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青海:守護“中華水塔”

發布時間:2022-03-01 15:26:00來源: 青海日報


三江源國家公園內(nei) 河流縱橫,風光旖旎(2016年8月20日攝)。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2021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赴青海考察時強調,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要把三江源保護作為(wei) 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

  青海敢為(wei) 人先,先行先試。突破體(ti) 製藩籬,改變“九龍治水”,搭建“四梁八柱”,設立生態管護公益崗位……不僅(jin) 為(wei) 我國國家公園建設貢獻出“青海方案”“三江源模式”,還讓牧民吃上生態飯,真正體(ti) 會(hui) 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取得多項國內(nei) 第一:第一個(ge) 發布林地、草地、濕地、地表水四大資源本底報告,第一個(ge) 完成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頒布施行第一個(ge) 由地方立法製定的國家公園條例……

  過去,三江源國家公園範圍內(nei) 有6類15個(ge) 保護地,人為(wei) 分割、各自為(wei) 政、條塊管理、互不融通,管理體(ti) 製弊端突出。創新生態保護管理體(ti) 製機製,是國家賦予三江源國家公園五大試點任務之一,也是最大難點

  牢固樹立共建共享理念,建立“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製,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最大的亮點。按照“一戶一崗”原則,確保園區內(nei) 每戶有1名生態管護員,戶均年收入21600元。讓牧民在參與(yu) 生態保護的同時分享保護紅利,使牧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轉變為(wei) 生態守護者和獲益者

  2020年8月國家評估驗收組驗收時,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卓有成效,已經初具中國特色國家公園的資源特征、文化特征和管理特征

  在昂賽大峽穀走訪時,一位牧民用藏語說:“我們(men) 生態管護員像是一滴一滴的雨,落到了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大海裏。”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