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織密禁燒防控網推進秸稈還田
碩果累累的豐(feng) 收季過後,秸稈處理問題接踵而至。幾年前,因秸稈焚燒問題,不少黑龍江百姓苦不堪言。2018年秋季黑龍江省發起有效解決(jue) 秸稈露天焚燒攻堅戰,到如今已有3個(ge) 年頭。在此過程中,為(wei) 有效解決(jue) 秸稈露天焚燒采取了哪些舉(ju) 措?還存在哪些問題?記者為(wei) 此采訪了黑龍江相關(guan) 部門負責人和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
人防+技防,織密秸稈禁燒防控網
日前召開的黑龍江省秋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暨2020—2021年秸稈綜合利用有效解決(jue) 秸稈露天焚燒會(hui) 議強調,2020—2021年秸稈禁燒期間仍無“窗口期”,秸稈根茬及殘餘(yu) 物嚴(yan) 禁以焚燒方式清理。會(hui) 議要求,各地要嚴(yan) 格按照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秸稈禁燒“一堵三疏、疏堵結合”的工作原則,緊緊圍繞秸稈全部還田、離田這一目標任務,把秸稈利用好,做到取之於(yu) 田,還之於(yu) 田,保護好黑土地。
為(wei) 做好今年秸稈禁燒工作,黑龍江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近日發出緊急通知,加快推進秸稈離田還田。
記者從(cong) 黑龍江省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局了解到,今年9月15日以來,黑龍江省落實五級網格監管,共建立秸稈露天焚燒網格48130個(ge) ,實現責任落實橫向到部門、縱向到村。同時開展省級督查,各市(地)、單位在本轄區內(nei) 開展自查。
此外,黑龍江省積極使用“硬核”技術。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雙鴨山市分公司開發的“全覆蓋、全天候、全時段、零死角”的“藍天衛士”視頻監控係統日前投入使用,這一係統實現了區域範圍內(nei) 100%實時監控,全數字化監測。
“黑土地”遇上“高科技”,秸稈禁燒管控更高效。這一點,友誼農(nong) 場秸稈焚燒辦公室巡查員韓勁濤深有感觸,“過去我們(men) 每天至少需要450人開展現場巡查,現在白班、夜班各一人,就能完成大部分工作。”
黑龍江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遙感所所長韓曉瑩稱,將持續配合無人機監控技術支持工作,進一步配合有效解決(jue) 秸稈露天焚燒工作。
截至11月11日,生態環境部衛星遙感監測及督查巡查在黑龍江省未發現秸稈露天焚燒火點。
秸稈還田是解決(jue) 秸稈焚燒的主要路徑
針對有效解決(jue) 秸稈露天焚燒工作,不少專(zhuan) 家認為(wei) ,嚴(yan) 防死守隻是治標之策,為(wei) 秸稈找到合理“出口”才能達到標本兼治。
馬守義(yi) 是黑龍江省農(nong) 墾科學院二級研究員。2018年,他被聘為(wei) 龍江縣國家黑土地保護試驗區專(zhuan) 家組組長。近日,看著龍江縣景興(xing) 鎮超越合作社豐(feng) 收的場景,他感慨地說,“今年秸稈還田後的效果非常好,雖然遭遇三場台風,但玉米秸稈抗倒伏能力強,今年有40多天旱期,秸稈還田後蓄水保墒能力好,玉米產(chan) 量高。”
馬守義(yi) 強調,黑土地保護的核心是秸稈還田。從(cong) 目前發達國家秸稈綜合利用情況看,90%都是“還田”。因此,秸稈還田是解決(jue) 秸稈焚燒的主要路徑,也是保護黑土地的必由之路。“秸稈直接還田,可大幅減少土壤的風蝕及水蝕,控製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肥力。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升抗旱能力。”
黑龍江省級秸稈綜合利用專(zhuan) 家指導組成員、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錢春榮表示,今年黑龍江省將大範圍推廣“條帶耕作技術”。
