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熱議塞罕壩精神——一棵樹 一片林 一群人
8月23日至2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時強調,要傳(chuan) 承好塞罕壩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實生態文明理念,再接再厲、二次創業(ye) ,在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ye) 。
塞罕壩林場建設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艱苦奮鬥史。半個(ge) 多世紀以來,一代代塞罕壩人接續奮鬥,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在互聯網上,塞罕壩精神引發網友熱議。
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
8月24日,新華社“學習(xi) 進行時”欄目推出文章《塞罕壩,習(xi) 近平為(wei) 何如此關(guan) 注》,該文被各大新聞網站轉載。文章指出,“塞罕壩,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一直牽掛於(yu) 心”,“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肯定塞罕壩人長期以來的堅守和奉獻,為(wei) 塞罕壩精神深情點讚。”
什麽(me) 是塞罕壩精神?2017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men) 聽從(cong) 黨(dang) 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yu) 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ye) 、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近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塞罕壩機械林場時強調,你們(men) 用實際行動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ye) 、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這對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示範意義(yi) 。
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波瀾壯闊、震撼人心。8月25日,求是網發文介紹說,塞罕壩位於(yu) 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北部。早年,這裏曾是清王朝木蘭(lan) 圍場的一部分,同治年間開圍放墾,致使千裏鬆林被砍伐殆盡。到新中國成立之初,過去的原始森林已變成高原荒丘。1961年,林業(ye) 部決(jue) 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機械林場,並選址塞罕壩。1962年,塞罕壩機械林場正式組建,來自全國18個(ge) 省市的127名大中專(zhuan) 畢業(ye) 生,與(yu) 當地幹部職工一起組成了一支369人的創業(ye) 隊伍,拉開了塞罕壩造林綠化的曆史帷幕。一代代塞罕壩人薪火相傳(chuan) ,用半個(ge) 多世紀的接力傳(chuan) 承,以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軀,築起為(wei) 京津阻沙涵水的“綠色長城”。
在“人民日報”客戶端,網友們(men) 寫(xie) 下這樣的留言:“過去的塞罕壩,飛沙走石;如今的塞罕壩,生態典範”,“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浪微博上,網友這樣評論:“塞罕壩人真的很偉(wei) 大,聽從(cong) 黨(dang) 的召喚,前赴後繼,接續奮鬥”,“他們(men) 種下的是樹,更是希望,是未來”。
如今,“塞罕壩”這三個(ge) 字,已經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地名,更是一個(ge) 綠色發展的美麗(li) 符號。2017年12月,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得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2021年2月,塞罕壩機械林場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稱號。
可歌可泣的艱苦奮鬥史
半個(ge) 多世紀,一代代塞罕壩人書(shu) 寫(xie) 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艱苦奮鬥史,他們(men) 的奮鬥故事感人至深。
尚海紀念林位於(yu) 塞罕壩機械林場原馬蹄坑造林會(hui) 戰區,是百萬(wan) 畝(mu) 林海起源地。8月2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這裏,沿木棧道步行察看林木長勢,了解動植物保護等情況。
尚海紀念林背後有一段感人的故事。8月24日,新華網發布的一篇文章記述了那段往事。“尚海”二字指的是林場第一任黨(dang) 委書(shu) 記王尚海。他本來是承德地區農(nong) 業(ye) 局局長,1961年,國家決(jue) 定在河北北部建設一座大型機械林場,他受命來到塞罕壩,從(cong) 此把畢生心血奉獻在這裏。
