色運動鞋、一件白大褂、一個(ge) 銀色醫藥箱,今年70歲的雍元書(shu) 堅持為(wei) 湄潭縣複興(xing) 鎮湄江湖村的村民看病,他是大家心中的“最美醫生”。
隻要村民有需要,雍元書(shu) 隨時上門問診。因為(wei) 出診頻繁,常年在山間小路上奔走,他已經用壞了7個(ge) 出診箱。“隻要身體(ti) 條件允許,我就不會(hui) 停止村醫的工作。”雍元書(shu) 說。
在健康扶貧的路上,醫護人員不辭辛苦,以高度的責任感在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守護著當地村民的健康。
貞豐(feng) 縣龍場鎮龍河村衛生室的鄉(xiang) 村醫生鍾晶,因看到當地醫療條件落後,毅然辭掉省城的工作奔赴基層並堅持至今,隻為(wei) 踐行醫者的初心。
“鍾醫生醫術好,有她在,我們(men) 放心。”說起鍾晶,鄉(xiang) 親(qin) 們(men) 紛紛豎起大拇指。
“目前我們(men) 正處於(yu) 脫貧攻堅的總攻階段,做好醫療扶貧是基層醫療工作者義(yi) 不容辭的責任,能夠守護一方群眾(zhong) 的健康,為(wei) 同步建成小康貢獻力量,我感到很欣慰。”鍾晶語氣堅定地說,不忘來時的路,走好以後的路。隻要鄉(xiang) 親(qin) 們(men) 需要我,我就會(hui) 一直在村裏。
貴州把按時高質量打贏健康扶貧硬仗作為(wei) 緊迫任務來抓,目前,貴州88個(ge) 縣區共有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215個(ge) ,有執業(ye) 醫師36997人;鄉(xiang) 鎮衛生院1370個(ge) ,執業(ye) (助理)醫師15446人;村衛生室20265個(ge) ,合格村醫29850人。
依托“萬(wan) 醫下基層”大型義(yi) 診巡診活動,貴州先後有1萬(wan) 餘(yu) 名醫護人員深入各縣開展義(yi) 診巡診。
技能提升的“專(zhuan) 家團”
每隔一段時間,“醫療衛生援黔專(zhuan) 家團”成員、貴州省高血壓診療中心主任、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高血壓科主任餘(yu) 振球就會(hui) 奔赴一線為(wei) 基層醫生講課培訓。
黔南州血壓診療中心、黔南州人民醫院高血壓科主治醫生潘竟就是餘(yu) 振球的學員之一。“跟著餘(yu) 教授,我學到很多治療高血壓疾病的實用技術。”每一次隻要有餘(yu) 振球的課,潘竟都會(hui) 認真學習(xi) 做筆記。
學習(xi) 歸來後,潘竟又把學到的東(dong) 西傳(chuan) 達給科室成員。醫務人員診療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張醫生是個(ge) 很負責的老師,對我們(men) 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讓我們(men) 學到非常多的知識。”三穗縣中醫院醫護人員口中的張醫生,是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幫扶醫生張軍(jun) 。
來到三穗縣中醫院後,張軍(jun) 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自身專(zhuan) 長,帶領醫院呼吸科建立纖維支氣管鏡室,並於(yu) 今年6月23日開展了首例纖維支氣管鏡檢查。
僅(jin) 僅(jin) 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就有23批共計139名醫、技、護人員到基層開展醫療扶貧工作。
“授人以魚也授人以漁。我們(men) 去,不僅(jin) 是幫扶,更要把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傳(chuan) 遞給基層醫護人員。”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幫扶醫生們(men) 暗下決(jue) 心,決(jue) 不辜負黨(dang) 的囑托、不辜負人民的期望。
“輸血”固然重要,但“造血”更是不可或缺,幫扶專(zhuan) 家們(men) 在受援醫院開展查房、手術示教、疑難病例討論業(ye) 務講座培訓等幫扶活動,不斷拓展受援醫院醫務人員的視野和思路。
結對幫扶的“急先鋒”
“現在我們(men) 醫院環境變得好了很多,醫護人員和工作人員學習(xi) 氛圍濃,工作積極性高,更重要的是患者也越來越滿意。”銅仁市人民醫院宣傳(chuan) 科科長田婭敏說。
銅仁市人民醫院的變化與(yu) 貴州省人民醫院的結對幫扶分不開,脫貧攻堅開展以來,貴州省人民醫院選派多名專(zhuan) 家到銅仁市人民醫院開展幫扶,石華便是幫扶人員之一。
在幫扶專(zhuan) 家的帶領下,銅仁市人民醫院大力推行“6S”——整理、整頓、清潔、規範、素養(yang) 、安全——精益管理模式,醫院得到快速發展。
“既然是來幫扶,就要利用好原單位的各項資源,盡自己所能帶動幫扶醫院發展。”銅仁市人民醫院黨(dang) 委委員、院長石華如是說。
扶貧路上見真情,白衣戰士顯擔當。
“我們(men) 來幫扶無論是前期調研,還是中間的培訓,都有一個(ge) 目標指向,就是一定要把這個(ge) 科室扶持起來。”陸洪鵬是寧波市第一醫院選派到晴隆縣人民醫院消化內(nei) 科的專(zhuan) 家,他說,現在晴隆縣人民醫院消化內(nei) 科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很多常見病手術都能夠獨立開展。
廣大醫療扶貧幹部紮根基層,幫助貧困地區醫院實現“四個(ge) 一”——解決(jue) 一項醫療急需、突破一個(ge) 薄弱環節、帶出一支技術團隊、新增一個(ge) 服務項目,有效提升了基層醫院診療水平,越來越多的群眾(zhong) 在家門口就能把病看好。
【記者手記】
付出見成效
在全省脫貧攻堅戰場上,基層醫護人員克服種種困難,發揮自身的專(zhuan) 業(ye) 技能,不斷提升改善貧困地區的醫療水平,為(wei) 貴州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
如今,貴州的貧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醫生看病”,就醫獲得感大幅度提升,基層群眾(zhong) 常見病、多發病、慢病、大病在縣鄉(xiang) 村就能得到及時救治。
【微訪談】
貞豐(feng) 縣龍場鎮龍河村衛生室鄉(xiang) 村醫生鍾晶 “我選擇留下”
記者:從(cong) 2008年到2020年,您在龍河村已經有12年的時間,最終使您願意繼續留下來服務村民的原因是什麽(me) ?
鍾晶:2009年的時候,我丈夫調到興(xing) 義(yi) 工作,有人勸我跟隨丈夫到興(xing) 義(yi) 開個(ge) 診所,當時也有猶豫過,但村民們(men) 期盼的眼神讓我很受觸動,所以我選擇留下。
慢慢的,大家越來越信任我,村民們(men) 都把我當自家人,在這裏,我感受到了非常融洽的醫患關(guan) 係,病人的友好和肯定是做醫生最值得開心的事。到現在,我已經習(xi) 慣了龍河的安靜,融入了龍河的山水,而且村衛生室還有一位從(cong) 貴陽追隨我而來護士,我將繼續留在龍河村,為(wei) 這一方百姓的健康出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