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廣納眾流 方為江海

房琳琳 發布時間:2020-10-29 19:02:00來源: 科技日報

  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廣納眾(zhong) 流,方為(wei) 江海。

  “十三五”規劃以來,我國以科技創新為(wei) 引擎全麵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顯著增強,創新型人才規模和質量同步提升。

  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我國在國際科技合作中擔當更多責任,發揮更大作用。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框架下,科技創新四項行動碩果累累

  無論是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還是科技園區合作與(yu) 技術轉移行動,我國不斷加強與(yu) 各國的創新合作,在科技的引擎下推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不斷落地。

  2016年起,科技部經充分調研合作夥(huo) 伴國市場需求,鼓勵並支持有條件的高校、研究院所、企業(ye) 走出國門開展科技培訓。在農(nong) 業(ye) 、信息及先進製造、資源環境、醫療衛生、科技政策等領域,培訓班屢結碩果,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科技部主辦的各類培訓班重點更加聚焦在“一帶一路”相關(guan) 國家,成為(wei) 我國與(yu) 世界科技人文交流的閃亮名片。

  同年,科技部初步嚐試境外辦班,4年來逐步加大境外辦班的支持力度,已累計有10家單位先後承辦16個(ge) 境外培訓項目,足跡跨越亞(ya) 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累計培訓學員363人。

  7年前,科技部開始實施“發展中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家來華工作計劃”,來自埃及的奧薩馬是第一個(ge) 申請到該項目的埃及科學家,他說:“中國與(yu) 埃及是曆史悠久的好朋友,更有許多文化共同點。如今,‘一帶一路’倡議的構想讓這條古老之路再煥生機,也為(wei) 中埃共同繁榮發展創造了曆史機遇。”

  麵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國結合各國創新及產(chan) 業(ye) 發展實際,鼓勵發揮多元化合作主體(ti) 的作用,積極創新合作模式,推進與(yu) 相關(guan) 國家的科技園區合作。2019年,中國舉(ju) 辦兩(liang) 期科技園區孵化器管理建設培訓班,培訓50餘(yu) 名學員,積極分享中國科技園區發展經驗。召開“一帶一路”科技園區合作座談會(hui) ,發布《“一帶一路”科技園區合作實施方案》,進一步推進中國國家高新園區開展“一帶一路”科技園區合作。結合各國創新及產(chan) 業(ye) 發展的需求,積極發揮多元化合作主體(ti) 的作用,通過共建創新園、孵化器和加速器等,在農(nong) 業(ye) 、食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共同開展創新服務平台合作,促進園區創新發展。

  在柬埔寨,湄公河、萬(wan) 穀湖、金邊皇宮等美麗(li) 風景吸引了無數中國人前去觀光。如今,隨著“中柬食品工業(ye) 聯合實驗室”建成運行,柬埔寨香米這樣的美食也得以飄香“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餐桌。在尼羅河畔的埃及索哈傑,“中國—埃及可再生能源國家聯合實驗室”項目下,中國與(yu) 埃及聯合建設的試驗線於(yu) 2019年5月利用我國國產(chan) 光伏裝備產(chan) 出首片光伏電池和首塊組件。在越南,胡誌明市黃忠南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中國—東(dong) 盟技術轉移中心與(yu) 我國開展太陽能技術合作,引進多種太陽能熱水器生產(chan) 設備,讓百姓更便捷地洗上了熱水澡;在非洲,中國—加納/讚比亞(ya) 可再生能源技術轉移合作項目讓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挺起當地發展的“脊梁”……依托現有“一帶一路”技術轉移網絡,一大批技術走出國門,許多典型技術轉移項目順利開展,並獲得“一帶一路”國家與(yu) 國際社會(hui) 的一致好評。

  搭建各種開放合作平台,為(wei) 吸引全球英才打造舞台

  發揮各類人才智慧,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十三五”期間,我國創新型人才規模和質量同步提升。

  我國每萬(wan) 名就業(ye) 人員中研發人員總量接近60人年。同時,我國科技人才發展機製進一步完善,推動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wei) 導向的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持續推進人才交流合作,引進來走出去的發展路徑機製不斷成熟,科技開放合作全方位深化。

  近5年來,越來越多在華外國專(zhuan) 家也借助我國國際科技人才交流的大環境,找到屬於(yu) 自己的廣闊舞台。

  英國布萊德福德大學高分子多學科研究中心主任、皇家工程院院士菲利普·寇茨教授是國際高分子聚合物研究領域的學術權威和領軍(jun) 人物,2017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獲獎人。

