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藍天映青海
湟水河。
主要城市優(you) 良天數比例達95%
天空如洗,空氣清新。近年來,這樣的天氣在青海省各地時常可見。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青海省西寧、海東(dong) 等主要城市優(you) 良天數平均比例達95%,位居西北五省區前列。
自從(cong) 新的環境質量監測標準出台後,生態環境部每月對全國74個(ge) 重點城市空氣環境質量按照監測數據排名。數據監測以來,地處沿海的海口、廈門、珠海等城市排名一直高居前列,西北地區的城市鮮有進入前列。與(yu) 沿海城市相比,西寧氣候相對幹燥、雨水較少、植被稀疏。即便如此,西寧仍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西寧空氣環境的改變,市民羅菲感受頗深。羅菲說,以前下班後車停在室外,第二天早上車身落滿灰塵,現在這種情況少了。從(cong) 這個(ge) 細節,可以看出西寧空氣質量的改善。
早些年,記者曾跟隨西寧市環保部門在海湖新區暗訪工地,當時的一幕讓人吃驚——一開工不久的工地內(nei) 塵土厚到可以掩埋足跡,隨著風起,如沙塵暴來襲,漫天的沙土足以吹到市區。如今,建築工地管控到位,難覓揚塵蹤影。
記者在南山路一工地采訪時看到,還未完工的建築工地,對裸露土地密閉化覆蓋,鮮有飛揚的塵土。同樣,街道上揚塵也沒了,得益於(yu) 清掃、灑水、抑塵車輛對市區120餘(yu) 條主、次道路的全時段清掃、灑水、清洗等降塵作業(ye) ,清理道路積灰積塵。
“十三五”以來,青海省組織實施27個(ge) 工業(ye) 企業(ye) 大氣汙染深度治理,分類推進687家“散亂(luan) 汙”企業(ye) 綜合整治等項目的實施,大氣質量得到根本性改善。值得一提的是,西寧、海東(dong) 兩(liang) 市建成投運機動車遙感監測和冒黑煙車輛抓拍係統,並加大建築工地和城市道路揚塵管控力度,2019年底西寧市道路機械化清掃率由2013年的20.8%提高到80%,海東(dong) 市由零提高到71%。
湟水河治理
呈現曆史最好水平
漁鷗、棕頭鷗等水鳥已經是西寧市民的“老朋友”了。漫長的遷徙路上,它們(men) 將擁有眾(zhong) 多人工湖泊濕地的西寧湟水河段作為(wei) 遷徙驛站,為(wei) 後半段旅程補充能量。
清晨,西寧東(dong) 出口湟水河畔的寧湖濕地,清脆的鳥鳴聲不時傳(chuan) 來。循著鳥鳴聲望去,看見平靜的水麵上有數十隻水鳥嬉戲。一路沿著棧道走下去,叫不出名的水鳥有好多種。它們(men) 或仰頭鳴叫、或低頭戲水,別有一番情趣。
寧湖濕地成為(wei) 攝影愛好者常去的地方。一大早,不少攝影愛好者架著相機前往。“小型鳥類通常遷徙數百公裏後,必須用1天至3天的時間補充能量。依湟水河畔而建的寧湖濕地、海湖濕地、北川濕地因食物資源豐(feng) 富,成為(wei) 這些遷徙鳥類補充能量的中轉站。”西寧市觀鳥協會(hui) 會(hui) 長王艦艇說,候鳥選擇在寧湖濕地落腳,說明水中有豐(feng) 富的食物資源。
鳥類是大自然的一員,它們(men) 始終依賴森林、沼澤地和開闊地。王艦艇說,鳥類的棲息地要有足夠的食物保證覓食,以及安靜、安全、隱蔽的築巢環境。漁鷗、大白鷺等選擇在湟水河畔生活,說明湟水河水質環境有了極大改善。
水質好轉,鳥兒(er) 作證。近年來,青海省把湟水河汙染治理作為(wei) 重中之重,累計投入近80億(yi) 元,通過實施汙水廠提標改造、截汙納管和排汙口整治、中水回用及人工濕地建設、重點支流生態保護修複四個(ge) 階段治理,“還青海人民一條清澈母親(qin) 河”的目標基本實現。
率先建立
“天地一體(ti) 化”監測係統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野馬嶺,500多隻藏野驢覓食的壯觀場麵被懸掛在高空的青海“生態之窗”係統全程記錄,監測總時長達3個(ge) 小時。
