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鶴舞高原景常在

央金 發布時間:2020-09-10 09:16:00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林周縣黑頸鶴保護區屬於(yu) 雅江中遊河穀黑頸鶴自然保護區拉薩河支流澎波河流域,保護區主要分布在南部河穀地帶,該區域也是林周縣的主要糧食產(chan) 區,麵積達198平方公裏。每年10月底至11月初,遷飛到林周縣越冬棲息的黑頸鶴數量在1500隻左右,是雅江中遊河穀地區黑頸鶴分布數量最為(wei) 集中的保護區。

  近年來,林周縣高度重視和關(guan) 注保護區的管理與(yu) 建設,堅持以“長遠建設、永久保護”為(wei) 目標,嚴(yan) 守相關(guan) 法律法規,嚴(yan) 控建設活動,切實減少人類活動對保護區的影響,積極營造生態環境和諧的黑頸鶴自然棲息地。林周縣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建立於(yu) 1993年,2003年被設立為(wei)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主要分布在林周縣南部的五鄉(xiang) 一鎮,區域內(nei) 除黑頸鶴外還有斑頭雁、赤麻鴨、白唇鹿等野生動物。為(wei) 紮實有效地開展保護區的宣傳(chuan) 和保護管理工作,林周縣加大對《野生動物保護法》《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及相關(guan) 政策的宣傳(chuan) 力度,進一步完善規章製度,加大執法力度,黑頸鶴種群的夜宿、覓食場所環境有了明顯改善,保護效果明顯,至今未發生非法捕殺、出售黑頸鶴、越冬候鳥的違法行為(wei) 。保護珍稀、瀕危物種的意識家喻戶曉,深入人心,逐步形成了林周縣林業(ye) 局主要管理,保護區周圍群眾(zhong) 參與(yu) 式保護的模式。

  針對保護區周圍群眾(zhong) 冬翻耕地影響黑頸鶴食源的問題,林周縣林業(ye) 局每年都會(hui) 組織林業(ye) 幹部和職工深入各鄉(xiang) ,走家串戶開展宣傳(chuan) 和教育,不斷提高群眾(zhong) 參與(yu) 保護的意識,要求群眾(zhong) 在不影響生產(chan) 、生活的前提下,盡量減少耕地冬翻,確保黑頸鶴充足的食源,黑頸鶴數量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為(wei) 注重管理實效,切實達到保護目的。林周縣結合實際,根據黑頸鶴種群數量和棲息分布麵廣的特點,針對保護區的不同類型分別製定了相應的保護措施,對保護區範圍內(nei) 涉及的各鄉(xiang) 鎮、村(居),分別製定了鄉(xiang) 規民約和村規民約,把保護工作列入規章製度中。規定保護區域內(nei) 的群眾(zhong) 在生產(chan) 過程中,不得隨意丟(diu) 棄帶有汙染性的物質,特別是在冬季播種季節禁止使用農(nong) 藥,切實保障越冬黑頸鶴的安全。

  林周縣黑頸鶴覓食區點多麵廣,在秋冬季節有充足的殘留青稞和小麥供黑頸鶴覓食,但初春後期,黑頸鶴覓食較為(wei) 困難。為(wei) 滿足該階段黑頸鶴的食物需求,林周縣每年在這一季節不定期組織群眾(zhong) 定點定時投食,確保林周縣越冬黑頸鶴的數量穩中有升和種群的健康發展。今年該縣購置了20000斤青稞用於(yu) 對黑頸鶴的投食補飼。

  同時,林周縣林業(ye) 和草原局每年聘用9名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巡護人員,3名野生動物監測員(屬護林員)對林周縣黑頸鶴、斑頭雁、赤麻鴨等野生動物進行監測和巡邏。護林員還兼職野生動物巡護員,對轄區內(nei) 的野生動物進行巡護,嚴(yan) 禁捕食、銷售野生動物,巡護員、監測員、護林員發現野生動物屍體(ti) 或飛走困難的野生動物要及時報告縣林業(ye) 和草原局,並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投食,以更好地保護黑頸鶴。通過以上措施,努力把林周縣打造成野生動物的人間天堂,營造人與(yu) 自然和諧共處的良好氛圍。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