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塞上江南變得更美:寧夏持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科技創新
寧夏銀川閱海濕地公園。 李澤陽 攝
千頃蒲葦吐翠,萬(wan) 隻水鳥飛鳴。初秋的銀川閱海濕地公園,綠蔭遍布、水盛魚肥,錯落有致的樓宇倒映在湖水中,與(yu) 藍天交相輝映,美若畫卷。9月2日,中新網記者來到銀川閱海濕地公園,和寧夏大學生態環境學院教授璩向寧一起,探尋銀川“綠肺”。
2018年,寧夏大學聯合中國科學院東(dong) 北地理與(yu) 農(nong) 業(ye) 生態研究所,共同承擔了“寧夏閱海濕地典型退化區域水生態修複技術與(yu) 示範項目”。項目經寧夏科技廳批準立項,集成蘆葦莖稈無性繁殖的退化濕地植被恢複、蘆葦濕地微地貌構建等技術,在人工輔助條件下的濕地植被恢複比自然狀態縮短了5—8年,資金投入較常規修複技術降低80%,同時提升了普通燕鷗的繁殖水平。
璩向寧介紹,曾經寧夏沿黃區域水鳥繁殖生境功能普遍退化,出現了水鳥棄島、棄巢的現象,閱海濕地公園也不例外。但工作人員2020年發現這裏分布著數十處巢穴。“這一變化充分證明了‘寧夏閱海濕地典型退化區域水生態修複技術與(yu) 示範項目’的成效。”璩向寧說,每年春夏時節,閱海濕地公園都會(hui) 迎來上百種、數十萬(wan) 隻候鳥在此棲息繁衍。
這隻是寧夏持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一個(ge) 縮影。近年來,寧夏加強東(dong) 西部科技合作,在典型區域生態修複、水環境改善、重點行業(ye) 節能減排、農(nong) 村麵源汙染防治等領域,加強與(yu) 中國科學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等國內(nei) 科研院所和重點院校的科技合作與(yu) 交流,促進了寧夏生態環境領域科技人才培養(yang) 、科研能力提升。
這幾年來,寧夏通過東(dong) 西部科技合作,所組織實施的科技項目也取得了較好成效。賀蘭(lan) 山礦山生態修複治理技術示範推廣7萬(wan) 平方米,植物種植成活率達到30%至60%;研發全自動汙水處理及中水回用一體(ti) 化設備用於(yu) 處理葡萄酒生產(chan) 廢水,在賀蘭(lan) 山東(dong) 麓葡萄酒產(chan) 區大範圍推廣應用;構建“秸稈碳還田技術模式”和“旱區豆禾輪作技術模式”,水肥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提高6%,水分利用率提高10%以上,綜合生產(chan) 成本降低10%以上。
剛剛閉幕的第五屆中阿博覽會(hui) 上,甘肅、青海、寧夏三省區也表示將在2022年至2025年間,聯合開展地質工作,助推黃河流域上遊生態保護與(yu) 高質量發展。
據悉,寧夏科技廳目前已圍繞黃河流域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重大科技需求,以“一河三山”保護、治理為(wei) 重點,立足“一帶三區”生態特點和發展實際,聚焦黃河安瀾保障、生態保護修複、環境汙染治理、資源綜合高效利用等重點領域,提出推進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培育壯大綠色產(chan) 業(ye) 、培養(yang) 引進高端科技人才、建設創新平台和科普基地的具體(ti) 措施,確定生態環境保護、汙染防治科技創新工作努力方向,形成具有寧夏特色的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ti) 係。
巍峨賀蘭(lan) 山下,黃河滔滔,碧空萬(wan) 裏、鶯飛草長。寧夏因黃河而興(xing) 、因黃河而美,因此也倍加珍惜。寧夏將繼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科技創新,科技創新也將令寧夏“萬(wan) 象更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中國夢 黃河情】寧夏白芨灘:在這裏,三代人的努力擋住了沙漠
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芨灘防沙林場)位於寧夏靈武、銀川市黃河以東毛烏素沙地邊緣,離黃河最近距離隻有5公裏。[詳細] -
治沙無問西東 寧夏成全國首個實現沙漠化逆轉的省區
毛烏素沙地和騰格裏沙漠一東一西,將寧夏北部平原夾裹在中間。黃河流經的這塊平原,自古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譽。治理沙害,對寧夏人而言意味著生存。[詳細] -
走進寧夏沙湖:保護濕地生態 打造塞上江南新名片
寧夏沙湖景區旅遊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多元,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美麗富饒的寧夏平原上。開發建設29年來,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漁湖發展成為國家首批5A級景區,全國35個王牌旅遊景點、中國十大魅力濕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