野馬嶺,海拔4400米,常有大群的藏野驢將此處作為(wei) 棲息地,它們(men) 與(yu) 藍天白雲(yun) 作伴,悠閑自在。青海“生態之窗”工作人員通過視頻監控發現,在野馬嶺一片廣闊的區域裏,一群藏野驢時而覓食、時而奔跑,享受著冬日的悠閑。工作人員從(cong) 截屏的錄像資料裏統計發現,在3個(ge) 小時內(nei) ,共有520多隻藏野驢出現在視頻監控範圍之內(nei) 。
監測畫麵切換到青海湖畔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哈爾蓋時,一處接近3公裏長的狹長區域,數十隻普氏原羚時而覓食、時而奔跑。此前,青海“生態之窗”工作人員在這裏還記錄到260多隻普氏原羚活動的場麵。
普氏原羚大規模活動的場麵,用相機很難拍到,而懸掛在塔頂的青海“生態之窗”監控係統,在不幹擾普氏原羚生活的情況下,就能輕鬆完成拍攝任務。通過運用安防識別技術,用機器就可以監測到普氏原羚的詳細數據。
“十三五”以來,青海省在國內(nei) 率先建立“天地一體(ti) 化”監測係統,基本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監管到位、運行高效”的環境監管網格體(ti) 係。值得一提的是,“生態之窗”觀測點位從(cong) 原先的8個(ge) ,發展到現在的38個(ge) ,實現五大生態功能區全覆蓋。“生態之窗”作為(wei) 全國各地了解青海的窗口,建成4年來共接待觀眾(zhong) 2700多人次。
“中華水塔”生機勃發
三江源頭再現“千湖美景”。“十三五”以來,三江源地區年平均出境水量持續增大,且水質保持優(you) 良。最新監測評估結果顯示,三江源地區每年向中下遊地區輸送近600億(yi) 立方米純淨的優(you) 質水。
11月初,草原的冬天早早來臨(lin) ,可是成群的黑頸鶴依舊依戀故土,不願離開玉樹隆寶濕地到千裏之外的南方過冬。據保護區工作人員介紹,黑頸鶴情係這片土地,主要是保護區這塊濕地,以及豐(feng) 富的食物,為(wei) 黑頸鶴提供安逸的生活環境。
青海省濕地麵積居全國第一,幾乎囊括內(nei) 陸濕地和人工濕地的所有類型。濕地麵積持續增加為(wei) 三江源地區的生物提供廣闊的生存環境。得益於(yu) 植被恢複、水源涵養(yang) 能力提升,三江源地區水生態質量初步改善,長江、黃河和瀾滄江水流量增加,水質明顯提升。
“十三五”以來,青海省爭(zheng) 取利用國家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複和汙染治理等專(zhuan) 項資金16億(yi) 元,統籌水資源利用、水生態保護和水環境治理,在三江源地區實施重點鄉(xiang) 鎮、遊牧民定居點等生活型汙染防治、水源涵養(yang) 功能維護、麵源汙染控製等48個(ge) 水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治理項目工程,使得各流域水質持續穩定在優(you) 良水平,三江源頭水生態修複初見成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天更藍水更綠
11月6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青海省“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實施情況。[詳細] -
十三五”青海省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6.1%
在全國率先完成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全省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總體保持優良穩定。[詳細] -
青海:堅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6方麵23項重點任務基本完成 11項約束性指標全部提前完成
截至2019年底,全省地表水國考斷麵環境質量達到或好於Ⅲ類比例達94.7%,全麵消除劣Ⅴ類水體,提前一年完成規劃目標。[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