據介紹,秸稈覆蓋還田是對土地全覆蓋,而條帶耕作技術是對原技術的改良,將每個(ge) 苗帶留出30厘米左右的裸露麵,有助於(yu) 春耕時提高苗帶溫度,增加出苗率。她還介紹了“秸稈製作生物有機肥”等技術。
“秸稈製作生物有機肥,需將生物菌按比例放在水中溶解。鋪上薄膜覆蓋,保證高溫高濕,夏天經過3個(ge) 月發酵,讓秸稈腐化成肥料。”黑龍江省農(nong) 世大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薛克忠說,秸稈生物有機肥可讓土壤疏鬆,在不減產(chan) 的情況下代替30%至50%的化肥。
這一技術目前已在呼蘭(lan) 區大用鎮和蘭(lan) 西縣星火鄉(xiang) 進行試驗。
秸稈綜合利用組織體(ti) 係亟待完善
加強秸稈綜合利用,離不開秸稈收儲(chu) 體(ti) 係的完善。
在哈爾濱市阿城區舍利街道的田野上,一輛輛打包機開足馬力,所到之處,快速“吐出”大卷的壓縮秸稈,田野裏的秸稈幾乎被“一網打盡”。不久後,這些秸稈將被運往黑龍江鼎薪生物質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替代散煤成為(wei) 生物質燃料。
阿城區舍利街道辦黨(dang) 工委書(shu) 記霍艦說,“以往打包機需進地摟兩(liang) 遍,大批量秸稈帶土,影響下一年整地。如今采用新打包機,秸稈直接離田,減少機器進地次數和秸稈殘餘(yu) 物。以前兩(liang) 畝(mu) 地出3包秸稈,現在一畝(mu) 地可出2.5至3包的秸稈。”
舍利街道單家屯農(nong) 戶王岩就是受益者之一,“地收得比去年幹淨,開春兒(er) 簡單收拾一下就能種了。”霍艦表示,這種新型打包機目前得到當地農(nong) 民認可,有望在全街道辦推廣。
近年來,雖然黑龍江省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成效顯著,但專(zhuan) 家們(men) 調研發現,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
如在秸稈利用過程中,由於(yu) 缺少有效協調,很多地方的農(nong) 機合作社的大型機械存在小規模作業(ye) 、效率低等問題,甚至存在“沒活幹”“吃不飽”問題。
針對秸稈綜合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專(zhuan) 家表示,實踐證明,黑龍江省委、省政府要求“把秸稈利用好,做到取之於(yu) 田,還之於(yu) 田,保護好黑土地”,方向是正確的。有專(zhuan) 家表示,目前黑龍江省在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工作上,政策和技術是成熟的,未來應該繼續向管理要質量。
馬守義(yi) 說,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最重要的是要開展係統性的技術研究。根據秸稈綜合利用的方向,可分別成立專(zhuan) 家組。省級部門聘任首席專(zhuan) 家,整合科技資源,推進技術研究和推廣。要完善秸稈綜合利用組織體(ti) 係,形成“政府+企業(ye) +科研單位+合作社”“四位一體(ti) ”的新模式。
“政府足夠重視、科研單位提供技術,合作社落地,再加上政策驅動,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將會(hui) 如虎添翼。”馬守義(yi) 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山西省設立進口冷凍冷藏肉品總倉阻斷輸入風險
拉運購進肉品的人員、待驗倉人員等進入和接觸待驗品的人員嚴格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詳細] -
廣州對口幫扶畢節 探索“校企校”就業精準扶貧模式
接下來的“校企校”戰略合作,必將開拓“共建、共享、共贏”的東西扶貧協作互利互惠新模式。[詳細] -
山西霍州一份進口冷凍食品外包裝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 目前密切接觸者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11月25日,山西省臨汾市霍州市在對進口冷凍食品進行新冠病毒全麵核酸檢測時發現一份厄瓜多爾進口青蝦外包裝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