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響新時代“黃河之歌”
秀色瑪多。果洛州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初秋的果洛,河水清幽蜿蜒,青山連綿起伏。
果洛藏族自治州地處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核心地帶、黃河源腹地,是全省和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總麵積7.64萬(wan) 平方公裏,共有大小河流36條,是“中華水塔”的重要水源地和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作為(wei) 生態保護的前沿陣地,果洛州認真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要求,勇擔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的主體(ti) 責任,始終堅守生態紅線,全力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五四戰略”“一優(you) 兩(liang) 高”、改善農(nong) 牧區人居環境等各項政策舉(ju) 措,不斷加大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力度,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青山環繞,綠水相依。在一幅幅人與(yu) 自然和諧共處、相融共生的動人畫卷中,果洛州為(wei) 新時代黃河保護治理工作擘畫宏偉(wei) 藍圖,打造了黃河上遊生態保護治理“果洛樣板”。
三江源生態保護
築牢生態屏障
“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歸根結底是讓黃河所哺育的兒(er) 女們(men) ,過上更有獲得感的幸福生活。
走進瑪多縣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園區,在滿目青青的草地上,成群的犛牛悠閑地食草,在波光粼粼的河邊,成群的白唇鹿正在歡快地嬉戲。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位於(yu) 瑪多縣境內(nei) ,包括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紮陵湖—鄂陵湖和星星海2個(ge) 保護分區,麵積1.91萬(wan) 平方公裏。
星星海,一個(ge) 由大大小小湖泊形成的奇觀,三江源地區重要的水源涵養(yang) 地,也是瑪多縣沙漠化土地防治項目的第一站。
“這裏曾是瑪多沙化最為(wei) 嚴(yan) 重的地區之一,起風時,黃沙漫天,星星海瞬間被沙塵包圍……”瑪多縣瑪查理鎮牧民紮昂指著眼前的一片沙丘說。順著紮昂的手指望去,看見一大片沙地被石方格沙障劃分成了若幹區域,石方格內(nei) 人工補種的披堿草在風中搖曳,顯示出極強的生命力。
紮昂說:“園區的重點工作是保護源頭湖泊、濕地生態景觀,維育高寒草甸、草原生態係統健康,維護生物多樣性,對黑土灘、沙化土地等加強修複。”
為(wei) 響應國家政策,紮昂放棄了牛羊和草場,成為(wei) 了一名生態管護員,和村裏的其他牧民一起守護黃河源頭。紮昂說,從(cong) 去年巡護草原以來,他目睹了家鄉(xiang) 草原生態的逐步恢複,腳下的牧草和以前一樣高了。
隨著三江源生態保護與(yu) 建設二期工程的深入實施,監測區域內(nei) 湖泊、濕地麵積增大,黑頸鶴、斑頭雁等鳥類以及藏野驢、藏原羚等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在瑪多縣工作了十幾個(ge) 年頭的馬貴,一說起生態環境變化,欣喜躍上他的臉龐。“如今,黃河源頭大小湖泊數量已經超過5000多個(ge) ,生態環境變好後,斑頭雁等種群數量增加,這是黃河源頭生態好轉的又一表現。”
果洛州始終將生態保護放在首位,強力推進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工程,確保“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
草原生態補獎
實現“綠富”雙贏
在果洛州甘德縣崗龍鄉(xiang) 崗龍村,禁牧減畜、分群放牧、合理分工,既對治理草原沙化和濕地保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又實現了勞動力的轉移。
在牧區,畜牧業(ye) 就是牧民們(men) 的支柱產(chan) 業(ye) 。尕桑是崗龍村生態畜牧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分紅的股民,也是合作社的員工,他的專(zhuan) 長是放牛。尕桑說:“放牛我在行,我一眼就能看出哪些牛生病,哪些牛體(ti) 力好,哪些牛該出欄……並且依照牧草的情況,讓體(ti) 力好的牛上山頂吃草,體(ti) 質稍差點的在半山吃草,母牛和小牛在山腳下吃草,合理放牧是我的特長。”
據了解,崗龍村的草山入到合作社後,草山宜牛則牛、宜休則休、宜禁則禁、宜補則補;通過母畜放牧、幼畜舍飼,引進高效養(yang) 殖技術、飼草料種植、退化牧場草籽種植,鼠害滅治、畜疫防治體(ti) 係建設等有效管護措施,部分退化嚴(yan) 重的天然草場得以休養(yang) 生息,草場毒雜草明顯減少,植被覆蓋率明顯提高,草場生產(chan) 性能、防病、防災能力大幅提高,促進了畜牧業(ye) 生產(chan) 經營方式的大轉變,牧民人均收入的多元化和特色產(chan) 業(ye) 規模化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經濟發展的同步共贏。
