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十三五”發展成就巡禮】擘畫高原特色生態農牧業發展新藍圖
這裏是青海,這裏是“世界犛牛之都”“中國藏羊之府”;這裏有馬鈴薯、油菜、青稞、蠶豆、果蔬、肉牛、肉羊、奶牛、冷水魚和飼草“十大”重點特色產(chan) 業(ye) ,這裏的生態漸好,草場豐(feng) 盈,河流清澈,農(nong) 田肥沃,農(nong) 牧業(ye) 發展生機勃勃。
五年,曆史長河中的短短一瞬,卻留下發展史上的深深印記。站在“十三五”邁向“十四五”的起點上回眸,青海農(nong) 牧業(ye) 發展令人欣喜,鼓舞人心。
“十三五”以來,青海省積極構建“三區一帶”農(nong) 牧業(ye) 發展格局,堅持集約化、有機化、品牌化方向,加快轉變農(nong) 牧業(ye) 發展方式,走農(nong) 業(ye) 與(yu) 牧業(ye) 循環、規模經營與(yu) 品牌效益兼得、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的特色之路,推進生態農(nong) 牧業(ye) 綠色高質量發展,大力培育新型農(nong) 牧業(ye) 經營主體(ti) ,健全社會(hui) 化服務體(ti) 係,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因地製宜建設農(nong) 畜產(chan) 品生產(chan) 基地和產(chan) 業(ye) 帶,打造綠色有機品牌,提高綜合效益,保障農(nong) 產(chan) 品有效供給,農(nong) 牧民持續快速增收,高原特色現代生態農(nong) 牧業(ye) 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重整行裝再出發。站在新的起點上,青海農(nong) 牧業(ye) 展現出新的奮發姿態,激蕩著接續奮鬥的力量和勇氣,在實現“部省共建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示範省”建設的征程上邁出新步伐。
良種犛牛展示。攝影:羅連軍(jun)
質量興(xing) 農(nong) 糧豐(feng) 農(nong) 穩質量優(you)
對於(yu) 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唐穀鎮美日克村種植戶才讓達傑來說,今年又是一個(ge) 豐(feng) 收年:“流轉的800畝(mu) (53.33公頃)青稞,長勢良好,畝(mu) 產(chan) 250公斤左右,按市場價(jia) 每公斤0.65元算,總收入達52萬(wan) 元,收入可觀。”
糧食連年豐(feng) 收是“十三五”農(nong) 業(ye) 取得成就的集中體(ti) 現。而作為(wei) 我國青稞主產(chan) 區之一,青海省青稞生產(chan) 的豐(feng) 歉直接關(guan) 係到廣大涉藏州縣群眾(zhong) 的溫飽和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的經濟收益。
近年來,依托化肥農(nong) 藥減量增效行動試點項目和青稞綠色高質高效行動試點項目,同德縣積極實施青稞三年行動計劃等項目,加大對農(nong) 牧民的扶持力度,對推廣種植優(you) 質高產(chan) 農(nong) 作物奠定了堅實基礎,加快了農(nong) 牧民增收步伐。
“十三五”以來,青海省加大基本農(nong) 田保護力度,在32個(ge) 縣(市、區、行委)劃定永久基本農(nong) 田麵積44.4萬(wan) 公頃,完成10萬(wan) 公頃糧食生產(chan) 功能區和6.67萬(wan) 公頃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保護區劃定工作。推廣新技術,推進良種良法結合,加快發展高產(chan) 、優(you) 質、高效糧油作物,實施化肥農(nong) 藥減量增效行動,主要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8.44%。
五年,新一輪“菜籃子”工程讓農(nong) 民豐(feng) 收。目前,已建成涉藏州縣菜籃子生產(chan) 基地47個(ge) ,新建溫室7000棟,舊棚改造4500棟,標準化改造規模養(yang) 殖場378家,完成露地蔬菜補貼2萬(wan) 公頃。今年內(nei) 在建菜籃子基地46家、規模養(yang) 殖場58個(ge) 。
五年,特色產(chan) 業(ye) 在質量興(xing) 農(nong) 的號角聲中不斷推進。突出牛羊肉、青稞、枸杞、冷水魚等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在印發了《青海省犛牛青稞產(chan) 業(ye) 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的同時,完成3家犛牛產(chan) 業(ye) 示範園和祁連縣犛牛牧遊基地建設,製定犛牛生產(chan) 加工標準20項。
先後成立犛牛、青稞、三文魚和油菜4個(ge) 產(chan) 業(ye) 聯盟,建設現代農(nong) 牧業(ye) 產(chan) 業(ye) 園27個(ge) ,涵蓋了犛牛、藏羊、青稞、冷水魚、油菜、馬鈴薯等主導產(chan) 業(ye) 。沿黃地區冷水魚養(yang) 殖保持穩定,三文魚產(chan) 量占全國產(chan) 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青稞豐(feng) 收。攝影:張多鈞
綠色興(xing) 農(nong) 循環有機產(chan) 業(ye) 綠
咬定青山不放鬆,擼起袖子加油幹。“十三五”時期,青海省堅持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貫穿於(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各領域各環節,凝聚起逐夢前行的強大力量。
五年,青海省農(nong) 牧業(ye) 在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you) 美的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在高質量的生態發展之路上不斷跨越。
這背後,生態畜牧業(ye) 實現突破——
