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四川:科技賦能高質量“天府糧倉” 農業激活鄉村振興

發布時間:2022-09-23 10:3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在四川成都崇州市天府糧倉(cang) 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高標準農(nong) 田集中連片、稻浪翻滾。正值一年豐(feng) 收時,農(nong) 業(ye) 職業(ye) 經理人、崇州市集賢梁景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長牟崇倫(lun) 近來忙於(yu) 聯絡全國各地糧倉(cang) ,為(wei) 今年的收成尋找銷路。

  “前不久四川盆地經曆了罕見的高溫天氣,但今年我們(men) 仍增產(chan) 約10%。”作為(wei) 農(nong) 業(ye) 職業(ye) 經理人,牟崇倫(lun) 管理著2300餘(yu) 畝(mu) 耕地。為(wei) 減輕高溫對作物的影響,牟崇倫(lun) 使用了諸多現代化手段,包括無人機打藥、田間深水灌溉、病蟲害防治等。“專(zhuan) 業(ye) 的事交給專(zhuan) 業(ye) 的人做。”提起自己的工作,這位既懂技術、又擅經營的“鄉(xiang) 村CEO”十分自信。

  據統計,成都持證農(nong) 業(ye) 職業(ye) 經理人已達約2.04萬(wan) 人。農(nong) 業(ye) 職業(ye) 經理人的湧現,是四川邁向中國農(nong) 業(ye) 強省的縮影。近年來,四川農(nong) 業(ye) 經濟實現穩增長目標。2021年,四川農(nong) 林牧漁業(ye) 總產(chan) 值9383.3億(yi) 元人民幣。今年,以“慶豐(feng) 收迎盛會(hui) ”為(wei) 主題的第五個(ge) “中國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主會(hui) 場落戶四川成都。

  當前,四川致力於(yu) 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cang) ”。其中,農(nong) 業(ye) 科技的發展應用是“天府糧倉(cang) ”的重要支撐。在四川眉山東(dong) 坡區,永豐(feng) 村今年交出了一份“豐(feng) 收答卷”:該村今年水稻平均畝(mu) 產(chan) 680公斤,核心區水稻畝(mu) 產(chan) 達700公斤,糧食總產(chan) 量超過4000噸,是近年來收成最好的一年。

  永豐(feng) 村“慶豐(feng) 年”,離不開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馬均團隊長達20年的努力。通過開展水稻新品種新技術中試以及示範推廣全程機械化技術,如今永豐(feng) 片區高標準農(nong) 田麵積達3100畝(mu) 、連片規模種植1500畝(mu) ,是四川標準化程度最高的高標準農(nong) 田示範樣板之一。

  “我們(men) 還將繼續研製優(you) 質高效的水稻品種以及水稻機械化生產(chan) 、綠色增產(chan) 等生產(chan) 技術。”馬均表示,該團隊正在研發的新技術可以使每畝(mu) 稻田節省約40%的用種量,產(chan) 量最高可突破840公斤。推廣使用後,每百畝(mu) 稻田可增產(chan) 10%至20%。

  新技術同樣運用於(yu) 畜牧業(ye) 。在位於(yu) 成都新津區的天府農(nong) 博園,新希望六和旗下的新津智能養(yang) 殖豬場坐落在林盤田野之上。該豬場采用先進硬件係統:飼喂係統可根據生豬生長階段精準投喂;飲水係統可自動補水;環控係統能有效控製豬場的溫度、濕度、通風量、氨氮氣體(ti) 濃度等。“生活在相對適宜的環境中,生豬能健康成長,肉質也更好。”新津智能養(yang) 殖豬場總經理徐澤玉表示,該項目還將借助全基因組技術、料肉比測定技術等先進技術開展種豬育種工作,探索打造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豬芯片”。

  農(nong) 業(ye) 快速發展激發了四川農(nong) 村地區內(nei) 生動力,使鄉(xiang) 村振興(xing) 再提速。四川涼山以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建設為(wei) 突破口,推進特色產(chan) 業(ye) 加快發展。四川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在當地大力推廣花生、大豆、蘆筍、番茄、魔芋、藍莓以及中藥材等經濟作物,有效推動涼山鄉(xiang) 村振興(xing) 。

  “我們(men) 給當地老百姓介紹新品種、手把手傳(chuan) 授種植技術。除了老百姓收入明顯提高,最令人欣慰的是他們(men) 種植理念、模式和技術的巨大轉變。”四川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黨(dang) 委書(shu) 記、花生育種專(zhuan) 家張小軍(jun) 接受采訪時說,“涼山部分地區具有發展農(nong) 業(ye) 得天獨厚的條件。下一步我們(men) 將繼續在涼山開展科研,推廣機械播種、機械收割,以農(nong) 業(ye) 科技賦能當地鄉(xiang) 村振興(xing) 。”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