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生態圈:清華學子15年鳥島情
清華大學鳥島支隊隊員在鳥島拍到的鳥類。本文圖片由張書(shu) 豪供圖
2020年清華大學鳥島支隊隊員。
清華大學鳥島支隊隊員在鳥島拍到的鳥類。
鳥島,坐落於(yu) 青海湖的西北隅,因島上棲息數十萬(wan) 計的候鳥而得名。
在距離鳥島很遠的地方,人們(men) 就可以聽到音色各異的鳥語,嘰嘰喳喳,熱鬧非凡。登上島,就可以看見在天空與(yu) 湖水之間各種鳥類盡情嬉戲。15年來,有一群來自清華大學的少年,每年夏天都會(hui) 來到這裏,與(yu) 鳥島的小動物們(men) 來一場對話。
每年夏天,這些來自不同院係的清華學子組成“鳥島實踐支隊”,赴青海進行生態、人文等方麵的調研,同時加入普氏原羚組、水鳥監測組、遙感組等綜合調查小組,與(yu) 管理局、中科院及其他高校的專(zhuan) 業(ye) 人員共同進行綜合調查,不僅(jin) 為(wei) 保護當地生態環境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也用一顆顆學子之心傳(chuan) 播著鳥島的科普之音。
一場與(yu) 生命的邂逅
張書(shu) 豪是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的大二學生,也是2020年鳥島支隊的隊長。
2020年上半年,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雲(yun) 之下。為(wei) 了保證隊員的生命健康,支隊行程一改再改,甚至兩(liang) 次麵臨(lin) 取消的危機。
“我們(men) 一度以為(wei) 去不成了,直到7月中旬,才終於(yu) 成立了15人的支隊。我們(men) 的支隊成員分別來自大一、大二、大三,隊員學科背景豐(feng) 富,不僅(jin) 有我們(men) 學院的,還有美術學院、經管學院、精密儀(yi) 器係等。大家都因為(wei) 愛好聚在一起。”張書(shu) 豪說。
漫長的等待不曾消減大家的熱情,反而讓期待更飽滿、渴望更強烈。隊員們(men) 經過疫情防控專(zhuan) 場培訓、支隊成員健康狀況監測、出發地及接收地疫情狀況評估等多項安全保障後,終於(yu) 在國內(nei) 疫情形勢向好的8月初出發。經曆了近半學期的前期準備,臨(lin) 行前,支隊已經組織了多次會(hui) 議商討行程、分配任務,並且實施了部分宣傳(chuan) 任務。
生態調研一直是鳥島支隊的工作重點,本次實踐中支隊成員決(jue) 定兵分兩(liang) 路,張書(shu) 豪與(yu) 其中兩(liang) 名同學加入普氏原羚調查組,同管理局工作人員及青海師範大學的學生們(men) 一起完成每日監測的數據匯總與(yu) 總結報告、學習(xi) 普氏原羚監測方法。
3個(ge) 隊員分工記錄下經緯度、數量、雌雄、幼體(ti) 、圍欄高度以及周圍家畜等信息。時而是越野車奔馳在顛簸的草原,時而是步行跨過鐵絲(si) 圍欄、走過溝壑與(yu) 山丘。快爾瑪、生格鄉(xiang) 兩(liang) 條樣線,造訪每一個(ge) 固定的坐標點,透過望遠鏡的圓形視野,與(yu) 數百隻普氏原羚遠遠相遇。
“最令人激動的,莫過於(yu) 有兩(liang) 隻原羚從(cong) 山坡上朝著我們(men) 的方向飛奔而下,在一行人麵前跨越公路到另一邊的草原,最近時相距不過兩(liang) 米遠。近距離接觸帶來的視覺震撼,遠超望遠鏡細細尋覓找到的微小身影。”張書(shu) 豪說。
支隊成員、精密儀(yi) 器係2018級本科生謝卓凝在行程筆記中寫(xie) 道:“奔跑的速度之快、姿態之靈動,轉換方向之矯捷敏健,此時鮮活地呈現在眼前,讓人無暇去細細品味,那一刹那,隻屬於(yu) 對自然生命力的歎為(wei) 觀止。”
