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撐!青藏科考88項專題助力西藏生態屏障建設
來自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的數據顯示,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正式啟動以來,88項專(zhuan) 題科考活動在西藏深入推進,為(wei) 保護好地球“第三極”提供了重要數據和科技支撐。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從(cong) 2017年8月全麵啟動以來,大批科研工作者對青藏高原的水、生態、人類活動等環境問題進行全麵深入的考察研究,為(wei) 保護好地球“第三極”提供重要數據和科技支撐。
至今,科考工作已經取得係列成果:
——首次在墨脫發現苦苣苔科植物。在納木錯地區發現了死亡的香柏植株和部分殘留莖幹,重建了我國迄今最長灌木年輪寬度年表(1479年—2015年,總長537年)。
——首次較為(wei) 準確地估算出青藏高原75個(ge) 大型湖泊冰物候和蒸發量結果,即青藏高原湖泊每年蒸發的水資源總量大約為(wei) 517億(yi) 噸。
——在納木錯水深94.5米的采樣點成功在同一孔位連續鑽進153.44米,獲取了采集率為(wei) 96%的高質量岩芯,創造了我國湖泊岩芯鑽探的新紀錄。
——初步估算了“亞(ya) 洲水塔”冰川、湖泊和主要河流出山口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wan) 億(yi) 立方米,為(wei) 國家水資源保護戰略提供了重要科學支撐。
——首次獲得青藏高原海拔7000米高空的大氣組分數據,首次呈現青藏高原隆升前古近紀生態係統的整體(ti) 麵貌,首次發現裂腹魚類和高原鰍的分布海拔超過5200米,首次在墨脫發現燕鳳蝶分布,初步建成雅江冰崩災害監測預警平台。
據介紹,這些成果不僅(jin) 將深化對亞(ya) 洲水塔變化與(yu) 影響及應對的認識,而且為(wei)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區域防災減災提供了科技支撐。
西藏自治區第二次青藏科考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自治區科技廳廳長赤列旺傑說,下一步,第二次青藏科考將繼續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綜合多學科優(you) 勢力量,強化聯合攻關(guan) ,服務地球“第三極”保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45%區域列入生態保護紅線範圍
記者20日在西藏自治區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上了解到,截至目前,西藏生態保護紅線麵積達53.9萬平方公裏,占全區國土麵積的45%,建成各類生態功能保護區22個。[詳細] -
西藏將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 聚力建設生態文明高地
西藏將編製實施生態文明高地建設規劃,研究製定碳達峰行動方案。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加強國門生物安全監管。[詳細] -
“十三五”期間西藏完成造林近600萬畝
記者從西藏自治區林草局獲悉:到2023年,西藏海拔4300米以下的行政村將完成營造林2000萬株,宜林行政村綠地率達到25%以上,建成國家森林鄉村200個。[詳細] -
把西藏建設成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
巴桑次仁介紹,2020年,日喀則市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緊緊圍繞環境質量改善核心,強化責任擔當,創新思路舉措,全力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全市生態環境質量實現穩中向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