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繪就現代化綠色圖景

樓俊超 發布時間:2020-11-09 13:57:00來源: 光明日報

  【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精神】

  作者:樓俊超(浙江大學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研究中心研究員、浙江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第十四個(ge) 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著眼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強調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當前,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勝利在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在環境、安全等方麵的要求持續增長。“十四五”時期,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應在以下方麵加快補短板,讓生態環境得到根本好轉,美麗(li) 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統籌資源、環境、生態協同發展,全麵推進“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十三五”期間,我國加大汙染防治力度,在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環境綜合治理、健全生態安全保障機製等方麵取得明顯成效。以水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為(wei) 例,2019年全國萬(wan) 元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用水量、萬(wan) 元工業(ye) 增加值用水量分別由2016年的81立方米、52.8立方米降至60.8立方米、38.4立方米,農(nong) 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由0.542提高到0.559。然而,當前資源節約、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三大領域的協同作用尚未得到很好發揮。事實上,環境綜合治理是生態保護修複的必然要求,隻有將三大領域的戰略規劃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議》圍繞“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從(cong) 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係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麵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四個(ge) 方麵提出具體(ti) 要求。各地應注重提高資源節約、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在政策設計中的地位和占比,更加注重係統觀念,統籌資源環境生態源頭化治理,加快形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控製環境汙染、保護生態係統三者相互促進的生態文明建設格局。

  拓寬生態係統功能,創新生態產(chan) 品形式。通過市場化運作將生態資源轉化為(wei) 兼具經濟價(jia) 值和社會(hui) 效益的生態產(chan) 品,是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重要途徑。麵對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人民對環境的更高要求和更多期許,需進一步提升生態產(chan) 品供給數量和質量。近年來,我國生態產(chan) 品市場迅速擴大。一是綠色生態產(chan) 品認證數量迅速增長。2005年至2019年,僅(jin) 以綠色食品為(wei) 例,其獲得認證產(chan) 品總數從(cong) 9728個(ge) 增長到36345個(ge) ,年均增長量達1901個(ge) ;二是生態文化產(chan) 品繁榮發展。以浙江安吉為(wei) 例,其依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優(you) 勢塑造的文旅一體(ti) 化產(chan) 業(ye) 2019年總收入達388.24億(yi) 元;三是生態產(chan) 權市場不斷擴大。2003年起,福建不斷深化林權改革,如今已確定期限長達30年、月息0.6%以下的林權抵押貸款製度。然而,我國經濟產(chan) 業(ye) 對生態資源的利用與(yu) 融合仍不完善,對生態係統的物質、文化、調節等功能均未充分利用,生態產(chan) 品的創新開發潛力巨大。挖掘生態係統的多樣化功能,創新生態產(chan) 品形式,要充分依托良好環境為(wei) 產(chan) 品注入“綠色生態”“特色”“文化”等內(nei) 涵,提升產(chan) 品和服務附加值。要積極探索把生態資源轉化為(wei) 生態資本的有效途徑。以森林碳匯交易為(wei) 例,以森林碳排放量作為(wei) 交易對象,加快設立碳資產(chan) 管理部門,既拓寬項目融資渠道,又使得生態資產(chan) 得到保值增值,維護生態係統穩定性。

  深化生態資源產(chan) 權製度改革,強化生態產(chan) 品市場化基礎。盡管當前我國生態產(chan) 品市場規範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一定約束。其一,生態產(chan) 權邊界不明晰:一是空氣、水等自然資源的自身屬性決(jue) 定其產(chan) 權無法準確界定,二是國有自然資源的收益群體(ti) 存在爭(zheng) 議,導致產(chan) 權邊界難以界定,由此阻礙了生態資源轉化為(wei) 生態資產(chan) ,進而影響生態資源轉化為(wei) 經濟效益。其二,缺乏成熟統一市場體(ti) 係:一是生態產(chan) 品認證標準製度不完善,生態產(chan) 品的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現象明顯,二是由於(yu) 難以統一製定生態產(chan) 品價(jia) 格標準,當前林權、水權、碳排放權等生態虛擬產(chan) 權始終相互分離、自成體(ti) 係,規範生態產(chan) 品市場難度很大,市場體(ti) 係化進程緩慢。為(wei) 此,需完善生態資源的產(chan) 權製度,對農(nong) 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農(nong) 房所有權、林權、水權等自然資源產(chan) 權進行確權和賦權,力求“山有界、樹有權、地有證”,為(wei) 生態資源向生態資產(chan) 轉化奠定基礎。另一方麵,需建立完善的生態產(chan) 品認證標準體(ti) 係,加強生態產(chan) 品標誌管理,指導和監管生態產(chan) 品生產(chan) 過程,助推生態產(chan) 品品質提升;規範生態產(chan) 品市場標準,維護生態產(chan) 品標準化市場秩序,引導生態產(chan) 品市場消費。

  擴大生態補償(chang) 覆蓋麵,完善生態補償(chang) 標準。當前,我國生態補償(chang) 覆蓋麵有序增加,逐步由單一的天然林擴展到水域、山區、農(nong) 田等區域。但生態補償(chang) 標準亟待統一,在補償(chang) 主體(ti) 界定、補償(chang) 方式、補償(chang) 資金來源與(yu) 數量等方麵均缺乏科學界定與(yu) 統一標準。因此,一要統一生態補償(chang) 受益主體(ti) 標準,改變當前生態補償(chang) 受益方多停留在政府層麵的現狀,將居民納入生態補償(chang) 受益群體(ti) 。二要統一生態補償(chang) 方式標準,當前我國生態補償(chang) 方式以單一財政支付為(wei) 主,如果生態補償(chang) 方式標準無法統一,將進一步增大社會(hui) 資金進入生態補償(chang) 體(ti) 係的風險,從(cong) 而阻礙生態補償(chang) 方式有序創新,導致生態補償(chang) 資金來源單一的困境無法突破。三要統一生態補償(chang) 資金標準,加快構建生態係統生態價(jia) 值核算體(ti) 係,在全國範圍內(nei) 統一生態係統生態價(jia) 值核算標準,減少補償(chang) 資金的隨意性,增強生態補償(chang) 製度的公平性建設。通過製定統一的生態補償(chang) 受益主體(ti) 標準、生態補償(chang) 方式標準、生態補償(chang) 資金核算標準,在保障生態補償(chang) 資金的補貼性質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其對生態保護與(yu) 建設的激勵作用。

  拓寬生態係統共建共享半徑,激勵公眾(zhong) 綠色行為(wei) 。生態係統是人類生存發展中不可替代的公共品,其建設維護及獲益等各個(ge) 環節應由全社會(hui) 共擔共建共享。“十四五”時期應著力探索社會(hui) 參與(yu) 生態係統共建共享的渠道,建立健全“綠水青山”的社會(hui) 共建平台和“金山銀山”的社會(hui) 共享平台。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隻有不斷凝聚社會(hui) 力量,才能將更多潛在的生態環境資源轉化為(wei) 更大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wei) 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長點,成為(wei) 經濟社會(hui) 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wei) 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09日 16版)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