此外,其餘(yu) 隊員則登上鳥島,開展鳥類行為(wei) 日節律的研究。他們(men) 以已有的斑頭雁行為(wei) 日節律研究為(wei) 依據,在老師的指導下製定了普通鸕鶿與(yu) 斑頭雁的行為(wei) 日節律觀察計劃。隊員們(men) 以布哈河中鸕鶿與(yu) 棕頭鷗的棲息地進行連續定點觀察,並完成了《青海湖鳥島景區外周棕頭鷗和普通鸕鶿行為(wei) 時間分配和日節律研究》報告,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青海湖鳥類行為(wei) 節律研究的空缺。
“有些地方,或許一輩子隻能去一次。但去過一次,就如同走過千萬(wan) 次。我仍然記得氣墊船衝(chong) 上鸕鶿島的那一刻,海水的藍,甘青韭的紫,連同整個(ge) 小山坡的綠色,勾描出了我對鳥島的全部想象。”支隊成員、生命科學學院2018級本科生林希穎一直難忘鳥島獨一無二的風景,和那些同學一起度過的時光。
與(yu) 生靈共舞,與(yu) 自然共存
生態保護不隻是麵向自然的保護,其根本目的在於(yu) 尋找人類活動與(yu) 自然保護的和諧統一。青海湖本地人口多為(wei) 以藏族居民為(wei) 代表的少數民族居民。在當地的民族文化中自然孕育著對於(yu) 生態環境與(yu) 野生動物的熱愛,也讓支隊同學們(men) 深受觸動。
“在訪談中,我從(cong) 保護局的工作人員那裏得知,參與(yu) 鳥島保護的不僅(jin) 有科研工作者,還有許多當地人民。他們(men) 全憑誌願,沒有任何酬勞地做這件事情。他們(men) 有一個(ge) 共同的名字——‘協管員’。”支隊成員、新聞學院2018級本科生吳坤強說。
為(wei) 了解當地居民對於(yu) 生態保護的獨特看法與(yu) 對生態保護政策的認識,支隊隊員們(men) 在鳥島附近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石乃亥鄉(xiang) 進行了走訪。在對30多位居民的采訪中,他們(men) 了解了餐廳與(yu) 賓館受到遊客客流量減小的影響、小學老師多年教學工作的體(ti) 會(hui) 、派出所民警進行普法宣傳(chuan) 的心得、石乃亥鄉(xiang) 醫院院長耕耘實踐建設醫院的自豪,匯總為(wei) 《石乃亥鄉(xiang) 人文訪談錄》。
在思考與(yu) 行動中,支隊隊員們(men) 發現,每一代守鳥人都在默默守護青海湖與(yu) 鳥島。
張書(shu) 豪表示:“一位工作人員說,從(cong) 小生活在此地,無論是對於(yu) 自然還是對於(yu) 這些生靈,都有一種發自內(nei) 心的純粹的熱愛和保護意願,這或許也跟他們(men) 所信仰的有關(guan) ——萬(wan) 物有靈。無論是插遍了經幡的山,還是周身繪滿細致精美紋路的白色佛塔,形色各異的石頭,碧玉一般的湖水,都擁有各自的呼吸和命運。”
一天中午,由於(yu) 距離吃飯場所太遠,張書(shu) 豪和調查組成員在普氏原羚活動的草原上吃了一些隨身攜帶的簡餐,旁邊一位當地牧民眼睛一直直勾勾地看著他們(men) ,這讓張書(shu) 豪既困惑又緊張。
“我當時覺得很奇怪,後來我們(men) 組長告訴我,當地牧民有很強的生態保護意識,外人進來,他們(men) 會(hui) 看我們(men) 有什麽(me) 破壞環境的行為(wei) 。可以說,青海的生態保護不止依靠管理局,當地居民也有很強保護意識。”張書(shu) 豪說,後來,組長專(zhuan) 門和那位牧民解釋他們(men) 的來意,並保證不會(hui) 亂(luan) 丟(diu) 垃圾,這位牧民才放心地離開。
15年的堅守
近2000公裏的距離,隔不開少年們(men) 與(yu) 青海湖的羈絆。
2006年,清華大學生物係(現生命科學學院)在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鳥島暑期社會(hui) 實踐基地”。多年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yu) 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始終保持著密切合作關(guan) 係。
