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林海 守護綠色
八月的塞罕壩,天高雲(yun) 淡。滿眼蒼翠,連綿成綠色的海洋。在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115萬(wan) 畝(mu) 森林深處,聳立著9座望海樓,分布在林場不同位置的海拔高點,被稱作“林海的眼睛”。
2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塞罕壩機械林場月亮山,察看林場自然風貌,聽取河北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和林場管護情況介紹,看望護林員。
在塞罕壩林場千層板分場海拔約1900米的月亮山上,一座三層白色建築引人注目,劉軍(jun) 、王娟夫婦在這座望海樓裏擔任防火瞭望員。
“剛見到總書(shu) 記的時候,我心裏特別緊張,但是總書(shu) 記跟我們(men) 拉家常,非常平易近人,我心裏很快就放鬆了。”王娟說。
從(cong) 防火檢查站護林員到瞭望員,前後23年,這對夫婦戰勝孤寂艱難的生活環境,和林場的地麵巡護、視頻監控、探火雷達等一起,時刻守衛著塞罕壩的安全。
由於(yu) 工作場所遠離人煙,條件艱苦,塞罕壩林場現有的9座望海樓都是夫妻瞭望員值守,人們(men) 形象地稱之為(wei) “夫妻望海樓”。
“總書(shu) 記非常關(guan) 心我們(men) 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情況。”劉軍(jun) 說,以前交通不便、吃水困難,消防車送上山的水就存在簡易水窖裏,一車水吃一年半載,十天半月騎摩托下一趟山采購生活用品。大雪封山時,林場場部送吃的也隻能送到山梁下,我們(men) 再一點點背上來。“現在塞罕壩所有望海樓條件大大改善,吃水、用電、上網都很方便。”
劉軍(jun) 說,在防火緊要期,他們(men) 每天對望海樓周圍近20公裏範圍內(nei) 的森林進行定時瞭望,白天每15分鍾向林場防火指揮部通報林區火情,在重點時期夜間還要每1小時通報一次,年複一年、日複一日,盡管絕大多數通報都是“一切正常”,但他們(men) 的瞭望工作從(cong) 未懈怠。
塞罕壩百萬(wan) 畝(mu) 林海凝結著三代塞罕壩人的心血,特別是在防火期,瞭望員每天神經緊繃。“有時睡覺夢到哪兒(er) 著火了,可就是打不出去電話,就給急醒了。”王娟說。
塞罕壩林場黨(dang) 委書(shu) 記安長明說:“總書(shu) 記2017年8月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今年初為(wei) 我們(men) 頒授‘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今天又來到這裏考察,這既是對塞罕壩幾代林業(ye) 人工作的肯定,也是對全國林業(ye) 人的鼓舞和肯定。”
59年間,三代塞罕壩人用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軀,在茫茫荒原造林115萬(wan) 畝(mu) ,築起為(wei) 京津阻沙涵水的“綠色長城”,成為(wei) “生態文明建設範例”,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地球衛士獎”。
“總書(shu) 記說,塞罕壩精神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精神譜係的組成部分。全黨(dang) 全國人民要發揚這種精神,把綠色經濟和生態文明發展好。”在塞罕壩林場尚海紀念林現場聆聽總書(shu) 記講話後,林場場長陳智卿表示,“我們(men) 一定牢記總書(shu) 記囑托,大力發揚牢記使命、艱苦創業(ye) 、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把這片林子管好、護好、經營好。”
陳智卿說:“我們(men) 將走好新時代塞罕壩新的長征路,全麵開展二次創業(ye) ,到2030年,林場有林地麵積達到120萬(wan) 畝(mu) ,森林覆蓋率提高到86%,森林生態係統更加穩定、健康、優(you) 質、高效,生態服務功能顯著增強。苦幹實幹,把塞罕壩建設成為(wei)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示範基地,再譜綠色發展新篇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時評:新時代的塞罕壩,描繪新時代綠色傳奇
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月亮山,察看林場自然風貌,聽取河北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和林場管護情況介紹。[詳細] -
同心共築“綠色堡壘”——昌都市生態建設走筆
和平解放70年來,昌都這座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唯一不變的是一脈相承的“綠水青山”。一直以來,昌都市始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詳細] -
戈壁灘上的護林員:以前風吹睜不開眼,現在滿眼皆綠色
曾常年飽受風沙侵害甘肅金昌周邊的荒蕪已被鬱鬱蔥蔥的綠木覆蓋,與遠處的祁連山脈交錯成景。這裏有一群護林員,數年如一日用腳步丈量樹木,用責任守護生態。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