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 黃河情】高山紅柳編製成沙障 若爾蓋草原沙地“添新綠”
走進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轄曼鎮西倉(cang) 村治沙點,山坡上巨大的“棋盤”格外醒目。縣林草局生態修複股助理工程師塗勝介紹,這是用於(yu) 治理草原沙化的高山柳沙障。
山坡上呈網格狀的高山柳沙障。房家梁 攝
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是黃河上遊重要的水源涵養(yang) 區,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綠洲”之稱。然而,若爾蓋縣地處青藏高原東(dong) 部高寒生態脆弱區,加上全球氣候變暖和過度放牧等因素影響,該縣多年來存在草原沙化的問題。
“隨著沙化土地治理力度的持續加大,若爾蓋縣沙化狀況呈現總體(ti) 好轉、局部可控的良好趨勢。”塗勝介紹,“我們(men) 現在所在的西倉(cang) 村治沙點治理麵積為(wei) 211.55公頃,主要采取‘高山柳沙障+植灌+種草+施肥+圍欄封禁管護’的綜合治理模式,這種模式在若爾蓋縣被廣泛應用。”
高山柳沙障是這種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ge) 高山柳沙障長四米、寬兩(liang) 米,現場可見,較粗的柳枝作為(wei) 固定樁牢牢紮進沙土中,較細的枝條圍繞固定樁交叉纏繞,最終形成長方形的柵欄式屏障。
“所有沙障都是由工人用高山紅柳手工編成的。”塗勝稱,手工編製沙障比較費時費力,西倉(cang) 村200多公頃沙障的製作於(yu) 2017年10月動工,到2018年底結束,一百六七十人參與(yu) 了這項工作。
高山柳沙障。房家梁 攝
高山柳沙障編製完成後,要在沙障中撒施牛羊糞和有機肥,對土壤進行改良,再混合撒播披堿草、老芒麥、燕麥草三種植物種子,促進植被恢複,加強固沙效果。最後在沙障內(nei) 栽種高山柳扡插苗,並設置網圍欄進行三年的封禁管護。封禁管護期間,治沙點完全禁牧。
用於(yu) 恢複植被的植物種子和肥料。房家梁 攝
“目前,西倉(cang) 村沙化治理點還處於(yu) 完全禁牧狀態,治理項目結束後會(hui) 交還給牧民放牧。同時,我們(men) 秉持‘三分治理七分管護’的原則,將通過加強宣傳(chuan) 、提供補貼等方式倡導休牧、輪牧,防止過度放牧,保障治沙點的後期管護。”塗勝說。
據介紹,該地流動沙地經過上述方法治理後,沙海明顯固住,流動沙源蔓延趨勢得到遏製,流動沙丘所在區域風蝕情況明顯減少,逐漸轉化為(wei) 半固定沙地甚至固定沙地,治沙效果初步顯現,其植被蓋度已由10%以下提高到30%至40%。
若爾蓋縣林草局生態修複股助理工程師塗勝。房家梁 攝
為(wei) 了與(yu) 沙化“爭(zheng) 奪”綠色家園,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若爾蓋縣即開始進行沙化治理。自2004年實施“四川省若爾蓋縣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建設項目以來,各級各類財政累計在若爾蓋縣沙化治理上投入資金4.12億(yi) 元,目前已治理沙化草原36377.85公頃,占全縣沙漠化土地總麵積的45.30%。
“沙化土地完全變成土壤,不敢保證需要多少年。”塗勝說,“但我們(men) 會(hui) 努力確保治理後的土地基本恢複草畜平衡狀態,能夠進行正常放牧,盡力撫平母親(qin) 河流域的‘生態傷(shang) 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中國夢 黃河情】寧夏白芨灘:在這裏,三代人的努力擋住了沙漠
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芨灘防沙林場)位於寧夏靈武、銀川市黃河以東毛烏素沙地邊緣,離黃河最近距離隻有5公裏。[詳細] -
三江源護林員遇見罕見一幕:白唇鹿與雪豹山巔對峙
9月23日,記者從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獲悉,當地護林員在長江上遊通天河流域觀測到白唇鹿與雪豹對峙畫麵。[詳細] -
青海:互助花大力氣抓好土壤汙染防治
近年來,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以提升土壤環境質量為核心,強化土壤汙染源頭減量、過程控製和末端治理,探索建立防治長效監管機製,花大力氣抓好土壤汙染防治,全縣土壤利用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