而在這15年中,鳥島也在經曆著一段曲折的曆史。
據了解,由於(yu) 獨特的地理和氣候環境,青海湖每年都吸引數以十萬(wan) 計的候鳥前來繁衍生息。五六月的時候,島上能有30多種鳥,最多的時候達到16萬(wan) 多隻,景象十分壯觀。然而,這裏曾經因為(wei) 人為(wei) 的撿拾鳥蛋行為(wei) ,導致了鳥類數量大幅下降,最少的時候,鳥類數量隻剩下200多隻。
為(wei) 了保護鳥島的自然環境,拯救這樣一個(ge) 鳥類的天堂,2017年起,青海湖景區為(wei) 減少旅遊活動對於(yu) 青海湖生態環境的影響,關(guan) 停了青海湖鳥島景區,並停止一切旅遊經營活動。2018年,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鳥島景區和沙島景區在旅遊旺季繼續停止對外營業(ye) 。如今,每年光顧鳥島的候鳥數量基本穩定在5萬(wan) 隻左右。
而這些清華的年輕學子,也用自己的堅持和積累,推動著鳥島的科普工作,提高人們(men) 對於(yu) 生態保護的意識。
支隊在科研、宣傳(chuan) 等多方麵成果頗豐(feng) 。科研方麵,鳥島支隊成員在管理局工作人員的幫助下,編製了《青海湖實地觀測與(yu) 研究》《青海湖水鳥遷徙研究》等白皮書(shu) ,撰寫(xie) 《斑頭雁繁殖行為(wei) 研究》等論文,采集製作千餘(yu) 份動植物標本、萬(wan) 餘(yu) 份數字化標本。宣傳(chuan) 和文創方麵,“鳥島與(yu) 少年”公眾(zhong) 號發表科普性文章百餘(yu) 篇。今年,支隊還在B站上投稿視頻,為(wei) 了更好地宣傳(chuan) 鳥類以及植被科普,還製作便於(yu) 攜帶的宣傳(chuan) 冊(ce) 《青海湖水鳥70種》,贈予當地居民及遊客。
15年來,鳥島支隊的同學們(men) 見證了青海湖日漸美麗(li) 的蛻變,見證了當地淳樸多情的風俗文化,也見證了政府、管理部門和當地人民為(wei) 保護生態環境、改善民生作出的努力。從(cong) 設立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到力排眾(zhong) 議取消鳥島對外開放、強化科技監控體(ti) 係,再到現今“國家公園”成為(wei) 新的發展方向……在同學們(men) 看來,不同時代,變的是政策與(yu) 方法,不變的是與(yu) 自然和諧共處的初心。
“這樣的社會(hui) 實踐讓我感觸很多。一開始,我是因為(wei) 很喜歡小動物才參與(yu) 進來,而從(cong) 鳥島回來以後,我恨不得每個(ge) 月都去一次青海,去了解更多有關(guan) 青海湖的知識,我也希望在學校裏提高自己的專(zhuan) 業(ye) 水平,在生態學方麵繼續深入研究。”張書(shu) 豪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寧:從“有公園的城市”向“公園中的城市”轉變
近年來西寧市因地製宜,著力在均衡公園布局上下功夫。團結公園、勝利公園的建設,解決了付家寨及周邊地區缺少公園遊園的問題。[詳細] -
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黑河峽穀第一村
新學期一開學,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紮麻什鄉郭米村幼兒園迎來了意義非凡的“開學第一課”。[詳細] -
西藏阿裏:藏野驢撒歡
阿裏地處西藏西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眾多野生動物生活的樂園。經過多年的建設管理和保護,在阿裏境內,藏野驢等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加。[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