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河畔的中國】生態修複見實效 花湖成“最美黃河蓄水池”
10月20日,“母親(qin) 河畔的中國”采訪團來到位於(yu) 四川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花湖濕地。十月末的若爾蓋縣氣溫已接近零度,遠處山峰銀裝素裹,陽光從(cong) 低沉的雲(yun) 朵中一瀉千裏,照亮了靜謐的花湖濕地。
然而在十多年前,這裏曾飽受沼澤疏幹、河溝斷流、草原沙化等嚴(yan) 峻生態問題困擾,為(wei) 有效防止花湖濕地生態係統進一步萎縮退化,2010年花湖濕地生態修複工程正式啟動。修建生態堤壩1740米,提高花湖湖泊水位52厘米,湖泊麵積由215公頃擴大到650公頃,恢複花湖濕地及周邊半濕沼澤幹沼澤892公頃。
作為(wei) 黃河上遊重要的水源涵養(yang) 地,花湖每年為(wei) 黃河補水量達44億(yi) 立方米左右,占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7.58%,是名副其實的黃河天然蓄水池。
雪後的花湖濕地景色
悠然戲水的國家保護動物白骨頂
景區內(nei) 隨處可見的攝像頭和求助終端
牧民放牧的犛牛
景區內(nei) 指示牌方便遊客導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中東歐多國使節訪青海:盼加強生態保護、清潔能源等多領域合作
“我們國家和青海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有這樣的高山和湖泊,但也有不同之處。希望北馬其頓和青海將來在發展友好關係、建立姊妹城市關係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和國家公園建設方麵有合作關係。”[詳細] -
班禪:宗教界在建設生態文明的事業中負有特殊使命
亞洲宗教和平會議(簡稱“亞宗和”)第九屆大會的環境與發展分論壇暨“宗教文化與生態文明”國際研討會當天舉辦,班禪在日喀則通過視頻連線方式參會並代表中國宗教界做專題發言。 [詳細] -
從青藏高原流向東盟:瀾湄流域成世界生態文化重要展示區
“老撾周邊沒有海,對於每一個老撾人來說,湄公河就是‘母親河’。”老撾青年裴麗娜本月在2021瀾湄萬裏行中外媒體大型采訪活動中通過視頻表示,瀾湄流域的公民都應全力保護好這條母親河。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