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追豹”女孩:為監測雪豹 一天翻越3座山
雪山“追豹”女孩薑楠。
紅外相機拍攝到的雪豹。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供圖
薑楠行走在山脊線上。華西都市報-封麵新聞三江源特別報道組
10月27日,在野外持續工作5天後,27歲的薑楠回到了青海省玉樹市區。
薑楠是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注:於(yu) 2007年在北京成立的中國本土的民間自然保護機構,以下簡稱山水)雪豹監測項目的協調員。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翻山越嶺,行走在雪豹常出沒的山脊線、崖壁處,密切留意是否有雪豹的標記或糞便出現,是她的日常工作之一。
玉樹市哈秀鄉(xiang) 雲(yun) 塔村地處青海省南部,是三江源最容易偶遇“雪山之王”雪豹的地方之一,2019年,這裏識別出至少23隻雪豹。
10月21日,薑楠抵達雲(yun) 塔村,和同事們(men) 一起,在一周內(nei) 檢查雲(yun) 塔村20個(ge) 相機位點,更換電池、存儲(chu) 卡,回收紅外相機素材,並新增25個(ge) 相機位點。
一天要爬3座山
從(cong) 未因恐高而沒完成任務
薑楠是雲(yun) 南人,2020年10月來到三江源,在山水從(cong) 事雪豹的社區監測工作。成為(wei) “追雪豹的女孩”一年多,她已能熟練區分雪豹與(yu) 其他動物的糞便,並在雪豹糞便頻繁出現的地帶放置紅外相機,觀測這一神秘的野生動物。“如果一個(ge) 地方有很多雪豹糞便,說明雪豹會(hui) 經常來這裏。”她說,為(wei) 了更好地保護雪豹,所以選擇來這裏“追豹”。
10月23日早晨,薑楠備好望遠鏡、相機、水,準備上山,同行的還有藏族同事紮拉和一位藏族牧民,任務是為(wei) 雲(yun) 塔村3座小山上的紅外相機更換電池。這裏的山並不高,但因高原氧氣稀薄,增添攀登難度。山間未完全融化的雪跡,也讓山路濕滑難走。
這些障礙沒攔住薑楠一行,約3個(ge) 小時後,他們(men) 抵達了第一個(ge) 雪豹觀測點。薑楠蹲下,檢查紅外相機拍攝到的畫麵,確認是否有野生動物出現。相機完好無損並拍到雪豹,是最為(wei) 理想的狀態,但相機被毀壞也是常有的事。當天,她的同事負責另一處觀測點,上山後發現相機壞了,隻能原路返回,再跑一趟。
一天下來,薑楠順利爬上3座山,完成了任務。
因雪豹常在山脊線、崖壁出沒,紅外相機也大多被安置在這些地方。對於(yu) 薑楠來說,恐高也許是她少數難以完全克服的困難之一:下山時,她偶爾會(hui) 麵露難色,似乎不知該往何處落腳,但卻從(cong) 未因恐高而沒有完成任務。“沒辦法,雪豹喜歡這種地方,你要調查它,也隻有去這種地方。”她說。
對薑楠來說,在玉樹“出野外”還算不上艱苦。來三江源之前,她在阿壩州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研究大熊貓。“那時可能需要翻過幾座山,才能走到目的地。”她笑著說。
提供技術支持
讓當地人自主科學保護雪豹
10月23日,一台紅外相機怎麽(me) 也打不開,這讓薑楠有些焦急。她蹲在地上搗鼓了一陣,最終發現是牧民之前把電池裝反了。一旁的牧民露出了尷尬的笑容,但她並沒有責怪這位夥(huo) 伴。
除了安裝紅外相機,薑楠還有另外一項同樣重要的工作——給當地牧民監測員“上課”。在雲(yun) 塔村,一批牧民自願報名加入了社區監測工作,山水為(wei) 他們(men) 提供紅外相機、望遠鏡等設備。每3個(ge) 月一次的“數據回收周”,薑楠和同事會(hui) 帶著牧民一起上山,教他們(men) 如何安裝相機、更換電池等。
薑楠說,其實當地人原本就有尊重萬(wan) 物生命的傳(chuan) 統,希望山水能幫助他們(men) 自主、科學地保護動物。當地牧民熟悉地形,在他們(men) 的幫助下,也能更快找到可以觀測到雪豹的點位。
紮拉認為(wei) ,山水的建立提高了當地人對雪豹等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也讓牧民們(men) 更喜愛雪豹了。
在和當地牧民相處時,因語言障礙而鬧的“笑話”,讓薑楠至今忍俊不禁。雲(yun) 塔村的牧民大部分都說藏語,一次,薑楠問一位牧民最近有沒有拍到野生動物,牧民連忙回應“嗯嗯”。
“我以為(wei) 他聽懂了,結果他跑去問別人我在說什麽(me) 。”薑楠回憶說。
想要“有效傳(chuan) 遞信息”,很多時候需要反複講解。“因為(wei) 一直在交流,我變得比過去更加開朗了,這也是我的收獲吧!”薑楠說。
未來想讀博
用專(zhuan) 業(ye) 知識保護動物
對於(yu) 雲(yun) 塔村的牧民來說,薑楠不是第一個(ge) “老師”,也不會(hui) 是最後一個(ge) 。薑楠介紹,14年來,已有30多位年輕人來到三江源,在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參與(yu) 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在他們(men) 和當地人共同努力下,填補了中國雪豹調查的多項空白。
薑楠坦言,未來她會(hui) 離開這裏,回到校園讀博深造。在她看來,若想更長久地從(cong) 事動物保護事業(ye) ,需要更多的理論基礎。
但離開並不意味著結束。在三江源的這一年裏,薑楠見證過同事的離開。“其實很多人離開後,依然和山水保持著聯係,並遠程支持工作。”她說。
紮拉已在山水工作了12年,除了在雪豹團隊負責社區監測工作,平時還負責開車、與(yu) 當地人交流。薑楠說,紮拉既是她的朋友,也是一位大哥。她算過,這一年來,他們(men) 開車至少行駛了1萬(wan) 公裏。
紮拉說,如果有一天薑楠要離開三江源去攻讀博士,他會(hui) 對她說:“好好學習(xi) ,天天向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從雪豹到滇金絲猴:“瀾湄動物園”裏珍稀物種的“嘉年華”
從源頭幹流紮曲河畔的雪豹、到匯成地的馬鹿,再順流而下時邂逅滇金絲猴……國際河流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儼然是一座野生“動物園”。 [詳細] -
三江源通天河流域 首次記錄到雪豹和金錢豹同域分布現象
10月13日,記者從玉樹藏族自治州相關部門獲悉,在位於通天河的哈秀鄉雲塔村首次記錄到了雪豹和金錢豹同域分布現象,填補了通天河流域雪豹和金錢豹同域分布的空白。 [詳細] -
祁連山國家公園裏的新生代管護員
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有這樣一群新生代管護員,他們放棄都市繁華的生活,駐守在祁連山深處,和老一輩生態管護員一起櫛風沐雨、爬冰臥雪,默默與大山相伴,守護著大山的寧靜和美麗。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