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靖遠移民農戶:搬遷地不再陌生,遍地是“心安”
中新網蘭(lan) 州11月3日電 (張婧)“從(cong) 大山深處搬到廣闊平原,旱塬變成了水地、粗放式種養(yang) 模式向精細化管理轉變,生產(chan) 生活方式大不一樣,一切都很陌生,能不能盡快適應新環境、過上好日子,當時來說‘心裏沒底’。”喬(qiao) 學亮作為(wei) 甘肅省定西市“7·22”岷縣漳縣6.6級地震受災戶,被安置到白銀市靖遠縣北灣鎮富坪村已有5年時間。
移民期間,喬(qiao) 學亮不僅(jin) 有了新家,還帶頭發展蔬菜溫室大棚產(chan) 業(ye) ,從(cong) 一名受災安置戶成為(wei) 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法人,他已經完全適應了搬遷地的新生活,富坪村反倒成了他的心安之處。
“7·22”定西市地震發生在2013年,震中位於(yu) 該市岷縣、漳縣交界處,震源深度20千米,給當地造成嚴(yan) 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shang) 亡。當時,喬(qiao) 學亮的舊宅恰好位於(yu) 這一地帶,“房背後緊靠的大山出現裂縫,房屋出現不同程度的破損。”他說,看著自己生活了30多年的部分房屋毀於(yu) 一旦,心裏很不是滋味,當地官方組織受災民眾(zhong) 集體(ti) 搬遷,彼時,迫於(yu) 無奈的喬(qiao) 學亮也成為(wei) 移民隊伍中的一員,以此求得出路。
喬(qiao) 學亮被安置在富坪村,是上述地震災後恢複重建異地安置區之一,這裏建成安置房1095套,每套1個(ge) 小院,2.5間房屋,占地麵積約65平米,岷縣、漳縣7個(ge) 鄉(xiang) 鎮21個(ge) 行政村85個(ge) 自然社的近5000名受災移民搬遷入住。
喬(qiao) 學亮住進敞亮新房,多年以洮硯製作為(wei) 生計的他重操舊業(ye) ,同時,在當地政府的指引下,他還加入產(chan) 業(ye) 發展考察團,去過西安、寧夏等地,溫室大棚的高效益讓他改變了原先露地種植農(nong) 產(chan) 的舊觀念,多番考察學習(xi) 之後,他於(yu) 2018年購進蔬菜種苗、搭建大棚、測量溫度濕度等,帶動當地村民一起大棚種植。
動員時,一些農(nong) 戶堅持多年種植模式,不肯“跟著幹”,喬(qiao) 學亮就“登門拜訪”,一次不行就多跑幾趟。到了大棚種植戶豐(feng) 收時,“每個(ge) 棚收入五六萬(wan) 元。”他說,次年,村子上的溫室大棚多了起來,他也成立了種養(yang) 殖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直至現今,合作社的溫室大棚數量已達到130多座。喬(qiao) 學亮告訴記者,他還在村上買(mai) 了間100平米的商鋪,這個(ge) 移民安置點自此也多了一家百貨商店,由其妻子打點。
富坪村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是富坪村最基本的村情。近年來,靖遠縣委、縣政府立足區位優(you) 勢和當地產(chan) 業(ye) 發展基礎,確定“1+N”的產(chan) 業(ye) 發展思路,以日光溫室為(wei) 主,設施養(yang) 殖、勞務輸轉、光伏發電、鄉(xiang) 村旅遊為(wei) 特色的多元富民產(chan) 業(ye) 。目前,富坪村優(you) 勢主導產(chan) 業(ye) 覆蓋率達95.4%,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實現搬得來、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2日,白銀市委常委、靖遠縣委書(shu) 記鄭鈺說,靖遠縣是國家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省定18個(ge) 深度貧困縣之一,近年來,麵對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的縣情實際,他們(men) 統籌解決(jue) 貧困民眾(zhong) 的經濟收入、義(yi) 務教育、基本醫療、安全飲水、安全住房等實際問題,如今,這裏的產(chan) 業(ye) 基地蓬勃興(xing) 旺、安置小區拔地而起、基礎工程惠及民生,貧困民眾(zhong) 的腰包鼓了、日子好了、笑顏多了。
當日,由甘肅省委宣傳(chuan) 部、甘肅省政府新聞辦公室、甘肅省扶貧開發辦公室和甘肅日報社主辦的“走向我們(men) 的小康生活——甘肅省脫貧攻堅縣(區)宣傳(chuan) 周”活動在蘭(lan) 州舉(ju) 行,這也是此次係列活動中第12個(ge) 縣——靖遠縣脫貧攻堅宣傳(chuan) 周發布活動暨主題成就展,活動包含靖遠縣脫貧攻堅的成果展示和經驗推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