前兩(liang) 年造林成活率隻有8%。一次次失敗,一度冷了林場年輕人的熱情。1964年,王尚海發現了馬蹄坑。這裏地勢平緩,適宜機械作業(ye) 。他精心挑選了100多人,挺進馬蹄坑,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會(hui) 戰。會(hui) 戰期間,大家吃住在山上。
就這樣,馬蹄坑坡上全部栽上了落葉鬆,開創了國內(nei) 機械種植針葉林的先河。數不盡的日夜期盼和辛苦付出,終於(yu) 收獲了這一片稚嫩的綠色,王尚海等人號啕大哭,淚如雨下。
“一棵樹,一片林,一群人。”8月24日,“經濟日報”微信公眾(zhong) 號發文這樣概括塞罕壩的故事。文章寫(xie) 道,在塞罕壩,挺立著一株樹齡近200年的落葉鬆,這是塞罕壩林場的第一棵樹。59年前,它給了第一代林場建設者“這裏可以栽樹”的啟迪。今天的塞罕壩,森林麵積115萬(wan) 畝(mu) ,森林覆蓋率超過80%。林場工人這樣形容,如果把人工林按一米的株距排開,可繞地球赤道12圈。如今,塞罕壩許多林場員工的名字都帶有“林”“樹”“鬆”“山”等字,他們(men) 是林場建設者的第二代、第三代,正所謂“造林築夢不停頓,獻了青春獻子孫”。
塞罕壩機械林場月亮山上建有集防火瞭望和資源管護為(wei) 一體(ti) 的望海樓。8月2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切看望駐守望海樓13年的護林員劉軍(jun) 、王娟夫婦。8月24日,新華社報道了夫婦二人的故事:在防火緊要期,他們(men) 每天對望海樓周圍近20公裏範圍內(nei) 的森林進行定時瞭望,白天每15分鍾向林場防火指揮部通報林區火情,在重點時期夜間還要每1小時通報一次。年複一年、日複一日,他們(men) 戰勝孤寂艱難的生活環境,時刻守衛著塞罕壩的安全。
塞罕壩的故事感動了無數網友。網友“秋雲(yun) ”說:“望海樓上夫妻瞭望員,常年忍受著單調與(yu) 寂寞,實在是不容易。”網友“喵喵同學”說:“他們(men) 用一生開墾一片荒地,用信念種出一片森林。”網友“曾經的記憶”說:“這是最美的青春。”網友“事兒(er) ”說:“向平凡而偉(wei) 大的工作者致敬!”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範例
塞罕壩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範例,有很強的示範效應。8月25日,求是網撰文指出,塞罕壩機械林場的成功實踐雄辯地證明,對於(yu) 生態脆弱、生態退化地區,隻要科學定位,久久為(wei) 功,自然生態係統完全可以得到修複重建,讓沙地荒山變成綠水青山;隻要堅持綠色發展,完全可以將生態優(you) 勢轉化為(wei) 經濟優(you) 勢,讓綠水青山成為(wei) 金山銀山。
綠色發展引發網友熱議。在“新華社”客戶端,網友們(men) 這樣寫(xie) 道:“建設美麗(li) 中國,呼喚更多的‘塞罕壩’”,“綠色發展才是長久之計”。在“央視新聞”微信公眾(zhong) 號留言區,網友們(men) 說:“生態之道,富民之道,強國之道”,“大好河山,越來越美”。
如今,綠色成為(wei) 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8月24日,“新華視點”微信公眾(zhong) 號發布文章指出,綠色,浸染了塞罕壩,也在中華大地上、在每個(ge) 人心裏生長。近年來,中國深入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每年造林麵積都在1億(yi) 畝(mu) 以上。森林麵積和森林蓄積量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日前印發的《“十四五”林業(ye) 草原保護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將堅持存量增量並重、數量質量統一,科學精準精細管理,全麵提升科學綠化水平,到2025年,完成國土綠化5億(yi) 畝(mu) 。
“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是更好地建設美麗(li) 中國的需要。在山西右玉、在陝西榆林、在甘肅民勤……一代又一代人與(yu) 沙害抗爭(zheng) ,‘綠色長城’不斷在神州大地延展。”8月24日,“人民日報”客戶端發文如是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65載堅守,“電”亮雪域高原
新中國成立伊始,西藏河流由於地形險阻、人跡罕至,屬於無資料的“空白區”。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建院後對西南河流開展水力資源普查。[詳細] -
助力“雙碳”目標 中國海洋藍色碳匯前景可期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躍碳庫。中國擁有較大的海洋碳匯發展潛力,發展海洋碳匯、提升海洋碳匯能力成為助力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路徑。 [詳細] -
中國“聚寶盆”柴達木盆地最大水利樞紐工程副壩工程封頂
記者26日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官方獲悉,柴達木盆地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格爾木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副壩工程壩體混凝土正式封頂。[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