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灘上的守護
馬鬃山鎮,隸屬於(yu) 甘肅省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與(yu) 內(nei) 蒙古、新疆接壤,北接蒙古國。
自建立派出所以來,一茬茬平均年齡30歲左右的年輕人,堅守在這片1.5萬(wan) 多平方公裏的戈壁灘上,用奮鬥與(yu) 擔當巡邊守邊、服務群眾(zhong) ,以青春和熱血書(shu) 寫(xie) 著愛國情。
駕車從(cong) 甘肅省酒泉市區一路向北,顛簸近5個(ge) 小時,晚上快10點,記者終於(yu) 抵達馬鬃山邊境派出所。
第一感覺,風大。當地群眾(zhong) 常說“一年一場風,從(cong) 春刮到冬”,馬鬃山鎮全年5級以上大風達200多天。第二感覺,空氣極幹,沒說幾句話喉嚨就發癢。馬鬃山鎮年降水量80毫米,但蒸發量高達3000毫米;溫差極大,氣溫夏季40多攝氏度,冬季零下40多攝氏度。
在這裏,5月份樹木才發芽,而10月份鎮上就開始供暖了。馬鬃山邊境派出所民警平均年齡29.6歲,轄區麵積1.5萬(wan) 多平方公裏,常住人口有190戶、278人。
“警民團結親(qin) 如一家,才能守好祖國邊境的安全”
盛夏時節,戈壁灘中炙熱難耐,民警李超駕車疾馳。後備箱裏,是派出所大棚裏種的黃瓜、茄子、西紅柿等蔬菜,以及給群眾(zhong) 帶去的牛奶、水果;便道兩(liang) 邊,駱駝刺、芨芨草、白刺等植被旱得耷拉下葉子。
60多公裏“搓板路”上,彎彎繞繞近2個(ge) 小時,我們(men) 才到達烏(wu) 澤爾呼魯斯台。今年72歲的老人根登,獨自一人在此居住。“方圓百裏之內(nei) ,隻有根登和另外一家老兩(liang) 口生活。”教導員楊敏告訴記者,老人平時與(yu) 外界的聯係,主要依靠一部衛星電話。
“我的草場養(yang) 了100多峰駱駝。”根登見到我們(men) ,一下子就打開了話匣子,“子女不在身邊,派出所的民警就跟我的孩子一樣。他們(men) 十天半個(ge) 月就來看我一次,每次都帶著蔬菜、米麵油等生活物資。”
從(cong) 1994年搬遷至此生活,根登就與(yu) 派出所民警結下了深厚情誼。以至於(yu) 派出所來新民警時,怎麽(me) 進一步幫助根登已成為(wei) 交接工作的一項重要內(nei) 容。去年冬天,民警陳繼龍到已廢棄的大口子金礦巡查,看有沒有偷挖盜采行為(wei) ,沿途經過根登家時打了招呼。
“從(cong) 礦上返回時已經是深夜,老人擔心我們(men) 迷路,特意留了一盞燈,隔著很遠都能看到。他一直等到淩晨2點,看到我們(men) 回來了才睡覺,這讓我們(men) 心裏很溫暖!”陳繼龍說。楊敏常常跟民警們(men) 說:“唯有發動群眾(zhong) ,警民團結親(qin) 如一家,才能守好祖國邊境的安全。”派出所充分發揮牧民地熟人熟優(you) 勢,吸納招募了9名護邊員,幫助民警巡邊護邊。
“飛沙走石、滿眼戈壁灘,時間一長也習(xi) 慣了”
放牧就是巡邏,每當發現陌生麵孔或者車輛,根登都會(hui) 及時向派出所報告。一天清晨,根登外出查看駱駝時,發現一名有些神誌不清的男子。“問他是幹啥的,也不回話;讓他上摩托車,也沒反應。”
根登隻好陪他慢慢走,兩(liang) 人一前一後回到家。根登先給他吃喝,然後給派出所打電話。原來,這名男子前一晚因工錢與(yu) 附近的礦業(ye) 公司同事發生爭(zheng) 吵,賭氣出走,在戈壁灘上迷失方向。要不是根登及時發現,男子可能會(hui) 遇到危險。
馬鬃山鎮人口少、轄區麵積大,服務好群眾(zhong) 離不開耐心和細致。“這裏的群眾(zhong) 多以放牧為(wei) 生,居住非常分散,很少到鎮上。”楊敏說,“取發快遞、捎菜買(mai) 藥、代買(mai) 汽油等大事小情,常常由民警代勞。”派出所逐戶發放警民聯係卡,群眾(zhong) 有事可以直接撥打民警個(ge) 人電話。
