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一起來,加入低碳出行

發布時間:2020-10-29 17:01:00來源: 人民日報

  當前,綠色出行、綠色消費正成為(wei) 越來越多人的共識,綠色建築、綠色社區也在不斷融入城市的發展。即日起,本版推出“美麗(li) 中國·我們(men) 的節能生活”係列報道,關(guan) 注大家身邊的節能故事,展現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理念在不同領域的實踐成果。

  綠色出行卡——

  坐公交,不限次數又省錢

  本報記者 肖家鑫

  “綠色出行卡推出的第一個(ge) 月我就買(mai) 了,不限次數使用,比以前省多了!”山東(dong) 濟南市民萬(wan) 海龍讚不絕口。

  2018年,為(wei) 鼓勵市民選擇公共交通,濟南公交推出“綠色出行卡服務套餐”。該套餐包括10日卡、30日卡等類型,適用於(yu) 普通公交車和空調公交車。使用時一人一卡,不同時段可以換人使用。

  每天上班,萬(wan) 海龍需坐T26路公交再轉T201路公交。他說,濟南的公交票價(jia) 是2元,如果用普通公交卡,算上現有優(you) 惠,上下班得花5.6元。按每月25個(ge) 工作日計算,一個(ge) 月要140元,“辦張30日卡,每月隻需100元,公交公司不定時還有優(you) 惠,對上班族來講,比開車便宜。自從(cong) 濟南推出綠色出行卡,我就很少開車上班了。”

  不少人選擇公共交通,不僅(jin) 因為(wei) 價(jia) 格便宜,也看重它的便捷性。“公交車全程走專(zhuan) 用道,不容易堵車。”萬(wan) 海龍介紹,“早上有許多通勤快速巴士,點對點從(cong) 小區到單位,節約了許多時間。”

  與(yu) 萬(wan) 先生一樣,越來越多的濟南市民選擇坐公交通勤。截至目前,濟南綠色出行卡發售量已達17.8萬(wan) 張,雲(yun) 公交卡發售量達453萬(wan) 張。

  據濟南公交總公司測算,與(yu) 2018年相比,2019年濟南公交客流上升2465萬(wan) 人次。

  “水上公交”——

  坐輪渡,便捷還能省時間

  本報記者 吳 君

  早上6點,天還未完全亮,武漢輪渡公司快順隊隊長陳效早已到達武漢關(guan) 碼頭。測體(ti) 溫、出示健康碼之後,陳效走進駕駛艙,全麵檢查信號燈、助航儀(yi) 器和船上的一些消防救生設施,等待當天的第一批乘客登船。

  6點半,船上坐滿了乘客。汽笛一響,陳效開啟了當天的第一次航行。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公共交通還不發達,輪渡是武漢市民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一度擁有客運航線18條、渡船48艘。那時,輪渡公司年客運量曾達到1.6億(yi) 人次。”陳效今年42歲,是地地道道的武漢人,他對武漢輪渡的發展記憶深刻。

  而今,雖然輪渡在整個(ge) 武漢市公共客運量中的占比不高,但是起到了很大的輔助作用,在特殊情況下,還有應急疏散功能。“武漢關(guan) —中華路”航線連接江漢路與(yu) 司門口兩(liang) 大商圈,乘坐輪渡隻要十多分鍾,坐公交則需多次換乘。

  “很多武漢市民仍然會(hui) 選擇輪渡,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坐輪渡一趟1.5元,20分鍾一班,平均15分鍾就能過江。”陳效說,“為(wei) 了加快疏散客流,每條航線都會(hui) 配備應急機動船。”

  為(wei) 適應市民需求,武漢輪渡也在不斷更新。目前,武漢輪渡運營航線共計10條,其中普客航線3條、快客航線2條、觀光航線5條,船舶20艘。

  武漢輪渡公司運安部負責人江波說,“初步估計,目前的輪渡過江客流分擔率為(wei) 10%。”在天興(xing) 洲,雖然它與(yu) 長江兩(liang) 岸已有橋梁連接,但坐輪渡仍然是許多市民外出辦事的首選。

  2019年,武漢輪渡公司新建了新能源全自動商旅遊船——“君旅號”。該船采用可充式鋰電驅動係統,運行時噪音小了不少。與(yu) 傳(chuan) 統柴油動力船舶相比,“君旅號”全年可減少排放二氧化碳190.67噸。

  公共交通——

  乘地鐵,時間寬裕更舒心

  本報記者 竇瀚洋

  浙江杭州市民李子帆從(cong) 事外貿工作,經常要出差。她家住杭州城西,每次趕高鐵都要跨越大半個(ge) 杭州城區到杭州東(dong) 站。之前她都是自己開車,但有一次,她在去高鐵站的路上遇到了堵車,“那次出差為(wei) 的是一張大單,堵車堵得人真著急。”李子帆回憶。後來,偶然一次選擇地鐵出行,那次的乘車體(ti) 驗改變了她的出行習(xi) 慣。

  “以前,每次開車去高鐵站都擔心趕不上車,別提多焦慮了。”提及出行方式的改變,李子帆感觸頗深,“現在坐地鐵趕火車,不僅(jin) 省錢,時間也寬裕了。以前開車到杭州東(dong) 站大概耗油10元,停車費一天30元,出趟差光來回高鐵站就要花近百元……如今從(cong) 家門口騎輛共享單車到地鐵站5分鍾,花費1.5元;坐地鐵到杭州東(dong) 站約30分鍾,花費4元,全程隻用5.5元。”

