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綠色,發展主旋律中的最美色彩

張曉英 發布時間:2020-09-22 08:55:00來源: 青海日報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這裏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wei) “三江源頭”、“中華水塔”。

  這裏地形多樣,昆侖(lun) 山橫貫其中,茫茫草原起伏綿延,柴達木盆地浩瀚無垠。

  這裏有藏、回、土、蒙古、撒拉族等54個(ge) 少數民族同胞休戚與(yu) 共、水乳交融。

  這裏是青海,青海地大物博、山川壯美、曆史悠久、民族眾(zhong) 多、文化多姿多彩,具有生態、資源、穩定上的重要戰略地位。

  青海最大的價(jia) 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省委省政府立足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青海的省情定位,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積極探索人與(yu) 自然和諧發展模式;全省600萬(wan) 各族幹部群眾(zhong) 始終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囑托,用心用情保護好72萬(wan) 平方公裏的山水林田湖草。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近年來,青海省堅持把保護生態環境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緊密結合,“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nei) 涵,實現了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wei) 民。

  

  在西寧市的北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xiang) 邊麻溝村是一個(ge) 漢、藏、回等多民族聚居村。“受自然條件和村民們(men) 觀念的限製,收入來源有限,人均收入低,是遠近聞名的光棍村。”邊麻溝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李培東(dong) 介紹說。

  曾經,連綿的青山擋住了人們(men) 望向山外的視線,限製了當地的發展。

  如今,成片的綠水青山,成了邊麻溝發展經濟的“強大引擎”。

  思路一轉天地寬。2015年開始,邊麻溝村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打造鄉(xiang) 村旅遊景區,大力發展鄉(xiang) 村生態旅遊業(ye) ,通過經營農(nong) 家樂(le) 、民宿等,村民們(men) 收入不斷攀升,村容村貌有了極大的改變,外村的姑娘願意嫁到邊麻溝。“別人托我介紹對象,我仔細想了一遍,村裏現在沒有適婚的男青年了。”李培東(dong) 笑著說。

  “人均收入從(cong) 過去的2000元左右提高到了現在的14000元左右,村裏有勞動能力的人全都就業(ye) 了,生活比原來好太多了,村民們(men) 的精神風貌都變好了,真沒想到這山上的一草一木能帶給村民們(men) 這麽(me) 多的財富。”生態旅遊業(ye) 的強大帶動力超出了李培東(dong) 的預想。

  嚐到了生態旅遊業(ye) 帶來的“甜頭”後,邊麻溝村更加堅定了堅持生態保護優(you) 先的理念,先後投入近千萬(wan) 元用於(yu) 植樹造林。

  每逢夏季,邊麻溝花海裏上千畝(mu) 的薰衣草、海棠、榆葉梅、紅刺玫瑰等爭(zheng) 奇鬥豔,配上青山綠水,使人仿佛置身於(yu) 仙境中,如此這般美景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休閑娛樂(le) ,也帶動了村民們(men) 增收。

  2017年,在外打工的馬小紅兩(liang) 口子回家開起了農(nong) 家樂(le) ,“看別人掙得好,眼熱了,這個(ge) 花海還沒有一家清真餐館,我們(men) 就開了第一家。去年4個(ge) 月時間掙了八九萬(wan) 元,比在外打工掙得好,這都得益於(yu) 家門口的大好風景。”

  小智治事,大智治製。如何將綠水青山轉化為(wei) 金山銀山,大通縣進行了諸多探索。

  成立由縣委書(shu) 記為(wei) 主任的縣委綠色發展工作委員會(hui) ,組建縣委綠色發展辦公室,全麵負責實施建設綠色發展樣板城市的係統謀劃、統籌協調、整體(ti) 推進和督促落實。“我們(men) 堅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wei) 剛性約束,嚴(yan) 格執行禁養(yang) 區管理規定,著力構建綠色空間,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43.3%,位居全省第一。同時我們(men) 嚴(yan) 格落實北川河流域水汙染防治工作‘河長負責製’,以‘高質量發展’成就大通綠色夢想。”大通縣委綠色發展辦公室副主任李建輝說。

