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助力實現碳中和:綠色金融將發揮積極作用

發布時間:2020-11-25 19:32:00來源: 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hui) 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jue) 定性步伐。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zheng) 於(yu) 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zheng) 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在近日舉(ju) 辦的國際金融論壇第17屆全球年會(hui) 上,碳中和以及綠色金融成為(wei) 與(yu) 會(hui) 代表廣泛關(guan) 注和討論的熱點問題。

  會(hui) 上,聯合國副秘書(shu) 長劉振民表示,應激勵企業(ye) 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商業(ye) 模式,製定嚴(yan) 格的規範並形成有效的碳定價(jia) ,這些都離不開政府的努力。同時金融係統也要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將資金引入與(yu) 可持續發展目標和綠色經濟要求相一致的企業(ye) 和項目中來。

  加速完善碳市場建設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張希良表示,中國目前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經覆蓋了一些能源密集型行業(ye) ,預計未來將加速全國碳排放交易體(ti) 係建設,並覆蓋其他的行業(ye) 和領域,為(wei) 低碳能源轉換和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奠定基礎。

  國際金融論壇(IFF)大會(hui) 主席周小川指出,二氧化碳排放市場在性質上是一種金融市場,也是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jin) 是二氧化碳排放分配使用的一種機製,更多是以供求關(guan) 係為(wei) 基礎,涉及到多種不確定性的風險定價(jia) 市場,更是一種跨區配置投資以及風險管理的市場。

  “實現碳減排和碳中和要明確主要依靠什麽(me) 樣的激勵機製,這個(ge) 激勵機製應該來自於(yu) 碳市場。”周小川說,未來的碳中和計劃需要許多行業(ye) 參與(yu) 進來,需要給各個(ge) 行業(ye) 有關(guan) 碳排放和未來減排的計劃以及有關(guan) 新技術、新工藝的減排效果製定參數。

  美國能源基金會(hui) 中國區首席執行官兼總裁鄒驥表示,在進一步推動碳市場建設過程中,需要把碳市場和資本市場、金融有機聯係起來,隻有這樣,才會(hui) 有一個(ge) 真正把碳排放量作為(wei) 要素去進行配置的市場,也才會(hui) 真正利用市場來發現和形成價(jia) 格。隻要有市場形成的碳價(jia) ,資本就會(hui) 流向碳減排或為(wei) 低碳技術的開發提供激勵,投資和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碳排放配額節省,就是收益。當下有很多潛在的投資和創新機會(hui) ,為(wei) 碳金融和綠色金融發展提供了方向。

  關(guan) 於(yu) 碳市場國際合作方麵,周小川表示,中歐之間、亞(ya) 歐之間的合作具有很大潛力,也有很大必要性。他建議,碳市場要進行連接,並建議在中歐或亞(ya) 歐之間研究建立一個(ge) 專(zhuan) 項基金,專(zhuan) 門處理跨歐亞(ya) 交通的排放問題,按照碳排放價(jia) 格將收入交給基金,用於(yu) 減排、零排放的新型交通或其他減排、碳沉降方麵的應用。張希良認為(wei) ,中國、歐盟也可以攜手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共建全球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大力發展綠色金融

  “綠色金融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途徑。當我們(men) 談綠色金融、碳中和的時候,不僅(jin) 僅(jin) 是在談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實際上也是在談如何重構我們(men) 未來的增長路徑。”鄒驥說。

  亞(ya) 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金立群表示,在疫情背景下重啟全球經濟,要與(yu) 新型發展模式並行,要在發展過程中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金立群指出,最迫切需要資金支持的是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等領域,這些可以減緩資源枯竭進程的領域、能夠讓世界變得更好的科技,仍然遭到忽視,原因僅(jin) 僅(jin) 是投資者認為(wei) 這些領域投資風險較高、難以預料,甚至沒有投資回報。他強調,金融機構應負起責任,重新思考發展融資的途徑。

  全國政協常委、農(nong) 村農(nong) 業(ye) 工作委員會(hui) 副主任委員吳曉青表示,“十三五”以來,我國在綠色金融標準、激勵機製、環境信息披露、產(chan) 品創新、地方試點等領域均取得了全麵進展,初步建立了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綜合政策體(ti) 係和市場環境。綠色金融在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以及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綠色信貸餘(yu) 額超過11萬(wan) 億(yi) 元,居世界第一位;綠色債(zhai) 券存量規模1.2萬(wan) 億(yi) 元,居世界第二位。

  銀保監會(hui) 政策研究局巡視員葉燕斐強調,金融機構應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wei) 公司治理的一個(ge) 重大課題來進行研究。他指出,氣候變化對於(yu) 經濟的影響、對金融業(ye) 的影響、對風險的影響都是全麵、持久的。金融機構在授信和管理製度上,包括客戶的篩選、盡職調查、評審、貸後投後管理、合同約束方麵都要考慮氣候變化的風險,在資產(chan) 配置上要盡可能減少高碳資產(chan) 的配置,同時注重氣候融資創新,促進金融業(ye) 的綠色轉型。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