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最美自然得到最嚴保護(現場評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⑤)
瑪多,位於(yu)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在這裏,鄂陵湖、紮陵湖像鑲嵌在高原上的兩(liang) 塊藍寶石,美得讓人心醉;星星海,光看名字,就知道有多麽(me) 迷人、多麽(me) 浪漫;冬格措納湖鳥類眾(zhong) 多、山川白雲(yun) 倒映……瑪多縣雖然海拔較高但美景怡人,很多遊客不顧高寒缺氧也要一睹黃河之源的美景。
倘若倒回一二十年前,這裏竟是另一番景象:超載放牧、無序開采、生態惡化,有的牧民為(wei) 了生計不得不舉(ju) 家搬遷。近年來,青海有力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大力建設國家公園,讓包括瑪多在內(nei) 的很多地方都麵貌一新——草場好了,生態美了,牛羊壯了,牧民富了。在三江源地區,1.7萬(wan) 多名牧民放下手中的鞭子,轉身當上管護員,每個(ge) 月能領到1800元工資。生態管護與(yu) 精準脫貧相結合,牧民成了美麗(li) 家園的守護者。瑪多的美麗(li) 轉變生動表明,隻有實現生態美,才能實現生產(chan) 美、生活美。
生態之變,起自理念之變。2016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青海考察時強調,“青海最大的價(jia) 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青海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責任重大而艱巨。隻有堅持保護優(you) 先,自然恢複和人工恢複相結合,齊心協力管護好湖泊、草原、河流、野生動物等生態資源,才能真正確保生產(chan) 生活都越來越好。近年來,青海下大力氣涵養(yang) “源頭活水”,努力實現“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為(wei) 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提供了強力支撐。
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搞好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改革是關(guan) 鍵。體(ti) 製機製順了,才能抓住生態保護的“牛鼻子”。三江源地區地廣人稀,管理難度大,以前條塊分割、政出多門,涉及管理之事常常出現推諉塞責。為(wei) 改變這一狀況,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掛牌成立,作為(wei) 青海省人民政府派出機構,承擔各類國有自然資源資產(chan) 所有者管理職責。大部門製改革的推進,理順了自然資源所有權和行政管理權的關(guan) 係,解決(jue) 了執法監管“碎片化”問題,實現了“一塊牌子管到底”,讓最美自然得到最嚴(yan) 保護。
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還要解決(jue) 好生態美和百姓富的關(guan) 係。在青海牧區,以每個(ge) 村為(wei) 單位組建生態畜牧合作社,以草定畜,劃區輪牧,牛羊入股,釋放出來的勞動力可以外出務工,改變了以前牧民單打獨鬥、超載放牧、增畜不增收的困境。在三江源地區,生態畜牧業(ye) 改革,帶來的不僅(jin) 是生產(chan) 方式的改變,也讓牧民生活更富、錢袋子更鼓,形成了生態美、生產(chan) 美、生活美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嚐到甜頭的牧民,積極性更高了。
為(wei) 了保護三江源,青海省近年來舍棄了很多能帶來高額財政稅收的大項目,投入巨大財力實施生態移民和搬遷扶貧。實現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必須有足夠的曆史耐心和戰略定力,能打攻堅戰,敢啃硬骨頭,為(wei) 建設美麗(li) 中國貢獻力量。
(作者劉成友 為(wei) 人民日報青海分社記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瑪多縣瑪查理鎮防災保畜工作順利開展
鎮黨委政府圍繞冬春季防災保畜工作,各村聯點領導和村“兩委”深入牧戶,督促牧民群眾及早儲備飼草料、過冬物資和生活必需品,提高牧民群眾防災抗災意識,確保全鎮牧民群眾平安越冬。[詳細] -
在瑪多,領略黃河源頭的壯美
2017年開始,瑪多縣以生態管護員為載體,全麵推進“生態保護+基層黨建+精準扶貧+保護穩定+民族團結+精神文明”六位一體的生態管護模式。[詳細] -
瑪多 找回那片“星星海”(三江溯源·見證國家公園的成長②)
2015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製試點方案審議通過,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製試點正式啟動。通過重構環境治理體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係統治理,黃河源綠意重現。[詳細] -
青海農牧民:綠色小康路 越走越帶勁
2018年,為維護和恢複三江源區域天然生態環境,青海省旅行景區質量等級鑒定委員會撤銷了阿尼瑪卿景區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的資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