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寧夏圓滿完成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工作

發布時間:2020-11-26 14:54:00來源: 中國環境報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新聞辦日前舉(ju) 行自治區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工作有關(guan) 情況新聞發布會(hui) ,邀請自治區生態環境廳核與(yu) 輻射安全總工程師杜鵬,自治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副廳長王生林,自治區統計局黨(dang) 組成員、副局長梁建民,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綜合處處長樊永學發布自治區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工作有關(guan) 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圓滿完成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工作

  汙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國情調查,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和全局性工作。開展汙染源普查,對於(yu) 準確判斷當前環境形勢,製定實施有針對性的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政策、規劃,不斷改善環境質量,加快推進寧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具有重要意義(yi) 。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高度重視這次普查工作,按照部門分工協作、地方分級負責、各方共同參與(yu) 的原則,在自治區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和部署下,生態環境廳、統計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等18個(ge) 單位和部門於(yu) 2017年-2019年聯合開展了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工作。全區各級普查機構精心組織,全體(ti) 普查人員辛勤工作,廣大普查對象全力配合,在時間緊、任務重、技術難度大的情況下,曆時三年,圓滿完成了普查各項工作任務。

  普查對象11921個(ge) ,摸清各類汙染源基本情況

  2017年底,全區普查對象數量11921個(ge) (不含移動源)。其中,工業(ye) 源5767個(ge) ,畜禽規模養(yang) 殖場2157個(ge) ,生活源3753個(ge) ,集中式汙染治理設施215個(ge) 。從(cong) 區域來說,銀川市、石嘴山市、吳忠市各類汙染源數量占到全區總數的66.22%;從(cong) 行業(ye) 來說,非金屬礦物製品業(ye) 、農(nong) 副食品加工業(ye) 、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ye) 、金屬製品業(ye) 、煤炭開采和洗選業(ye) 等5個(ge) 行業(ye) 占到全區工業(ye) 汙染源總數的54.01%。此外,截止到2017年底,全區機動車保有量1415025輛,工程機械保有量5.6萬(wan) 台,農(nong) 業(ye) 機械柴油總動力470.39萬(wan) 千瓦,鐵路內(nei) 燃機車燃油消耗量4260噸,民航飛機起降架次122621架次。這是各類汙染源的基本分布情況。

  從(cong) 水汙染物排放情況看,化學需氧量16.94萬(wan) 噸,總氮1.62萬(wan) 噸,氨氮0.53萬(wan) 噸。從(cong) 大氣汙染物排放情況看,氮氧化物23.01萬(wan) 噸,顆粒物29.77萬(wan) 噸,二氧化硫16.00萬(wan) 噸。本次普查還對部分行業(ye) 和部分領域的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進行了調查,排放量為(wei) 8.55萬(wan) 噸。全區固體(ti) 廢物的情況為(wei) :2017年,全區一般工業(ye) 固體(ti) 廢物產(chan) 生量5290.83萬(wan) 噸,綜合利用量1969.59萬(wan) 噸(其中綜合利用往年貯存量12.19萬(wan) 噸),處置量2700.51萬(wan) 噸(其中處置往年貯存量5.90萬(wan) 噸),當年存儲(chu) 量為(wei) 637.20萬(wan) 噸。

  寧夏汙染源普查有了“一個(ge) 庫”“ 一張圖”

  本次普查形成了寧夏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規範統一的數據庫,包括清查名錄庫、普查數據庫、電子檔案庫等,存儲(chu) 了2100餘(yu) 張數據庫表、46萬(wan) 餘(yu) 個(ge) 數據字段、187萬(wan) 餘(yu) 條數據記錄,形成了寧夏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一張圖”。根據汙染源普查檔案管理辦法要求,所有檔案做到了有序管理和安全存放。

  根據“一汙普”和“二汙普”公報結果,十年時間,全區農(nong) 業(ye) 汙染排放總氮從(cong) 1.47萬(wan) 噸下降到0.54萬(wan) 噸,下降幅度達63.3%,化肥使用量持續零增長;在全區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總值增加85%、農(nong) 民收入和奶產(chan) 量實現“雙翻番”的情況下,化學需氧量由6.24萬(wan) 噸增加到10.78萬(wan) 噸,僅(jin) 增加4.54萬(wan) 噸,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防治工作成效顯著。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