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走進三江源|定格三江美景

發布時間:2021-11-01 09:03:00來源: 青海日報


持續向好的生態環境為(wei) 越來越多的牧民攝影師拍出優(you) 秀作品奠定了基礎。


加入協會(hui) 之後,一有空閑,成員們(men) 就會(hui) 結伴采風。張鵬 攝

  又是一個(ge) 明媚的秋日。藍天高遠澄澈,空氣清新冷冽。深深淺淺的綠鋪展在大地上,像波濤般起伏。

  收拾妥當後,巴東(dong) 出門了。腳下的這片土地,他再熟悉不過了。在過去的50多年裏,巴東(dong) 一直生活在這兒(er) 。不僅(jin) 僅(jin) 是他,他的父親(qin) 、祖父,甚至往上算好幾輩兒(er) ,都是曲麻萊地地道道的牧民。隻是此時,巴東(dong) 的身後沒有牛群,往常握著牧鞭的手裏,拿著他的寶貝——照相機。

  今年52歲的巴東(dong) 家住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秋智鄉(xiang) 加巧村。五年前,去村上開會(hui) 時聽說縣上要成立一支大自然攝影隊。平日裏喜歡用手機拍些山山水水的巴東(dong) 來了興(xing) 趣,趕忙報了名。等到攝影隊成立,巴東(dong) 一看,好家夥(huo) ,60多個(ge) 人幾乎都是周邊鄉(xiang) 鎮的老鄉(xiang) 。

  買(mai) 到相機不久,攝影隊便組織大家一起去西寧參加培訓。雖然文化水平不高,可連巴東(dong) 自己都沒想到,老師講的那些內(nei) 容,每一句他都記在了心裏。都說興(xing) 趣是最好的老師,回家後一有空,巴東(dong) 就背著相機四處跑。那些原本隻能看在眼裏的美景,都被他一一記錄下來。時間久了,不僅(jin) 拍的照片越來越好,自己都像變了個(ge) 人似的。隻要聊起攝影,性格靦腆的他準能說得眉飛色舞。

  有一回,巴東(dong) 和六七個(ge) 成員一起去山上拍攝。走到半山腰時,體(ti) 力不支的他留在原地休息。一回頭,隻見二三十米外,一頭野犛牛正一動不動地看著他。氣氛霎時變得緊張起來,空氣仿佛都凝固了一般!巴東(dong) 屏氣凝神,既害怕又著急。幾分鍾之後,巴東(dong) 三步並作兩(liang) 步躲到不遠處一塊巨石背後。

  等他再抬頭時,野犛牛已經離他隻有十步之遙了。就在這一危機時刻,巴東(dong) 第一時間想到的,居然是給野犛牛來張特寫(xie) 。就在按下快門的一瞬間,察覺到動靜的野犛牛突然跑開了。一身冷汗的巴東(dong) 這才趕上前去與(yu) 同伴匯合。

  其實,說到同伴,大自然攝影隊裏除了像巴東(dong) 一樣的牧民之外,也有為(wei) 數不多的幾個(ge) 上班族。

  在曲麻河鄉(xiang) 政府工作的江文才仁是攝影隊的負責人之一。攝影這件事情對於(yu) 50多歲的他來說,是個(ge) 堅持了十多年的愛好。40歲出頭那會(hui) 兒(er) ,江文才仁用的還是傻瓜相機。拍照方法全靠自己琢磨。大概十年前,江文才仁發現周圍愛好攝影的人漸漸多了起來,就花了幾千元錢買(mai) 了一台相機。由於(yu) 沒有人指點,拍起照來常常不得要領。每次外出拍攝時碰到同行,江文才仁就興(xing) 致勃勃地上前請教。但因為(wei) 時間有限,雙方溝通也有些障礙,“半路取經”的效果並不明顯。

  就在江文才仁犯難的時候,為(wei) 了保護三江源頭的生態環境,三江源國家公園曲麻萊管理處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局長尕塔提出組建一支大自然攝影隊,組織全縣各村愛好攝影的牧民、生態管護員加入其中。

  江文才仁還記得2016年7月攝影隊成立時的情形。60多人的隊伍中,有20歲出頭的年輕人,也有60多歲的老人。由於(yu) 成員文化程度偏低,認識漢字的人不足三分之一。為(wei) 了提高大家的攝影水平,除了培訓,每年八九月攝影隊會(hui) 組織一次大型的拍攝活動。拍藏羚羊、拍格拉丹東(dong) 雪山……白天組織外出拍攝,晚上邀請專(zhuan) 業(ye) 的評委進行點評、頒獎,一來二去,大家拍攝的興(xing) 趣越來越濃。

  時間久了,攝影隊漸漸成為(wei) 曲麻萊對外宣傳(chuan) 的一扇窗口,作品也慢慢有了些名氣。這不,五年前加入攝影隊的麻多鄉(xiang) 牧民才幫拍攝的野犛牛,在縣文化節上成了香餑餑,一個(ge) 係列賣了5000多元。

  攝影隊成員的照片除得到當地牧民的認可之外,還吸引了不少同行慕名而來,一些作品甚至走出了國門。雖然語言不通,但正如江文才仁說的那樣,作品是最好的語言。

  卓瑪加是曲麻河鄉(xiang) 多秀村的牧民,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立後,他成為(wei) 了一名生態管護員,也是攝影隊的成員之一。幾年下來,既是攝影師也是監督員,拍風景也拍垃圾,在自發組建的生態保護群裏,時時刻刻關(guan) 心著家鄉(xiang) 的生態環境。

  攝影隊成員特殊身份的背後,是收入與(yu) 支出之間的矛盾。有些成員家裏的經濟條件並不富裕,購買(mai) 設備器材是筆大開支。曲麻萊條件有限,衝(chong) 印照片都得去其他地方。但加入協會(hui) 之後,這種愛好慢慢變成把家鄉(xiang) 宣傳(chuan) 出去的責任。一開始,江文才仁還擔心有人中途放棄,可幾年下來無一人退出不說,還有十幾名新成員加入。

  今年43歲的昂江喜歡攝影有些年頭了,加入攝影隊後,他去了更多的地方,看到了更多的野生動物、植物,看到家鄉(xiang) 不同季節的美景。在這個(ge) 淳樸的藏族漢子眼中,這種收獲是難以用金錢衡量的。

  目的地已經到達。站在山坡上,蜿蜒曲折的通天河在巴東(dong) 眼前鋪展開來。架好三腳架,選好角度,“哢嚓”,巴東(dong) 的新作誕生了。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