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重大科技專項探討“聚寶盆”水循環高效利用與生態保護
圖為(wei) 項目現場驗收。 青海省水利廳 供圖
青海省水利廳26日發布消息,青海省重大科技專(zhuan) 項“柴達木盆地水循環過程高效利用與(yu) 生態保護技術研究與(yu) 示範”項目已通過現場驗收。科研人員希望通過此間水循環過程高效利用與(yu) 生態保護技術研究與(yu) 示範,實現明顯的生態社會(hui) 效益。
青海省海西州州域主體(ti) 為(wei) 中國四大盆地之一、有著中國“聚寶盆”之稱的柴達木盆地,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和礦產(chan) 資源富集區之一,但幹旱少雨的嚴(yan) 酷人居環境,與(yu) “聚寶盆”的稱號相去甚遠。
青海省水科院副總經理劉得俊介紹,上述項目建立了柴達木盆地察汗烏(wu) 蘇、大格勒綠洲農(nong) 林牧精量灌溉技術示範區5000畝(mu) ,配備了恒壓智能供水控製係統、灌溉首部過濾施肥係統、自動上位綜合控製係統、管路電動閥門及控製係統、田間管網及土壤墒情監測係統。
據悉,通過對作物田間土壤水分監測,係統綜合判斷作物生長狀況及需水程度,自動控製灌溉用水,實現了“適時”和“適量”指導灌溉,達到了精量灌溉的目的,示範區建成後,控製用水精度達到了90%以上,水綜合效率提升了10%以上。
此外,上述項目還建立了柴達木盆地西台鹽湖雨洪資源增補成套技術示範區120平方千米,建設了鹵水動態監測孔57個(ge) 、加高加固防洪堤壩20千米、新建防洪堤壩17.5千米、泄洪渠2千米,示範區建成後鹵水礦可采儲(chu) 量增加了10%以上。
劉得俊表示,上述示範區建設對節水農(nong) 業(ye) 發展和鹽湖雨洪資源利用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帶頭作用,生態社會(hui) 效益明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祁連山國家公園內發現6000年前細石器遺存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組織調查隊在祁連山國家公園內進行人文資源本底調查,調查隊在海拔約2600米的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黃藏寺一帶發現了地層剖麵中含有細石器製品。[詳細] -
青海西寧林草專家33年築夢高原:滿城丁香滿城香
此時,張錦梅帶領工人,夜晚提燈翻開土層,將小拇指粗的活蟲一隻一隻從土裏揀出來,那一年,她們在480畝的苗圃地中徒手抓出了13萬隻活蟲。 [詳細] -
青海化隆發現10處國家級地質遺跡 20餘處省級遺跡
青海省海東市化隆縣24日召開化隆縣地學旅遊開發成果新聞發布會,據悉,地質專家在化隆縣發現國家級地質遺跡10處,省級地質遺跡20餘處,並規劃設計了4條地學旅遊路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