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青海:國家公園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

發布時間:2022-05-27 14:4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截至目前,青海省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麵積占該省總麵積的38.42%,全省64.3%的濕地、30.7%的森林、85%的野生動物棲息地納入自然保護地管理,在全國率先建立了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國家公園建設實現重大突破,取得階段性成效。

  近年來,青海啟動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示範省建設,在全國率先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you) 化,圓滿完成三江源和祁連山兩(liang) 個(ge) 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任務。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園,成為(wei) 全國首批、排在首位、麵積最大的國家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試點通過國家評估驗收,青海湖國家公園已正式納入國家創建規劃,昆侖(lun) 山國家公園前期工作正紮實推進,在打造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上邁出了實質性一步。

  “五年來,全省森林覆蓋率由6.3%提高到7.5%,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由54.2%提高到57.8%,荒漠化土地年均減少15.3萬(wan) 畝(mu) 、沙化土地年均減少17.1萬(wan) 畝(mu) ,重點沙區實現“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根本性轉變。”此前,青海省林草局副局長高靜宇在青海省第十四次黨(dang) 代會(hui) 新聞發布會(hui) 上介紹說。三江源濕地麵積增加1.1萬(wan) 平方公裏,青海湖水體(ti) 麵積實現連續15年增長,全省濕地麵積穩居全國首位,濕地保護率達到64.3%,高於(yu) 全國平均水平12個(ge) 百分點,青海每年為(wei) 下遊輸出源頭活水超過900億(yi) 立方米,成為(wei) 流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堅強保障。

  同時,野生動物棲息環境顯著改善,種群數量明顯增加,藏羚羊由最低時的不足3萬(wan) 隻恢複到7萬(wan) 多隻,普氏原羚從(cong) 300多隻恢複到2700多隻,青海湖鳥類種數由189種增加到223種。全省生態環境實現了從(cong) 惡化到持續向好的曆史性、全局性、轉折性變化。

  青海始終堅持推動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成果更多惠及群眾(zhong) ,增進群眾(zhong) 綠色福利和生態福祉。該省設置生態管護崗位持續穩定群眾(zhong) 增加收入,全省設置草原、森林、濕地生態保護公益崗位14.51萬(wan) 個(ge) ,其中生態扶貧管護公益崗位4.99萬(wan) 個(ge) 。尤其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實現園區“一戶一崗”,17211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僅(jin) 此一項人均年收入增加了2.16萬(wan) 元。牧民放下牧鞭,守護江源,成為(wei) 穩定就業(ye) 的生態管護員,有力帶動小康水平穩步提升。

  同時,青海全麵落實森林生態效益、天保工程、退耕還林、濕地等生態補助政策,持續穩定增加群眾(zhong) 政策性收入,2021年直補農(nong) 牧民各類生態保護補償(chang) 資金11.4億(yi) 元。

  此外,青海積極推廣以工代賑,增加群眾(zhong) 勞務收入,2021年該省生態保護修複和林草產(chan) 業(ye) 建設工程帶動79萬(wan) 名農(nong) 牧民家門口務工,其中帶動脫貧4.7萬(wan) 人、人均增收3110元。

  近年來,青海科學合理利用國家公園和各類自然保護地生態資源,因地製宜發展特色經濟林、生態旅遊、種苗繁育、中藏藥材、特色雜果、林下種養(yang) 和林家樂(le) 等特色產(chan) 業(ye) ,2021年該省林草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達到394億(yi) 元,占全省GDP的10%以上。在生態保護和建設帶動下,國家公園所在地區全麵轉向以生態環保為(wei) 導向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近年來平均增長率達到10.3%。

  “我們(men) 堅持生態保護與(yu) 民族團結進步融合發展,發揮各族群眾(zhong) 在保護生態環境中的積極作用,以生態保護建設促進民族團結和諧。”高靜宇表示。

  據悉,三江源國家公園在園區53個(ge) 行政村成立村級生態保護專(zhuan) 業(ye) 協會(hui) ,安排三江源地區農(nong) 牧民子女在西寧接受中職學曆和就業(ye) 技術教育,增強就業(ye) 創業(ye) 能力。祁連山國家公園在全國首創“村兩(liang) 委+”社區共建共享模式,將生態保護、宣傳(chuan) 教育、民生發展、民族團結融為(wei) 一體(ti) ,其中農(nong) 牧民生態管護員1200名。海北藏族自治州依托祁連山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和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啟動國家公園示範州建設,組織各族群眾(zhong) 在空閑地、四邊地、社區、庭院等共同營造“民族團結林”,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格局。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