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現代牧歌生活——青海長江源村見聞
“到格爾木那天是2004年11月25日,看到政府為(wei) 我們(men) 每家每戶統一建好的新房子,大家都特別高興(xing) 。”時隔多年,老支書(shu) 更尕南傑仍然清晰地記得初到新村時的情形。
看著搬遷前的老照片,更尕南傑陷入回憶:“搬下來之前大家都在猶豫,畢竟要離開世代生活的草場,尤其是上了年紀的村民,心裏更是沒底。”為(wei) 了解除村民思想包袱,這位有20多年黨(dang) 齡的老支書(shu) 和村幹部一起挨家挨戶給村民解釋搬遷政策,讓大家放心。
2004年11月,包括更尕南傑在內(nei) 的128戶407名牧民,離開了世代居住的草原——位於(yu) 青海省西南部的長江源頭沱沱河流域,搬到了400多公裏外的格爾木市南郊。2006年,長江源村正式建製。
搬到新家,就要開始新的生活。“那時候大家啥都不會(hui) 呀,別說炒菜了,不少人連米飯都不會(hui) 做。”更尕南傑笑著說,為(wei) 了讓大家更好地適應新生活,村黨(dang) 支部協調格爾木市相關(guan) 部門,在村裏開設了生活小課堂,教大家使用煤氣灶,還舉(ju) 辦起廚藝培訓班,“從(cong) 教廚藝開始,到各種生活技能。從(cong) 支部組織的生活小課堂開始,大家慢慢習(xi) 慣了新的生活方式。”
如今,牧民的生活方式已與(yu) 市民無異。冰箱裏多了蔬菜與(yu) 水果,餐桌上添了米飯、麵條和炒菜,以前頓頓離不開的糌粑、風幹肉成了招待客人的稀罕玩意兒(er) 。在村黨(dang) 支部的幫助下,有的牧民在村裏開起了餐館,有炒菜、小吃,還有糕點和甜品。“以前吃不到的現在都吃到了,以前沒用過的現在也用到了,日子過得越來越好!”更尕南傑說。
放下牧鞭來到城市,收入來源是移民關(guan) 心的大問題。“雖說我們(men) 搬下來了,但我們(men) 卻沒離開草場。”50歲的黨(dang) 員藏保是一名草原管護員,基本上每半個(ge) 月就要召集其他管護隊員們(men) 一起上山巡護一次,每次三四天,有時需要一個(ge) 多星期。
“搬下來之後,我們(men) ‘拿牧鞭’的牧民變成了‘領工資’的管護員。”藏保說,“國家每月給每個(ge) 管護員1800元的工資,還有草原獎補,吃穿住行都不愁!”
“設立草原管護員,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解決(jue) 了移民的收入問題。看到草原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管護員們(men) 的工作熱情也越來越高。”長江源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紮西達娃說,現在,全村194名草原生態管護員、33名濕地生態管護員在不斷加強禁牧草原和野生動物的巡護和保護力度,範圍覆蓋501.1萬(wan) 畝(mu) 禁牧區域。
紮西達娃說:“我們(men) 是草原的兒(er) 女,有義(yi) 務守護好我們(men) 共同的家園。我們(men) 黨(dang) 員更要起到先鋒模範作用,現在村裏的幾支管護隊裏基本上都有黨(dang) 員,他們(men) 就是管護隊的‘領頭羊’,帶領隊員把草原保護得越來越好。”
“原來山上的草場總是不夠牛羊吃,草長得又小又稀疏,現在再上山看看,草長得又高又密,每次巡護還能看見不少野生動物。看著草場越來越好,我們(men) 打心眼裏高興(xing) 。”藏保笑著說,等明年天氣好的時候,他想帶著孩子去巡護一趟,給他看看過去的照片,也看看現在的草場。
在村裏新建的村史館裏,更尕南傑在給村裏的黨(dang) 員講黨(dang) 課:“黨(dang) 和國家的政策好,我們(men) 的日子以後肯定會(hui) 越過越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高法出台《意見》 “兩個最”保護地球第三極生態
記者3日從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獲悉,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了《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青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詳細] -
青海出台意見加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
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青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全省法院強化生態環境司法保護作了進一步規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