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首個生態體驗試點:從草原利用者到生態守護者
從(cong) 牧民到向導,從(cong) 手握牧鞭到拿起相機……世代生活在瀾滄江源頭的牧民,通過五年的時間完成了從(cong) 草原利用者到生態守護者的轉變。
“我從(cong) 小就生活在這裏,實實在在的一個(ge) 放牛娃,但這幾年靠著家鄉(xiang) 的美景,生活越來越好。”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鄉(xiang) 熱情村的才仁尼瑪說。
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鄉(xiang) ,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的核心區域,瀾滄江從(cong) 峽穀間迂回奔流。2017年,昂賽鄉(xiang) 成為(wei) 三江源國家公園內(nei) 第一個(ge) 開展生態體(ti) 驗特許經營活動的試點。
2018年,當地合作社和中國民間自然保護機構——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合作,對昂賽鄉(xiang) 21戶自然體(ti) 驗接待家庭,開展至少每年兩(liang) 次的集中向導培訓,並分別對每戶家庭進行烹飪技能、接待服務、醫療常識等方麵的入戶培訓。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保護主任趙翔告訴中新社記者,生態體(ti) 驗行程包括雪豹尋蹤、觀鳥之旅、徒步探秘、牧民生活體(ti) 驗、幽穀觀星五種類型。
成為(wei) 向導之前,才仁尼瑪一家6口人每年靠放牧和采挖蟲草支撐生活。“放牧一年也就1萬(wan) 元(人民幣,下同)左右,每年挖蟲草大概能有5萬(wan) 元左右,有時候蟲草產(chan) 量不高,收入就更低了。”才仁尼瑪說。
“現在我們(men) 作為(wei) 接待家庭有了一份收入,同時我還是生態管護員,一年還有2萬(wan) 多元的工資,全部加起來一年的收入有12萬(wan) 左右了。”才仁尼瑪說。
“2019年,我們(men) 特許經營總營業(ye) 額是60餘(yu) 萬(wan) 元,體(ti) 驗者一周時間的花銷在7千元至1萬(wan) 元不等,生態體(ti) 驗項目帶來收益的45%屬於(yu) 接待家庭,45%屬於(yu) 社區用於(yu) 公共事務,10%用於(yu) 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昂賽鄉(xiang) 鄉(xiang) 長才旺多傑說。
“2018年項目開展至今,昂賽自然體(ti) 驗項目共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的133支自然體(ti) 驗團隊,其中2018年至2019年期間外籍遊客占比59.7%。”趙翔說。截至2020年12月,昂賽自然體(ti) 驗項目已為(wei) 社區帶來逾136萬(wan) 元的總收益,其中社區公共基金約48萬(wan) 元。
才仁尼瑪如今還成了一名“牧民攝影師”。去年,他用接待收入為(wei) 自己購買(mai) 了一台數碼相機。現如今,才仁尼瑪拍攝的野生動物照片有模有樣。
據了解,除了昂賽自然體(ti) 驗項目,近年來,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與(yu) 黃河源園區內(nei) 還開展了漂流、徒步等特許經營內(nei) 容,增加當地牧民民眾(zhong) 收入的同時,積極探索中國國家公園生態體(ti) 驗與(yu) 自然教育新模式。
“我們(men) 的國家公園裏麵是要有人住的,無論漂流,還是從(cong) 雪豹為(wei) 主題的自然體(ti) 驗,特許經營的運行都是以當地牧民所成立的合作社為(wei) 主體(ti) ,這與(yu) 其他國家的國家公園特許經營有所不同。我想這是中國的國家公園建設的一個(ge) 亮點,就是如何讓原住民能夠更好地參與(yu) 到特許經營當中,並且從(cong) 特許經營當中受益。”趙翔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百頭野犛牛現身三江源國家公園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曲麻河鄉昂拉村生態管護員濤西昂紮在雜日尕呐山巡護途中拍攝到了一個極為震撼、又特別罕見的場麵:一個種群數量達二三百頭的野犛牛群正在悠閑地吃草。[詳細] -
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做好“中華水塔”守護人
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生態環境保護念茲在茲,對青海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詳細] -
三江源地區輸送水量年均增加近百億立方米
受氣候暖濕化等因素影響,被譽為“亞洲水塔”的三江源地區近年來輸送水量逐年增多。過去五年來,青海省出境輸送水量年均增加近百億立方米,2020年總輸送水量已超過950億立方米。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