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生態環境向好 多種鳥類頻來

發布時間:2022-02-28 15:35:00來源: 青海日報

  每年9月中下旬到10月中下旬,是北半球候鳥南下越冬的時間,青海省海東(dong) 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南門峽國家濕地公園附近會(hui) 集結赤麻鴨、灰雁、綠頭鴨、大天鵝等一大批候鳥紛紛在濕地保護區亮相。

  2021年9月30日,一隻具有“青海戶籍”的黑鸛幼鳥,帶著背負式衛星定位追蹤器從(cong) 該公園出發,野外放歸曆時75天,遷徙3067公裏,成功回傳(chuan) 位點1816個(ge) ,平均每天遷徙40.9公裏。途經甘肅省、四川省、雲(yun) 南省……於(yu) 2021年11月2日12時許,從(cong) 雲(yun) 南省臨(lin) 滄市鎮康縣跨越國境線棲息於(yu) 緬甸實皆省因金賓附近。

  此次,通過對這一全國首隻佩戴定位器的高原繁殖黑鸛進行衛星定位追蹤,青海省成功監測到鳥類遷徙路線,掌握了候鳥的遷徙時間、規律和動態情況,獲得了鳥類遷徙路徑的精準信息,也為(wei) 野生動物保護提供了重要依據。

  “青海黑鸛”紀錄不凡

  近年來,隨著青海省生態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來越冬的候鳥種類越來越多。

  這之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鸛的故事還得從(cong) 2021年說起:一對黑鸛父母來到青海省繁育了後代,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會(hui) 工作人員連續監測,於(yu) 3月底全程記錄到兩(liang) 隻黑鸛開始產(chan) 卵、孵化,至5月初成功孵化4隻黑鸛幼鳥。“此時的幼鳥仍需要依靠親(qin) 鳥進行喂食,每次間隔3個(ge) 小時,親(qin) 鳥輪流前往巢址進行喂食。8月29日,黑鸛幼鳥分別離巢,隨親(qin) 鳥一同前往覓食地覓食。”會(hui) 長王艦艇說。

  去年9月18日,一隻黑鸛幼鳥在飛行中誤入村民院落,村民隨即將它保護起來並及時聯係當地林業(ye) 部門,由平安區林業(ye) 部門工作人員連夜派專(zhuan) 車將黑鸛安全送往救助中心進行飼養(yang) 和救助。“這隻黑鸛幼鳥恰恰是我們(men) 監測記錄到的那4隻之一。”王艦艇說。

  “黑鸛選擇在青藏高原繁殖,是青海省生態環境向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成效的直觀見證。”采訪中,親(qin) 曆救助黑鸛的青海省林業(ye) 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處長蔡平感慨萬(wan) 千。

  始於(yu) 上世紀80年代的衛星追蹤技術等已廣泛應用於(yu) 鳥類遷徙研究中,而有關(guan) 黑鸛衛星跟蹤的研究至今尚無。

  “為(wei) 整合鳥類衛星追蹤數據和種群基因組信息,建立遷徙係統,科研團隊決(jue) 定為(wei) 黑鸛佩戴衛星定位追蹤器。”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同作說。監測數據圖上,這隻黑鸛的遷徙路徑、停留地點、飛行海拔高度、飛翔時間均被精準監測記錄。這些對黑鸛的保護意義(yi) 重大,也對其它瀕危物種的保護具有重要借鑒意義(yi) 。

  稀有鳥類常來“做客”

  隨著青海省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來棲息的鳥類越來越多,一些鮮見的鳥不僅(jin) 出現在自然保護區,還來到了人們(men) 生活的地方,人與(yu) 動物和諧共處的生動畫麵屢見不鮮。

  2020年春天,觀鳥愛好者在海東(dong) 市化隆回族自治縣黃河濕地首次拍到一對大紅鸛。它們(men) 是生活在熱帶地區的一種珍稀鳥類,也稱火烈鳥,對棲息地要求極高,以前在化隆乃至海東(dong) 地區鮮有監測拍攝記錄。

  同年4月,觀鳥愛好者在南門峽國家濕地公園拍攝到有30多隻黑鸛的種群。這是青海省自開展鳥類監測以來,監測到的黑鸛最大種群。

  大麻鳽、雕鴞、白背磯鶇、角鸊鷉、黃鶺鴒、長耳鴞……近幾年也在青海省頻繁現身,從(cong) 側(ce) 麵反映出青海省生物多樣性日漸豐(feng) 富。

  隨著濕地、林地增多,青海省的鳥類生存環境不斷改善。群眾(zhong) 愛鳥、護鳥意識的提高,讓人與(yu) 鳥的相處更加和諧。以黑頸鶴為(wei) 代表,目前在青海省常年或季節性生活的鳥類有近432種,占全國鳥類種類數量的36.4%。

  “鳥的王國”更添新員

  灰頸鵐、小濱鷸、草鷺……細心的人發現,這些年棲息於(yu) 青海湖的“新成員”越來越多。

  2021年,在迷人的仙女灣濕地,一隻中等體(ti) 型、頭部青灰色、下體(ti) 偏粉色的鳥,進入監測人員視野。現場初步判斷它為(wei) 雀形目、鵐科鳥類,通過後期反複對比,最終確定此鳥為(wei) 灰頸鵐,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區,以前青海省沒有分布和記錄,為(wei) 青海湖新記錄鳥種。

  監測人員在鳥島區域例行巡查時,還在靠近湖岸的淺水灘發現一群約28隻的小型濱鷸集群,通過長焦鏡頭詳細辨認和觀察,確定其中的21隻為(wei) 青腳濱鷸。

  小濱鷸,於(yu) 全球分布較廣,在我國屬於(yu) 罕見遷徙過境鳥,僅(jin) 見於(yu) 浙江、河北,此次在青海湖是首次觀測和記錄,再次刷新“鳥的王國”鳥類名錄。

  隨著青海湖整體(ti) 生態環境改善,該地區鳥類的數量和種類不斷增加。水鳥的種群結構也有了一些新變化,在原來以雁、鴨和鷗類水鳥為(wei) 主體(ti) 的基礎上,涉禽和鴴類、鷸類水鳥的種類和種群數量、棲息地均呈現增長和擴大的態勢,生物多樣性不斷豐(feng) 富。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地區,鳥類愛好者王小炯拍攝到了白背磯鶇、鳳頭鸊鷉、黃頭鶺鴒、長耳鴞等鳥類。10年間,他共拍攝到400餘(yu) 種鳥類,其中不乏歐亞(ya) 鴝、靴隼雕、烏(wu) 雕等珍稀鳥類,記錄了不少過境茫崖一帶的候鳥。

  青海處於(yu) 我國3條主要候鳥遷徙路線中的西部遷徙路線重要區域,是鳥兒(er) 遷徙重要的休息、能量補給地之一。專(zhuan) 家表示,鳥類依賴茂密的森林、湖泊、濕地和沼澤地,棲息地首選有足夠的食物以及安靜、安全、隱蔽的環境,選擇在青海停留、安家,說明當地的生態環境優(you) 良。

  當前,青海省已將64%的高原重要濕地生態係統、30.7%的森林納入自然保護地管理,織牢織密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豐(feng) 富的森林資源、濕地資源,以及對自然保護地的有效管理,為(wei) 鳥類提供了安全、舒適的棲息之所,吸引更多鳥兒(er) 到來。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