  目前他負責的實驗室與(yu) 中國多家學術機構合作,建立起5個(ge) 主攻領域不同的國際合作研發平台。據其介紹,與(yu) 中國的合作已經從(cong) 單純的學術研究,逐步轉向麵向市場的技術研發與(yu) 產(chan) 業(ye) 化。

  談到榮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時,寇茨教授興(xing) 奮地說:“這對我來說不僅(jin) 是一個(ge) 極大的驚喜,同時也使我感覺到中國對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視,特別是對中英兩(liang) 國人民交往的重視。”

  從(cong) 連續舉(ju) 辦18屆的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hui) ,到中關(guan) 村“一帶一路”產(chan) 業(ye) 促進會(hui) 策劃實施的“藤蔓計劃”,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我國都致力於(yu) 為(wei) 人才交流搭建更廣闊的平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積極參與(yu) 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為(wei) 全球創新貢獻中國智慧

  “十三五”期間,作為(wei) 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舉(ju) 措,我國積極參與(yu) 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承擔項目任務,深度參與(yu) 運行管理,積累組織管理經驗並主動參與(yu) 了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相關(guan) 的國際規則製定。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俗稱“人造太陽”。ITER計劃是規模僅(jin) 次於(yu) 國際空間站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計劃,自1985年發起動議以來,已經持續推進了20餘(yu) 年,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

  自參與(yu) 該計劃以來,中國始終恪守國際承諾,積極行使權力,履行義(yi) 務,認真參與(yu) ITER計劃的組織管理、工程建造等相關(guan) 工作,與(yu) 各成員國一道推動ITER計劃順利實施。

  2020年7月28日,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yi) 式在法國舉(ju) 行,習(xi) 近平主席向該儀(yi) 式致賀信。習(xi) 近平主席在賀信中指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實施以來,中方始終恪守國際承諾,中國企業(ye) 和科研人員勇挑重擔,與(yu) 國際同行齊心協力,為(wei) 計劃的順利推進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十多年來的積極探索和實踐充分證明,開放交流是探索科學前沿的關(guan) 鍵路徑。”

  人類曆史上最大望遠鏡陣列——平方公裏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可傾(qing) 聽微弱之聲,探索宇宙奧秘。2012年,經國務院授權,科技部代表中方加入SKA建設準備階段的政府間談判。經過多年談判,2019年3月12日,平方公裏陣列天文台公約簽署儀(yi) 式在意大利羅馬舉(ju) 行,時任科技部副部長、國家外國專(zhuan) 家局局長張建國代表中國政府簽署公約。

  科技部官網撰文稱:“這是中方首次牽頭國際大科學工程核心工作包研發工作,全麵主持主導工程核心技術研發,是中方在引領和牽頭提出國際大科學工程中的有益嚐試。”

  “堅持自主研發與(yu) 國際合作並重,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的自覺之路。”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司長葉冬柏表示,大科學裝置的興(xing) 起和大科學計劃的推進,正不斷推動中國前沿科技探索走進新時代。

  用科研數據說話,中國科學家群體(ti) 在世界舞台上綻放光彩

  築夢七十載,奮進科研路。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從(cong) 2015年的55.3%提升至2019年的59.5%。自2017年起,我國科技人員發表的國際論文被引次數連續3年排名世界第二。

  安徽大學的伊朗數學家阿裏·穆罕默德說,在每個(ge) 尖端領域裏,中國科學家們(men) 發表的論文數量都在迅速增長。中國從(cong) 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對科技發展,尤其是基礎學科研究給予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他在與(yu) 世界數學界的同行交流時,聽到美國科學家都在說,現在做科研,應該去中國。

  中國科學家群體(ti) 在世界舞台上綻放光彩。中國(含港澳台地區)近年來入選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的人數持續強勢增長,從(cong) 2015年到2019年,高被引科學家從(cong) 163人次漲到733人次。

  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一份科技日報社牽頭發布的報告,從(cong) 科研活動的重要成果產(chan) 出——學術文獻的計量學角度,呈現中國基礎科研國際化的曆史進程。報告中指出,我國科研領域的國際合作快速發展,到2019年,我國與(yu) 212個(ge) 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並發表論文,合作論文的總數是1980年的2800多倍。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已經與(yu) 六大洲138個(ge) 國家和地區簽署該框架下的合作協議,相關(guan) 合作論文產(chan) 出與(yu) 影響力提升顯著。截至2020年10月的數據顯示,共有1107篇論文與(yu) 該主題有關(guan) ,其中大部分論文發表於(yu) 2018年以後,至2020年10月已發表382篇,達到曆史最高值。

  疫情背景下的中外國際科研合作,彰顯“生命至上”的理念

  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成為(wei) 全人類麵對的共同挑戰。

  我國圍繞病毒溯源、藥物研發、疫苗研發、檢測試劑以及試驗動物模型等重點領域開展攻關(guan) ,第一時間取得了積極進展,並與(yu) 來自多國的團隊開展了密集的疫情防控與(yu) 衛生合作等主題的國際研討和科研合作。

