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濕地大省十年退耕退牧還濕44.25萬畝
“十年來,青海累計投入各類濕地保護資金11.9億(yi) 元(人民幣,下同),修複退化濕地22萬(wan) 畝(mu) ,完成退耕退牧還濕44.25萬(wan) 畝(mu) 。一批退化濕地得到修複,濕地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進一步增強。”23日,青海省林草局副局長鄧爾平對外表示。
當日,“青海這十年”林草專(zhuan) 場新聞發布會(hui) 在西寧市召開。
濕地被譽為(wei) “地球之腎”,與(yu) 森林、海洋並稱為(wei) 全球三大生態係統,具有涵養(yang) 水源、淨化水質、調蓄洪水、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服務功能。健康的濕地生態係統對維護國家生態、糧食和水資源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據第三次中國國土資源調查顯示,青海省濕地麵積7651萬(wan) 畝(mu) ,占中國濕地總麵積3.5億(yi) 畝(mu) 的21.86%,麵積居中國第一。
多年來,青海省堅持把濕地保護作為(wei) 維護“中華水塔”生態安全的重要依托,該省國家濕地公園數量從(cong) 2013年1處增長到目前的19處,16處已通過國家試點驗收,認定省級重要濕地32處。
同時,青海在中國率先實施了濕地生態管護員製度,三江源綜合試驗區22縣區設置963名濕地管護員,管護麵積2890萬(wan) 畝(mu) 。共設置森林、草原、濕地生態保護公益崗位14.51萬(wan) 個(ge) ,累計發放勞務報酬39.6億(yi) 元,年人均增收近2萬(wan) 元,三江源地區達到2.16萬(wan) 元,帶動近18萬(wan) 貧困民眾(zhong) 脫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祁連山青海側風拂“豐”景 色彩斑斕宛若油畫
在位於祁連山腹地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田野裏金燦燦的小麥和青稞顆粒飽滿,收割機的轟鳴聲如同吹響了秋收的號角。[詳細] -
青海湖畔治沙見聞:打造中國第二個塞罕壩
21世紀頭幾年,這一關於中國內陸最大鹹水湖青海湖的“命運”之問,發人深省。彼時,專家預測,青海湖正麵臨越來越嚴重的沙漠化威脅,如果其生態環境得不到有效治理,將在200年後消失。 [詳細] -
中國科研人員揭示全球尺度上葉片含水量和環境溫度對葉片影響
植物葉片功能性狀與植物碳獲取、水分傳遞、養分循環等重要生命活動密切相關。通過植物葉片功能性狀探討物種分布格局、生長策略和存活機製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適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