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助力脫貧致富,各地電商有實招

楊侖 發布時間:2020-10-30 09:19:00來源: 科技日報

  拉著家常,製作著本地特色美食,內(nei) 蒙古巴彥淖爾市農(nong) 民史岱奇的首次“觸電”就嚐到了甜頭。短短一小時直播,她賣掉了價(jia) 值近6萬(wan) 元的麵粉。

  一頭連在田間地頭,一頭連著消費市場。即便受到疫情的影響,電商+農(nong) 戶的模式卻在網上越來越火。

  近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陝西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考察時指出,電商作為(wei) 新興(xing) 業(ye) 態,既可以推銷農(nong) 副產(chan) 品、幫助群眾(zhong) 脫貧致富,又可以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是大有可為(wei) 的。

  近年來,電商助農(nong) 事業(ye) 蓬勃發展。全國多地一手抓防疫,一手抓複工複產(chan) ,充分利用電商平台的特點,把山裏的寶貝換成實實在在的收益。農(nong) 產(chan) 品走出去,成熟的扶貧理念和致富思路留在了當地,幫助脫貧致富的同時,也讓鄉(xiang) 村振興(xing) 走上了快車道。

   戰“疫”、扶貧兩(liang) 手抓

  “大家好,我是黑龍江省青岡(gang) 縣副縣長李偉(wei) 勝……”站在網絡直播間的鏡頭前,李偉(wei) 勝顯得自然、放鬆,這不是他第一次為(wei) 農(nong) 民的鮮食玉米“帶貨”了。

  疫情防控期間,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受到了影響。青岡(gang) 縣“互聯網+電商運營中心”積極在線統計農(nong) 產(chan) 品企業(ye) 滯銷情況,與(yu) 淘寶巴巴有寶直播平台合作,網紅縣長上陣直播介紹鮮食玉米時,主動對接互聯網渠道,將扶貧產(chan) 品黏豆包、笨雞蛋等上線銷售,效果喜人。

  疫情防控期間無法出門,青岡(gang) 縣蒲公英茶的創始人張亞(ya) 燕則利用網絡直播,帶動婦女創業(ye) ,學習(xi) 線上電商業(ye) 務知識,為(wei) 婦女姐妹宣傳(chuan) 創業(ye) ,實現居家靈活就業(ye) 的發展機會(hui) 。

  無獨有偶,在山西省長治市,扶貧辦、婦聯等多部門專(zhuan) 門為(wei) 貧困戶開設網絡雲(yun) 課堂學習(xi) 電商知識和操作技能。讓貧困戶發展電商信心倍增,幹勁更足。現在雲(yun) 培訓課堂的內(nei) 容除了電商和家政之外,還增加了種植養(yang) 殖、麵食製作等課程,目前已經有8萬(wan) 群眾(zhong) 通過雲(yun) 平台參與(yu) 培訓。

  除了銷售農(nong) 家土特產(chan) 外,吉林省長春市九台區土們(men) 嶺鎮馬鞍山村還銷售了一樣特殊的產(chan) 品:家鄉(xiang) 美麗(li) 的景色。借助吉林省如美鄉(xiang) 村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與(yu) 村集體(ti) 共同開發的鄉(xiang) 村旅遊項目,村民們(men) 將馬鞍子山的青山綠水、秀美風景搬到了電商平台上,吸引海內(nei) 外的遊客前來踏青、賞景。

  2019年,馬鞍山村接待遊客35萬(wan) 人次,直接和間接帶動村民就業(ye) 120餘(yu) 人,其中帶動貧困戶就業(ye) 10人。

  扶上馬更要送一程

  電商扶貧是一項長期、係統性工程,不能簡單地一賣了之,更要扶上馬、送一程。這就需要建立起完善的電商生態體(ti) 係,解決(jue) 電商扶貧的最初一公裏和最後一公裏問題。

  “我們(men) 的職責就是打通消費者——農(nong) 戶中的堵點、難點。”海南省海口市美蘭(lan) 區電商扶貧中心負責人表示。該中心參與(yu) 到農(nong) 產(chan) 品種植、收集、銷售、售後等全流程,實時更新上線產(chan) 品,為(wei) 消費者和農(nong) 戶建立便捷、高效的農(nong) 產(chan) 品供需對接渠道。

  海口市於(yu) 2019年底啟動了市級電商扶貧服務中心,並形成市、區、鎮、村“四級一體(ti) ”聯動電商扶貧網絡。海口市副市長龍衛東(dong) 表示,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統籌規劃、因地製宜”原則,海口市相繼印發了一係列關(guan) 於(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電商扶貧的文件,引入專(zhuan) 業(ye) 化團隊開展企業(ye) 化管理,創新電商扶貧形式,做大電商平台,做強扶貧產(chan) 業(ye) 。

  早在2015年,內(nei) 蒙古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就提出了“互聯網+縣域經濟”的思路,投入8000萬(wan) 元打造河套電子商務產(chan) 業(ye) 園,這也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縣級電子商務產(chan) 業(ye) 園。如今,這裏的年交易額已經遠超當初設定的5億(yi) 元目標。

  五原縣電商發展也是內(nei) 蒙古農(nong) 村電子商務的一個(ge) 縮影。脫貧攻堅進入決(jue) 勝期,內(nei) 蒙古立足本地實際,拓展出電商公共服務體(ti) 係帶貧、平台帶貧、網店帶貧、產(chan) 業(ye) 鏈帶貧、龍頭企業(ye) 帶貧5條成功路徑,不斷提升農(nong) 村牧區流通現代化水平,促進農(nong) 村牧區發展、農(nong) 牧業(ye) 增效、農(nong) 牧民增收,為(wei) 脫貧攻堅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做大品牌鋪平產(chan) 業(ye) 扶貧路

  寧夏大學賀蘭(lan) 山校區有一家獨特的超市,超市裏有蕎麥麵、藜麥、胡麻油、果脯、土雞蛋,還有西吉土豆製作的酸辣粉等,絕大多數產(chan) 品在大超市很少見。它們(men) 共同的特點,是打上了“科特派”的烙印。

  馬子睿就是一名寧夏大學的科技扶貧指導員。圍繞農(nong) 村電商開展培訓,已培訓200人次左右。同時尋找電商合作單位,合作銷售自己生產(chan) 的農(nong) 產(chan) 品,這間超市成了遠近聞名的寧夏品牌展示櫥窗。

  此外,寧夏科技特派員協會(hui) 也積極幫會(hui) 員開拓思路,啟動了“解決(jue) 農(nong) 民賣難”項目工程,並協助他們(men) 建立互聯網銷售平台。

  在拚多多的旗艦店中,一個(ge) 名為(wei) “老農(nong) 夫”的品牌已經售出了1.6萬(wan) 件商品。其中最熱銷的是長白山的人參。這個(ge) 品牌來自靖宇縣大北山村。如今,遠銷海內(nei) 外的農(nong) 家產(chan) 品不但創出了名頭,也讓大北山村走出了屬於(yu) 自己的脫貧致富之路。

  (王祝華 記者楊侖(lun) 王海濱 李麗(li) 雲(yun) 張景陽 王迎霞 通訊員張紉芳 馬媛媛)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