人口少、居住分散,馬鬃山鎮沒有單獨設立消防隊,派出所還承擔著一些滅火救援任務。去年夏天,鎮上一戶居民家中燒飯時不慎著火,火苗借著風勢迅速蔓延。接警後,帶好滅火器等消防器材,副所長金永強與(yu) 民警們(men) 不到5分鍾就趕到現場,消滅明火、清理廢墟、查找隱患,前後忙活了小半天。
除了嚴(yan) 寒、酷暑、大風、幹旱外,馬鬃山鎮還有著較為(wei) 豐(feng) 富的煤礦、鐵礦資源。礦產(chan) 開采時需要大量爆炸物,從(cong) 炸藥庫的建設、驗收,再到日常取用、填藥、爆破,民警都要到場監管、確保安全。近年來,隨著京新高速開通,途經馬鬃山的自駕遊客也日漸增多。“公路建在戈壁灘中,許多人不知道加油站在哪裏。車沒油了,就報警求助我們(men) 。”楊敏說,“還有一些徒步的遊客常因天氣突變迷失方向,我們(men) 也要前去救援。”截至目前,派出所已成功搜救各類人員46人、車輛20餘(yu) 台。
“飛沙走石、滿眼戈壁灘,時間一長也習(xi) 慣了。”金永強笑著說,“每當工作幹完,看到老百姓的笑臉,就感覺心裏踏實,再苦再累也無所畏懼。”
“做好服務群眾(zhong) 的點滴小事,就是我們(men) 的工作價(jia) 值、人生價(jia) 值”
2008年7月,從(cong) 西北師範大學畢業(ye) 後,楊敏應征入伍;2009年3月到馬鬃山鎮工作。其間,他也曾因工作借調蘭(lan) 州、北京等地。但2019年7月,他又一頭紮回馬鬃山。
10多年前,馬鬃山的工作、生活條件比現在惡劣得多。“那時候連電都沒有,更別提網。”楊敏笑著說,就連打電話,也要爬到單位附近的小山上,“雖然手裏拿的是移動電話,但是因為(wei) 信號不穩定,打電話時根本不敢移動,動一動信號可能就找不到了。”
如今,派出所軟硬件條件不斷優(you) 化升級,民警們(men) 的工作條件有了較大改善。“平時,平均10天左右,我們(men) 就要把整個(ge) 轄區跑一遍;重大節假日期間,我們(men) 白天巡護重要點位,晚上開警車在鎮區巡邏,幾乎一刻不停。”楊敏說。
茫茫戈壁灘上,牧民居住間隔遙遠。最遠的一戶牧民,從(cong) 派出所出發,開車要走近4個(ge) 小時。“戈壁灘上沒有路,有的隻是牧民長年累月走出來的便道。要想順利抵達,靠記憶也靠經驗。”楊敏說,“當然,跑多了,就熟悉了。”
去年10月,民警張旭鵬從(cong) 西藏日喀則邊境管理支隊調任馬鬃山邊境派出所。原來,張旭鵬執勤多、執法少;現在,他要接處警、做筆錄、幹內(nei) 勤。“從(cong) 雪域高原到大漠戈壁,海拔降低了,但好好工作的勁頭不能降低。”盡管工作辛苦,但派出所的年輕人們(men) 常常苦中作樂(le) 。“沒有‘荒涼’的崗位,隻有‘荒涼’的人生。”楊敏說,“認真對待每一次接處警,做好服務群眾(zhong) 的點滴小事,就是我們(men) 的工作價(jia) 值、人生價(jia) 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續寫柴達木 雋永的 “綠色奇跡”
過去,老一輩柴達木開發建設者在極端惡劣的氣候環境中,用著簡易的工具,手拉肩扛,用勤勞的雙手耕植出廣袤的良田和戈壁荒漠裏的成林綠野,屋舍樓宇平地而起。[詳細] -
戈壁灘上的護林員:以前風吹睜不開眼,現在滿眼皆綠色
曾常年飽受風沙侵害甘肅金昌周邊的荒蕪已被鬱鬱蔥蔥的綠木覆蓋,與遠處的祁連山脈交錯成景。這裏有一群護林員,數年如一日用腳步丈量樹木,用責任守護生態。 [詳細] -
西藏阿裏地區推進國土綠化行動走筆:戈壁“沙城”築綠記
1989年,阿裏地委、行署將治理獅泉河鎮風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1994年,阿裏地區正式啟動獅泉河盆地生物防沙治沙工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