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貧在行動:內蒙古篇】孝莊故土鄉民8年實踐:我們的文化旅遊這樣搞
中新網通遼10月26日電 題:孝莊故土鄉(xiang) 民8年實踐:我們(men) 的文化旅遊這樣搞
“我們(men) 鎮的浩日彥艾勒嘎查是達爾罕親(qin) 王府所在地,一直以來我們(men) 都習(xi) 慣叫它王府村,村民以前都是給王府服務的。清代國母孝莊文皇後成長在這裏,從(cong) 這裏出嫁。現在我們(men) 依托王府,打造孝莊園文化旅遊區,這已是當地重要的旅遊資源。”
10月底已是秋末,達爾罕親(qin) 王府逐漸歸於(yu) 寧靜。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孝莊故居與(yu) 科爾沁大草原、哈民遺址等齊名,都是備受喜愛的遊客打卡地。通遼市花吐古拉鎮黨(dang) 委書(shu) 記石斌談及當地村民這些年因發展文化旅遊產(chan) 生的變化,深有感慨。
公開材料顯示,達爾罕親(qin) 王府始建於(yu) 明萬(wan) 曆年間,迄今已400餘(yu) 年。初為(wei) 科爾沁部首領、孝莊文皇後之父宰桑府邸,後於(yu) 順治年間因宰桑之子滿珠習(xi) 禮晉封劄薩克和碩達爾罕親(qin) 王而得名,至清末共世襲罔替十二代,且有多位清皇室公主、格格下嫁府內(nei) 。因曆史原因,王府曾被破壞。
為(wei) 了再現恢弘曆史,當地政府於(yu) 2008年在原址重建王府。2012年,孝莊故居·達爾罕親(qin) 王府掛牌,再度開門迎客。經過8年經營實踐,當地年收入從(cong) 之前的百餘(yu) 萬(wan) 增至350萬(wan) 以上;遊客人數也在穩步增加,保持在每年15萬(wan) 人次左右。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當地正在以達爾罕親(qin) 王府為(wei) 核心區,打造8000畝(mu) 的孝莊園文化旅遊區,開發建設白龍湖、敖包群、軍(jun) 馬場、自駕遊露營地、蒙古大營等場景。這幾天,修複重建的唐格爾廟即將竣工。
“今年雖然有疫情影響,但是我感覺後勁很足。政府也推出減免門票、政府補貼等舉(ju) 措。”席烏(wu) 力吉是孝莊園文化旅遊區管理處主任,提起園區的發展很有信心。“2019年,我們(men) 還在王府裏特別設立了非遺傳(chuan) 承館。邀請當地的非遺傳(chuan) 承人們(men) 輪流上崗,展示馬頭琴、潮兒(er) 、蒙古刺繡等技藝。”
席烏(wu) 力吉告訴記者,園區內(nei) 的保安、保潔、消防、講解員大都是當地百姓。“他們(men) 中有牧民,也有還未就業(ye) 的大學生。”
如今每到節假日,當地農(nong) 牧民還會(hui) 把自己家的農(nong) 副產(chan) 品拿到王府前廣場上擺攤售賣。既為(wei) 遊客提供方便,當地居民還提高了收入。
“自從(cong) 有了景區之後,我能感覺到大家的想法也都更加開放了,對外界有更多了解和認識,對未來也有了更多的規劃。”席烏(wu) 力吉從(cong) 小生活在這裏,他和鄉(xiang) 親(qin) 之前一直是半農(nong) 半牧的生產(chan) 方式,很傳(chuan) 統、也比較封閉。
“這裏還是全國美麗(li) 宜居村莊,庭院經濟也做得特別好。家家都有小果園、小田園、小菜園。遊客們(men) 在孝莊園遊覽之後,還能來村子裏采摘。”石斌告訴記者,如今家家都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景。
“遊客變多,來這裏吃飯的人也多了。所以我家在8年前開了農(nong) 家樂(le) ,如今年淨收入穩定在20萬(wan) 元以上。旺季的時候,每天都能接待一百多人呢。”白秀花今年57歲,開了一家“古榆香”農(nong) 家樂(le) 。“像今年十一,屋子裏坐得滿滿的。現在手機上也能搜到我家店,太方便了。”
“沒開農(nong) 家樂(le) 之前,我家生活還是挺困難的。現在不僅(jin) 我富裕了,周圍的鄉(xiang) 親(qin) 還能在我這裏打工掙錢,我這邊還收購他們(men) 的牛肉、本地雞、牛奶等,遊客們(men) 都喜歡。”白秀花談及如今的生活很是滿意。“如果不忙,我還跟著大家一起跳跳舞。我覺得現在是最好的日子。”
“我們(men) 目前在村裏開了5家農(nong) 家樂(le) 。下一步我們(men) 還想發展一些民宿,讓大家住下來。體(ti) 會(hui) 在這裏,體(ti) 驗在這裏。”石斌提起未來,幹勁滿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