31歲的索索,曾是瑪多縣紮陵湖鄉(xiang) 建檔立卡戶貧困戶,也是生態管護員。索索說:“現在雖然草原和牛羊少了,但收入增加了。每年2.4萬(wan) 元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加上每月1800元的草原生態管護員‘工資’,我們(men) 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日子也越過越富裕了。”
瑪多縣創新建立並實施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製,全麵實現了園區“一戶一崗”,3042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六位一體(ti) ”共建共治共享基層社會(hui) 治理模式,把生態管護員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讓牧民群眾(zhong) 由傳(chuan) 統的草原利用者轉變為(wei) 草原保護者,積極參與(yu) 到國家公園建設之中。
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不僅(jin) 使草原生態得到恢複,更讓當地牧民端上了“生態碗”,吃上了“綠色飯”。隨著果洛州的生態旅遊日益興(xing) 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從(cong) 事種植養(yang) 殖業(ye) 、商貿經營、民族手工業(ye) 等行業(ye) ,實現了從(cong) 傳(chuan) 統的遊牧方式向定居轉變,由單一的畜牧業(ye) 生產(chan) 向勞務輸出、服務業(ye) 轉變。
生態產(chan) 業(ye) 建設
厚實綠色“家底”
久治,黃河流經的高原聖地。充沛的水資源涵養(yang) 了廣闊的草場,是牛羊絕美的天堂。在久治縣哇賽鄉(xiang) 折安村的服裝店內(nei) ,洛青正在擺放店內(nei) 已生產(chan) 好的各種藏式服裝及配飾,從(cong) 牧民到員工,這一切變化,源自2016年洛青做出的一個(ge) 決(jue) 定。
2015年起,久治縣先後在全縣22個(ge) 牧業(ye) 村啟動了生態畜牧業(ye) 合作社建設工作,折安村就是其中之一。洛青家雖有約533公頃的草場,但家裏隻有20頭牛,靠養(yang) 殖,並不能支撐起一家人的生活。2016年,村裏合作社號召村民入股的消息打動了他。
“我們(men) 會(hui) 統籌使用村裏入股的草場,不會(hui) 造成破壞的。我們(men) 搞的是生態畜牧業(ye) 合作社,保護生態是底線。”合作社法人昂寶說。
於(yu) 是,洛青將自家的533公頃一級草場連帶20頭牛全部入股到了合作社。妻子英措不久後也在合作社的服裝店當上了女工,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資。
草場劃區輪牧,犛牛統籌放牧,8戶牧民專(zhuan) 職看護……很快,合作社規模不斷壯大,除了畜牧合作社,還開起了自己的服裝店、奶製品廠和洗車行……如今,折安村生態畜牧業(ye) 合作社已經實現了一二三產(chan) 的融合發展。
同樣,家住久治縣索乎日麻鄉(xiang) 章達村的太太說起自己的故事滿臉喜悅:“一袋牛糞能賣八元!我去年光賣牛糞就掙了三千元!”
2017年,久治縣決(jue) 定依托其畜牧業(ye) 生產(chan) 基地的優(you) 勢,通過“企業(ye) +合作社+牧戶”,做純牛糞有機肥的產(chan) 業(ye) 扶貧項目。
就這樣,牧民們(men) 用來燒火做飯、砌圍牆、蓋房屋的牛糞,變成了脫貧致富的有機肥。“草場上牛糞漫山遍野,不僅(jin) 容易滋生病菌,而且不利於(yu) 牧草生長。我們(men) 把牛糞做成了有機肥料,既利用資源脫貧致富,還保護了生態環境。”久治縣扶貧開發局局長滕亞(ya) 廷說。
從(cong) 山穀向城市,從(cong) 牧區到鄉(xiang) 野……翻開果洛州的版圖,新增綠地麵積不斷增大,讓綠色生態成為(wei) 果洛州最大財富、最大優(you) 勢、最大品牌,更是果洛州發展的底色和追求的品質。山高水長、綠韻藍調已成為(wei) 果洛州廣大群眾(zhong) 對生態保護最直觀的感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海北:堅決扛起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重大政治責任
海北藏族自治州以祁連山自然生態保護區為重點,對標對表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堅持問題導向、周密安排部署、強化排查整治,堅決扛起生態環境保護重大政治責任。[詳細] -
青海省清潔能源持續發展促進會成立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和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青海能源行業勠力同心,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詳細] -
綠色,發展主旋律中的最美色彩
目前,海南州綠色產業發展園區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集中連片、統一規劃建設的光伏發電園區和百兆瓦國家級太陽能發電實證基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