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職校“教育扶貧”浙江實踐:有技不貧 以漁易魚

謝盼盼 發布時間:2020-11-11 16:0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金華11月11日電 通過教育改變一個(ge) 人,進而改變一個(ge) 家庭的命運。這不是傳(chuan) 奇,在中國的五金工業(ye) 城市永康,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優(you) 質的職業(ye) 教育承載數以萬(wan) 計的小康夢。從(cong) 2007年開始,浙江省永康市職業(ye) 技術學校通過招收江西、雲(yun) 南和貴州等地的貧困學生,以“技”賦能,以“技”脫貧,走出“教育扶貧”的實踐路。

  “一技在手,終身受益。靠技能脫貧是‘後脫貧’時代取消代際貧困的有力抓手,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永康市職業(ye) 技術學校校長王鍾寶認為(wei) ,扶貧先扶智,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chuan) 遞的重要途徑,職教更是促“教育扶貧”的有效路徑。

  “教育扶貧:通過一個(ge) 人改變一個(ge) 家庭”

  一個(ge) 是中國工業(ye) 百強縣市,擁有中國最大、世界第三的五金產(chan) 業(ye) 市場,一個(ge) 是等待脫貧的人口大市。通過永康市職業(ye) 技術學校(簡稱“永康職技校”)的招生,將原本風馬牛不相及的地市搭上了線,讓來自貴州、雲(yun) 南和江西的貧困學子在永康“謀”了技能,“壯”了誌氣,“富”了家庭。

  永康職技校采用教育方式扶貧,源於(yu) 2007年,學校對口扶貧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並首批招收了10位學生就讀數控專(zhuan) 業(ye) 。

  談起初心,王鍾寶說,作為(wei) 五金產(chan) 業(ye) 的“發源地”,永康的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需要源源不斷的技能型人才,學校可為(wei) 經濟的發展供應高技能的人才,此外,扶貧以教育的形式出發,也是積極響應國家政策。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將扶貧任務放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打響了脫貧攻堅戰,現階段,中國還進入了脫貧攻堅的衝(chong) 刺期。

  時隔多年,他還記得,當初招收的10名學生,大多因家庭經濟原因而輟學。職技校就是要給他們(men) “補鈣”來“壯骨”,“鈣”指的是技能,“骨”則是麵向社會(hui) 的就業(ye) 能力。

  早在2007年,首批在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招收的10位學生,學校嚐試了車間師傅結對的導生製培養(yang) 模式,全部編入機電導生班。通過三年培養(yang) ,學生全部在永康對口就業(ye) 。經過多年的拚搏,如今,這10位同學中有8位自主創業(ye) 成功,成為(wei) 企業(ye) 主或者公司高管,2位成為(wei) 企業(ye) 技術骨幹。

  此外,該校先後結對幫扶過中西部地區的職校,如雲(yun) 南新平職高、新疆溫宿職技校、阿克蘇職業(ye) 中專(zhuan) 等,為(wei) 這些地區培養(yang) 了一批企業(ye) 高層次技術骨幹以及創業(ye) 者。

  王鍾寶認為(wei) :“作為(wei) 職業(ye) 學校,能培養(yang) 一個(ge) 學生去讀大學,這不是我們(men) 的目標。能夠通過教育培養(yang) 一批人,從(cong) 而改變他們(men) 家庭的命運,才是教育扶貧的真實目的。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隻要有了文化和知識,發展就有了希望。”

  隻有高質量的教育扶貧,才是阻斷貧困代際傳(chuan) 遞的重要途徑和提升貧困群眾(zhong) 造血能力的重要抓手。“教育扶貧不是給10萬(wan) 、20萬(wan) ,而是以‘造血’替換‘輸血’,以‘授人以漁’替換‘授人以魚’。”王鍾寶深有體(ti) 會(hui) 。

  通過技能提升,擺脫家庭貧困,這樣成功的案例在永康職技校已不勝枚舉(ju) 。

  來自江西單親(qin) 家庭的劉文華,家庭比較貧困,初中畢業(ye) 後來永康職技校就讀,畢業(ye) 不久先合夥(huo) 創辦企業(ye) ,後來自己做了一家門企的華東(dong) 地區總代理,年收入150萬(wan) 元以上。他在永康買(mai) 了房子、汽車,把全家都接到了永康,“如果沒有來永康,不知道我的人生會(hui) 是怎麽(me) 樣?”談起之前從(cong) 江西來永康求學的經曆,劉文華有些感慨。

  還有畢業(ye) 後的王建斌,成功創辦了一個(ge) 電動工具貿易公司,公司年產(chan) 值4000萬(wan) 以上;彭小龍、王良、肖祥軍(jun) 與(yu) 浙江一公司進行戰略合作,公司年產(chan) 值逾800萬(wan) ,人均年入70萬(wan) 以上……

  身處“中國製造2025”浙江行動試點示範市、中國“五金之都”的永康市職業(ye) 技術學校,堅持扶智、扶技並舉(ju) ,描繪了一幅職教勁推脫貧的精彩畫卷。

  職教的“技”讓教育扶貧走得更快

  扶貧先扶智,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chuan) 遞的重要途徑,在多年的“教育扶貧”中,永康職技校總結出了一係列的東(dong) 中、東(dong) 西協作經驗。可簡單概括為(wei) :雙元共育、三場共訓、四能共生的人才培養(yang) 模式。

  在永康職技校副校長胡讚看來,找到地方產(chan) 業(ye) 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的關(guan) 鍵點,才能為(wei) 本土培養(yang) 留得住、幹得好的應用型人才,才能在東(dong) 西協作的“後脫貧時代”充分發揮應有作用。