  科技部通過駐外使領館科技處(組)積極聯係各相關(guan) 國家政府部門、科技界和衛生界,介紹中國應對疫情科技工作情況,分享經驗,聯合攻關(guan) ,加強雙多邊科技交流合作。組織參與(yu) 包括30多個(ge) 國家、地區和重要國際組織在內(nei) 的超百場交流活動。推薦和指導中方專(zhuan) 家參與(yu) 了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新冠肺炎疫情9個(ge) 中長期重點研究方向和10個(ge) 工作組,與(yu) 各國分享相關(guan) 經驗。7月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應對疫情國際合作項目申報指南,公開征集和組織實施合作項目,並推薦國內(nei) 新冠病毒疫苗、藥物研究機構和企業(ye) 與(yu) 相關(guan) 國家機構企業(ye) 對接,進行科研聯合攻關(guan) 。

  疫情期間,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hui) 和英國國家科研與(yu) 創新署、德國研究聯合會(hui) 發布聯合聲明,強調共同致力於(yu) 加強全球科研合作,應對新冠疫情。

  今年3月25日,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hui) 發起的“科技戰疫”國際研討會(hui) 在線上召開。法國公共衛生高級委員會(hui) 委員、聖埃蒂安大學微生物學係主任布魯諾·博澤托教授指出,各方在會(hui) 上針對新冠肺炎這一非常棘手的傳(chuan) 染病,及時分享了信息,特別是初期寶貴的研究成果。這些深入的交流,彰顯疫情暴發後中、美、歐科學界保持的緊密關(guan) 係。

  同時,我國積極搭建平台,與(yu) 全球同行共享科學數據和信息。在中華醫學期刊網上搭建“防控新冠肺炎科研成果共享交流平台”,鼓勵科研人員快捷、免費、公開發表科學發現並分享數據。截至2020年9月已有超過145種期刊、1330多篇報告和論文上線,瀏覽量超過345萬(wan) 次,有多名國外研究人員在此平台上發表論文。搭建“全球冠狀病毒組學數據共享與(yu) 分析係統”和“2019新型冠狀病毒信息庫”兩(liang) 個(ge) 共享數據平台,為(wei) 全球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用戶提供數據瀏覽、檢索和下載服務。

  包括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內(nei) 的多個(ge) 國際組織負責人,以及來自《自然》《柳葉刀》等國際著名期刊的負責人,均對中國開展的疫情相關(guan) 國際合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科技創新的多邊協作,助力中國在科技外交中拓展“朋友圈”

  立足本土,麵向全球。

  近年來,我國在國際科技創新領域的“朋友圈”日益擴大。中國已與(yu) 161個(ge) 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建立了科技合作關(guan) 係,簽訂了114項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在64個(ge) 國家和地區的99個(ge) 駐外使領館(團)派駐科技外交官。

  多年來,我國與(yu) 國際組織和多邊機構開展的科技合作交流從(cong) 來沒有中斷過,中國彰顯負責任大國擔當的腳步不曾停歇,多邊科技創新奏響“交響樂(le) ”。

  我國積極參與(yu) 二十國集團(G20)、金磚國家合作(BRICS)、亞(ya) 太經合組織(APEC)等多邊治理機製,致力於(yu) 為(wei) 世界提供中國科技創新智慧和方案,在多個(ge) 場合留下了科技創新的印記。

  播下希望的種子,澆灌“合作之水”,收獲豐(feng) 收的果實。中國—東(dong) 盟技術轉移中心已成功構建了覆蓋中國和東(dong) 盟10國的創新網絡,其中與(yu) 東(dong) 盟9個(ge) 國家分別建立了政府間雙邊技術轉移工作機製,與(yu) 越南廣寧共建1個(ge) 區域雙邊技術轉移中心,協作網絡成員達2400家,已覆蓋東(dong) 盟各個(ge) 國家和國內(nei) 主要省市,其中三分之一成員來自東(dong) 盟國家。

  2019年4月25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創新之路”分論壇召開,科技部部長王誌剛表示,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不懈努力下,“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正在從(cong) 理念轉化為(wei) 行動,從(cong) 願景轉化為(wei) 現實,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和顯著成效。

  今年9月1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科學家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中強調,要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國際科技合作是大趨勢。我們(men) 要更加主動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

  雄關(guan) 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cong) 頭越。激蕩七十載,奮進新時代。下一個(ge) 5年,國際科技合作勢必在我國發展與(yu) 世界進步中發揮更大作用。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