如今的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寧秀鄉(xiang) 拉格日村已構建起設施養(yang) 畜、科學養(yang) 畜、草畜平衡、協調發展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草地生態畜牧業(ye) 發展模式,拓展二、三產(chan) 業(ye) 增收空間,連續八年分紅,全村牧民收入實現快速增長。2012年至2019年,合作社累計現金分紅2369.87萬(wan) 元,實現了“資源變資產(chan) 、資產(chan) 變資金、資金變股金、牧民變股東(dong) 、社員變職員”的六變經營理念,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樣板。
五年,探索出“股份製、聯戶製、代牧製、大戶製”四種建設模式,先後推出“梅隆模式”“拉格日模式”“甘德經驗”等典型樣板。完成生態畜牧業(ye) 合作社股份製改造110家,實現了藏羊兩(liang) 年三胎、犛牛一年一胎,僅(jin) 此一項牧民年增收2億(yi) 元以上。
2019年,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ye) 試驗區建設被省委省政府評為(wei) “青海省改革創新獎”。通過十年的艱辛探索和實踐,轉變了牧民經營理念,創新了生產(chan) 經營方式,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保護了草原生態,從(cong) 體(ti) 製機製上闖出了一條符合青海實際的草地畜牧業(ye) 發展新路子,成為(wei) 青海省農(nong) 牧業(ye) 一張亮麗(li) 名片。
這背後,農(nong) 牧業(ye) 循環體(ti) 係建成——
通過以草定畜、牧繁農(nong) 育等措施,“為(wei) 養(yang) 而種”“種養(yang) 聯動”,農(nong) 牧結合,產(chan) 業(ye) 循環。
推進農(nong) 牧業(ye) 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形成“牧—肥—農(nong) —牧”循環模式,促進農(nong) 牧共同發展,目前,全省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率達75%,規模化養(yang) 殖場糞汙處理設施配套率達95.6%。
建立全員參與(yu) 的廢舊農(nong) 膜回收製度,農(nong) 田殘膜回收率達89%。推進農(nong) 作物秸稈“五化”利用,把豐(feng) 富的秸稈從(cong) 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經濟優(you) 勢、生態優(you) 勢。
品牌強農(nong) 助推“青字號”越走越遠
自2019年部省共建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示範省建設啟動以來,目前,全省的8個(ge) 市州均製定了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示範省創建方案。
創建工作啟動以來,在青海省19個(ge) 縣(區),完成化肥農(nong) 藥減量增效試點27.6萬(wan) 公頃,建立試驗田59個(ge) ,全省化肥農(nong) 藥用量同比分別減少24.4%、21.03%,有機生物農(nong) 藥用量同比增長70%,化肥農(nong) 藥減量增效顯著。
同時,建立健全監管檢測體(ti) 係,在10個(ge) 縣、200個(ge) 養(yang) 殖實體(ti) 、10個(ge) 屠宰加工企業(ye) 開展了牛羊可追溯體(ti) 係建設,統一標識、統一管理,實現牛羊信息可查詢、源頭可追溯。
從(cong) 犛牛、藏羊、冷水魚、青稞、油菜等5個(ge) 產(chan) 業(ye) 聯盟的成立到大通犛牛、興(xing) 海青稞等7個(ge) 品牌入選中國農(nong) 業(ye) 品牌目錄;從(cong) 打造犛牛產(chan) 業(ye) 為(wei) 第一品牌,製定犛牛青稞等地方標準43項,到發布玉樹犛牛、柴達木枸杞等16個(ge) 省級農(nong) 產(chan) 品區域公用品牌,強者更強、優(you) 者更優(you) ,“青字號”品牌建設已經走出省門、走遍中國,農(nong) 牧品牌帶動效應不斷釋放。
此外獲證綠色食品、有機農(nong) 產(chan) 品和地理標誌農(nong) 產(chan) 品621個(ge) 。獲得“中國馳名商標”20個(ge) 、青海省著名商標55個(ge) ,發布綠色發展新技術100餘(yu) 項。建立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基地141個(ge) ,累計發布農(nong) 業(ye) 地方標準229項。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chan) 基地9個(ge) 。製定特色產(chan) 業(ye) 產(chan) 品行業(ye) 標準15項,構建“高原牌”“綠色牌”“有機牌”體(ti) 係,“世界犛牛之都”“中國藏羊之府”“青稞姓青”知名度大幅提升。
風雨多經誌彌堅,關(guan) 山初度路猶長。一係列成績的取得,繪就了青海“十三五”高原特色生態農(nong) 牧業(ye) 發展新藍圖,站在“十三五”與(yu) “十四五”曆史交匯點上,我們(men) 迎來了又一次接續的時刻。麵向未來,我們(men) 將以部省共建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示範省建設為(wei) 發展契機,推動青海省高原特色生態農(nong) 牧業(ye) 更快更好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嗬護雪域高原碧水藍天
多年來在與高原生靈的相伴相隨中,兵站部的官兵們還配合當地開展山區巡護、治理偷獵盜采,以實際行動當好青藏高原生態衛士。[詳細] -
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召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座談會
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組織召開深入學習貫徹落實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製工作座談會。[詳細] -
西藏成立首支黑頸鶴民兵巡護分隊
這支黑頸鶴民兵巡護分隊正式成立,也標誌著拉薩警備區在“民兵+生態保護”模式方麵的探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