  二

  在青海湖之南,黃河兩(liang) 岸,水能、光能富集的海南藏族自治州擁有發展新能源產(chan) 業(ye) 得天獨厚的區位優(you) 勢。與(yu) 火力發電係統相比,光伏發電安全可靠,無噪聲,無汙染排放,無公害,是時下最清潔環保的新興(xing) 能源之一。

  發展光伏產(chan) 業(ye) ,助推綠色發展。海南州搶抓青海省推進國家新能源示範省建設的曆史機遇,堅持把開發新型清潔能源作為(wei) 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提升發展能力、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轉型發展的重大戰略舉(ju) 措,從(cong) 落實政策、招商引資、優(you) 化服務、加快項目建設等方麵入手,累計投資600億(yi) 元,大力推進海南州千萬(wan) 千瓦級新能源基地建設。

  目前,海南州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園區已成為(wei) 全國最大的集中連片、統一規劃建設的光伏發電園區和百兆瓦國家級太陽能發電實證基地。

  在加快推進園區道路、水利等配套設施建設的同時,海南州注重園區綠化和植被恢複等工作,積極探索培育光伏與(yu) 養(yang) 殖結合發展的現代綠色產(chan) 業(ye) ,將光伏發電板的立柱支架提高到1.2米以上,使子陣區的風速和晴天天氣的蒸發量減少50%以上。累計投資2.63億(yi) 元,建成防風林帶134公裏400多公頃,栽植各類苗木104萬(wan) 株,草原含水量大大增加、土地荒漠化有效遏製、生態環保效益不斷顯現。

  黃河上遊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是共和光伏產(chan) 業(ye) 園區內(nei) 最大的企業(ye) 。公司在光伏發展中始終堅持打好綠色發展和生態保護兩(liang) 張牌,在設計及建設大規模並網光伏電站時開展環境保護措施的研究,成立了西北旱區生態水利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實驗室,努力探索光伏電站建設與(yu) 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guan) 係。從(cong) 衛星遙感數據來看,2012年到2018年的6年間,共和光伏產(chan) 業(ye) 園區植被覆蓋率隨著光伏電站的建設也在逐年增長,增幅達15% 。光伏電站的建設,在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的同時,也改善了當地各族群眾(zhong) 的生活環境。

  “由光伏板遮擋的區域,風速平均降低50%,土壤水分蒸發量降低50%以上,退化草場得以恢複、生態得以改善。”園區工作人員介紹說。

  行駛在園區裏,可以看到一片片光伏板迎光而立,路邊的草地裏羊兒(er) 悠閑地吃著草。

  為(wei) 有效提升光伏發電的效率,光伏板每個(ge) 月會(hui) 按時進行清洗,清洗的水流到草地裏,在光伏板的遮擋下,地下水保存能力變好,草長得旺盛。

  然而,迅速生長的草也帶來了新的問題,草長得越來越高,不僅(jin) 影響發電量,等到冬天草幹了之後,還容易引起火災。黃河公司想到一個(ge) 兩(liang) 全其美的好方法——讓周邊牧民家的羊來吃草,不僅(jin) 解決(jue) 了企業(ye) 的麻煩事,也讓當地群眾(zhong) 受益。

  鐵蓋鄉(xiang) 下合樂(le) 寺村村民楊生文在光伏園區裏放養(yang) 著400隻羊,“園區裏的草長得好,我的羊吃得飽,長得好,也能賣個(ge) 好價(jia) 錢。”楊生文靠著養(yang) 羊每年能有近20萬(wan) 元的收入。

  光伏產(chan) 業(ye) 園區的入駐不僅(jin) 為(wei) 周邊群眾(zhong) 家的羊帶來了“福利”,也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帶來了就業(ye) 機會(hui) 。

  能在家門口找到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對於(yu) 當地各族群眾(zhong) 來說是幸運的。2014年,鐵蓋鄉(xiang) 村民程忠義(yi) 帶領村民在光伏園區打工,“每天能掙150塊錢,工資日結,從(cong) 不拖欠,一個(ge) 月差不多有四五千塊錢。”

  “為(wei) 者常成,行者常至。”建設生態文明,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堅持生態保護,走綠色發展之路,青海的天會(hui) 更藍、山會(hui) 更綠、水會(hui) 更清,各族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也會(hui) 更強。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