  為(wei) 此,永康職技校全麵打造“校企合作、知能並重、學訓交替、實境育人”的培養(yang) 平台,實現職業(ye) 教育的創新發展。該校與(yu) 模具、汽修、門業(ye) 等各大行業(ye) 協會(hui) 深入合作,全麵實施“現代學徒製”,與(yu) 中國步陽集團、浙江飛劍工貿等企業(ye) 緊密合作成立冠名班,合作班級中就有不少來自於(yu) 雲(yun) 南和貴州等地學生。

  中國步陽集團黨(dang) 委書(shu) 記、副總經理程明鬆說,目前該集團在永康職技校開設的冠名班中,已招收了不少學生,這批學生對企業(ye) 文化更具有認同感,對企業(ye) 流程更為(wei) 熟識,在操作上更易掌握,“永康職技校培育的技能人才,很好地為(wei) 企業(ye) 解決(jue) 人才短缺等問題。”

  “這不是單贏,不是雙贏,而是多贏。”王鍾寶認為(wei) ,在當下的中國,以職業(ye) 教育為(wei) 抓手的“教育扶貧”,可以讓家庭、學校、社會(hui) 實現多贏。借助職業(ye) 教育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促進中西部未來可持續發展是我們(men) 當前工作的重點。

  “一技在手,終身受益。靠技能脫貧是‘後脫貧’時代取消代際貧困的有力抓手,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王鍾寶還認為(wei) ,將學曆教育和職業(ye) 技能培訓相結合,是教育扶貧工作的重點。

  而在職業(ye) 院校,“深耕”技能人才培養(yang) 是其啃好“教育扶貧”硬骨頭的關(guan) 鍵。

  為(wei) 此,學校還創設“技術難題攻關(guan) 場”“新品研製試驗場”“技能人才訓練場”三大功能場,全麵承接和引入精密加工、技術改進、產(chan) 品研發、工藝改造等項目,培養(yang) “四能型”(能操作、能設計、能創新、能協作)五金高素質技能人才。

  在該校,有一幢建築頻頻吸引來訪者的目光,那是該校的“模具產(chan) 學研中心”,是浙江首批產(chan) 學研聯合體(ti) 建設項目。據悉,中心的模具車間直接承接企業(ye) 模具製作業(ye) 務,數控生產(chan) 車間每年生產(chan) 100多種150萬(wan) 件以上的產(chan) 品,真正實現工學結合、產(chan) 教融合。

  2017年從(cong) 永康職技校畢業(ye) 的雲(yun) 南小夥(huo) 劉承京,一邊在企業(ye) 上班,一邊還在該校實訓基地忙碌著。現在的他,已不僅(jin) 僅(jin) 是一名畢業(ye) 生,按照他的話來說,要把社會(hui) 上學到的和課本裏的知識結合起來,以“實訓老師”的身份教學弟學妹。

  可期待的是,今年10月底,永康職技校在完成了為(wei) 期三年的“三名”工程建設(名校、名師、名專(zhuan) 業(ye) )項目基礎上,進一步確定了”雙高“工程建設(高水平學校、高水平專(zhuan) 業(ye) )的新階段發展目標。

  職教扶貧結碩果 社會(hui) 培訓“助攻”技能

  “如果沒有來到這裏,我還會(hui) 跟著我爸爸一起放牛。”就讀永康職技校汽修班的趙仁錦,來雲(yun) 南省德宏州梁河縣東(dong) 西部協作建檔立卡貧困戶,之前輟學在家。剛來永康時,他還是個(ge) 靦腆的小夥(huo) 子,說起話聲音很輕。

  來到學校後經過兩(liang) 年的學習(xi) ,技能水平提高很快,獲得了金華市技能比武油漆項目三等獎、永康市一等獎。本學期在永奧奧迪4S店頂崗實習(xi) ,已成長為(wei) 油漆車間技術骨幹,時不時還要去指導其他同事。

  “在學校幫扶前,我從(cong) 來沒想過,有一天能靠技藝,自己當老板。”回想起因貧困輟學的那段時間,畢業(ye) 生劉家煌仍有一種恍如隔世之感。如今,他已在永康開辦了一家模具加工企業(ye) ,年收入約70萬(wan) 元。

  除卻自主創業(ye) 外,永康職技校的多位班主任告訴記者,通過技術的“賦能”,很多從(cong) 職技校畢業(ye) 不久的學生月薪就能達到1萬(wan) 多、2萬(wan) 多,以自身的技能幫助家致富。

  “在一些人看來,職業(ye) 教育是‘二等公民’,但在我們(men) 看來,職業(ye) 教育恰恰是普通學生的‘二次選擇’,它注重做中學、學中做,讓學生愛一行、幹一行、精一行,從(cong) 大有可為(wei) 變成大有作為(wei) 。”王鍾寶說。

  如今,在永康職技校5000多名在讀學生中,近900人是來自雲(yun) 南、貴州等偏遠山區的孩子。他們(men) 在不久的將來也會(hui) 懷揣“技能”走向社會(hui) 。

  助力教育扶貧、助力區域經濟發展,培育更多的實用技能人才,是永康職技校所承擔的社會(hui) 責任和發展目標。

  在“十四五”新時期,王鍾寶有了更明確的目標,除了讓雲(yun) 南、貴州的學生到永康就學外,還要將永康的教學新模式“搬”到當地去,落實精準教學。

  據了解,永康職技校在未來三年時間內(nei) ,計劃與(yu) 2所滇黔學校開展結對辦學,每年招收 “昭通班”“畢節班”的學生。與(yu) 此同時,還將為(wei) 當地進行為(wei) 期三年的社會(hui) 培訓,預計總培訓量達30000人以上,每年培訓10000人以上,實現以“技”脫貧。以更大的決(jue) 心和更多的付出助力“後脫貧時代”的滇黔地區家庭。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