  “我現在是‘掐點出門’,雖然有時車廂比較擠,但總比趕不上車強得多。”談起杭州市公共交通的便捷度,李子帆感觸良多,“而且,現在地鐵等公共交通的優(you) 惠活動全年都特別多。”

  眼下,杭州市公共交通運輸網日益完善,坐地鐵、乘公交出行的市民越來越多。

  2013年,杭州市治理城市交通擁堵工作領導小組成立,專(zhuan) 門治理城市擁堵,鼓勵市民選擇公共交通。據介紹,今年3月,杭州市推行工作日限時免費公交,助力複工複產(chan) ;4月,增開定製公交,助力高校複學複課。

  截至8月底,杭州主城6區公交線路已達404條,500米公共交通站點覆蓋率100%,市民步行平均到站時間不超過5分鍾。近年來,杭州市不斷促進地鐵、公交、慢行三網融合,公共自行車首小時免費,當天90分鍾內(nei) 刷卡換乘公交、地鐵就能享受一次1—2元乘車優(you) 惠。

  窄路密網——

  少擁堵,步行騎車空間足

  本報記者 靳 博

  “我過去居住、辦公都在市中心,上班路程5公裏左右,別看不遠,因為(wei) 堵車,早晚高峰開車最少要半小時。”在中新天津生態城工作的數據分析師劉先生告訴記者,“前不久公司搬到生態城後,我把家也搬到了這裏。現在上班路程4.2公裏,但生態城路網密集,開車可選的路線也多,每次隻要十幾分鍾就能到公司。”

  中新天津生態城建設局局長孫曉峰介紹,“窄路密網”的規劃、建設和運行等過程中,本就包含綠色出行、低碳交通的理念。“窄路密網”的優(you) 勢在於(yu) 最大限度發揮街道的功能,及時分流機動車,緩解局部交通擁堵;同時,為(wei) 人行步道和自行車道留足空間,讓更多人願意選擇步行或騎車。按照“窄路密網”理念,生態城預先規劃的人行步道和小區綠道密度為(wei) 9.4千米每平方千米,遠遠大於(yu) 機動車4.3千米每平方千米的道路網密度。

  現在,生態城既有的慢行係統已將居住社區、商業(ye) 設施、景觀空間等功能區串聯起來,形成了遍布全城的慢行網絡。如今,在生態城,選擇步行和騎車的居民也越來越多。

  路網變密了,城市設計者還充分考慮了步行市民的安全——道路交叉口都設置過街安全島,自行車道與(yu) 機動車道之間有綠化帶隔開,人行步道普遍設置了阻車樁並進行了無障礙化處理。

  與(yu) 老城區不一樣的是,在生態城許多小區的出入口,都設有一塊電子屏,實時顯示路網擁堵情況。每天出門前,居民根據路況選擇路線,就能輕鬆規避擁堵。

  長江水上服務區——

  治汙染,排放無需再靠岸

  本報記者 姚雪青

  “以前船上的舊家電、廢電瓶,靠岸後才能處理。現在路過南京段,在水上服務區就能以舊換新。”安徽六安籍“皖金瑞6688”號貨船船主張樂(le) 直言。記者登船時,張樂(le) 正在手機上查收“船舶汙染物環保移交電子聯單”。

  張樂(le) 所說的“水上服務區”,全名是“長江匯南京興(xing) 隆洲水上綠色航運服務區”,由5條躉船組成,總長度近600米,和高速公路服務區一樣,為(wei) 靠泊船隻提供維修保養(yang) 、燃油供應、便利購物等基本服務。此外,還有一些“升級服務”,例如智能快遞、水上醫療、岸電供給等。

  水上服務區眾(zhong) 多服務中,整體(ti) 接收和處置船舶汙染物是其最大亮點。張樂(le) 常年在長江上跑船運,他告訴記者,過去江麵上沒有地方移交垃圾、汙水,少量港口碼頭接收船舶汙染物但收費很高,於(yu) 是就有一些船隻在深夜偷偷向江裏排放汙水、傾(qing) 倒垃圾,“現在,隻要從(cong) 手機上預約,船上的垃圾汙水就能在服務區免費排放”。

  “服務區最多可接收船舶油汙水100立方米、生活汙水180立方米、船舶垃圾100立方米。”水上服務區負責人方保利表示,服務區新購置了廚餘(yu) 垃圾處理機,能初步處理濕垃圾;沒法處理的其他汙染物,則由環保公司三天來收集一次。

  水上服務區還為(wei) 船舶提供發動機汙染治理服務。一些疏於(yu) 保養(yang) 的中小型船舶,發動機燃燒不充分,會(hui) 有“一跑兩(liang) 溜煙”的問題。船主隻要在線申報,水上服務區就會(hui) 迅速給予預診斷,派出維修人員並聯係線下船配館組織配件。如此,許多船舶不用靠岸,就能迅速消除汙染。

  自去年5月1日試運行以來,該服務區已有近1.3萬(wan) 艘船舶靠泊,接收生活垃圾超過1700立方米、生活汙水超過1500立方米。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