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河口新生陸地種出“幸福生態米” 改良田產量最高增產達128%
中新網上海11月19日電 (陳靜 田波瀾)總麵積約16萬(wan) 畝(mu) 的橫沙東(dong) 灘圈圍是崇明生態島建設和農(nong) 業(ye) 發展的重要儲(chu) 備資源。但這些新生陸地的土壤來源於(yu) 河口淤泥,質地偏沙性,土壤的有機質及養(yang) 分較低,並存在一定程度的鹽漬化問題,急需快速改良。
記者19日獲悉,華東(dong) 師範大學科研團隊在促淤圈圍區開展土壤改良研究,改良田水稻單位麵積產(chan) 量比對照田增產(chan) 最高達到128%。當下,改良田裏滿目金黃,稻浪飄香,沉甸甸的穀穗壓彎了稻稈……記者看到,科研團隊在崇明橫沙島改良土壤上孕育出的“幸福生態米”稻熟粒滿。
據悉,鄧泓副教授領銜的生態修複創新團隊通過實施改良方案,提升試驗田土壤肥力,使土壤的孕育活性逐漸恢複,且病蟲害的發生程度輕,農(nong) 藥的使用量少。“這大米煮出來,軟糯彈牙!”領銜學者、華東(dong) 師大生態與(yu) 環境科學學院副教授鄧泓接受采訪時自豪地說,“近30畝(mu) 改良效果明顯的示範地,平均畝(mu) 產(chan) 超過800斤,收獲稻穀約25000斤。”
據介紹,在改良示範中,研究團隊設計了農(nong) 田排水的稻田內(nei) 循環,將麵源汙染轉化為(wei) 稻米生產(chan) 的養(yang) 分,為(wei) 減少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負麵影響提供了綠色解決(jue) 方案。收獲的稻米經過權威機構檢測,不僅(jin) 未檢出農(nong) 藥殘留,重金屬含量遠低於(yu) 中國食品安全限值。
通過科技提升農(nong) 田土壤質量和農(nong) 業(ye) 產(chan) 出是中國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今年6月起,科研團隊開展了新一輪的示範研究,希望通過比較不同土壤改良劑的改良效果,以篩選出成本更低、質量更好的改良方案。在改良過程中,研究人員對水稻生長、葉片葉綠素含量及土壤的pH值、鹽漬化程度和各類酶活性等指標的變化進行連續監測,並在實驗結束後進一步比較土壤的肥力水平和生態質量。
“直觀可見的是,改良田水稻長勢明顯優(you) 於(yu) 對照田。不同配方之間也有顯著差異。通過土壤改良,水稻單位麵積產(chan) 量相對於(yu) 未改良對照田土壤,提高了16%—128%。”鄧泓說,改良田種植的水稻莖、葉更為(wei) 挺拔茂盛,株形明顯優(you) 於(yu) 對照田,且稻穗下垂,穗粒更為(wei) 飽滿。
“收獲沉甸甸的稻穀,豐(feng) 收景象真讓人興(xing) 奮。”生態與(yu) 環境科學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劉婕表示,科研團隊越來越多地在經濟和民生需求中體(ti) 現價(jia) 值。據透露,明年,研究團隊將應用自主研發的促植物生長的微生物菌劑,結合農(nong) 業(ye) 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在橫沙新生地開展進一步的改良研究,形成華東(dong) 師大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土壤改良產(chan) 品和改良方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