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辭去工作回家鄉 生命禁區的“自然守護者”

發布時間:2022-10-17 15:09:00來源: 成都商報

  暖和的季節裏,吐旦是帶隊進山、戶外駐營的主力;在無所事事的冬季,吐旦就成了保護站的全職管家。盥洗室的水管凍住了,換暖氣片,調試加溫設施,他全都包攬。

  回憶起十年前,保護站站長寒梅醫生邀請他加入保護站時,那一刻他內(nei) 心的堅定,吐旦說:“當時能不能堅持,能堅持多久,都是一個(ge) 未知數,但隻要能加入對家鄉(xiang) 長江源的保護,對我而言已經很好了。”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青藏公路通車起,唐古拉山鎮所在的沱沱河地區就成為(wei) 青藏線上的一個(ge) 重要驛站。這裏海拔4539米,與(yu) 格爾木市隔著中國最大的無人區可可西裏。青藏公路109國道、青藏鐵路和格拉段輸油管線從(cong) 唐古拉山鎮橫貫而過,過往貨車司機們(men) 更習(xi) 慣稱之為(wei) 沱沱河沿,滾滾東(dong) 去的長江源頭就在唐古拉鎮的沱沱河地區。

  每天,沱沱河火車站會(hui) 有兩(liang) 趟火車準時停靠,因為(wei) 站點太小,連購票平台也搜不到,往來乘客一般是多買(mai) 一站,再提前下車。在沱沱河站上下車的乘客除了少數當地牧民、居民、鐵路員工,就是來自五湖四海的誌願者。

  鐵打的旦哥流水的誌願者

  藏族人嘎甲爾·吐旦旦巴每個(ge) 月都會(hui) 準時出現在沱沱河火車站站台。十幾年前,剛大學畢業(ye) 的吐旦也是沱沱河火車站的鐵路巡護員之一。2011年,民間組織“綠色江河”在唐古拉山鎮成立了長江源水生態環境保護站,吐旦辭去鐵路工作,擔任“綠色江河”長江項目中心主任至今。

  吐旦今年42歲,是土生土長的長江源人。許多誌願者一到沱沱河沿,見到的第一個(ge) 人往往就是他,也因此有誌願者戲稱“鐵打的旦哥,流水的誌願者”。

  深夜從(cong) 火車站接了誌願者回來,休息不到4個(ge) 小時,吐旦又爬起來幹活。夏天天亮得格外早,6點多已大亮。誌願者小魏帶著他,驗收前一天汙水處理池的施工進展。這是今年青海生態環境廳在站裏試點的一個(ge) 汙水處理項目,如果在保護站試點成功,未來將會(hui) 在整個(ge) 唐古拉山鎮推廣。

  暖和的季節裏,吐旦是帶隊進山、戶外駐營的主力;在無所事事的冬季,吐旦就成了保護站的全職管家。盥洗室的水管凍住了,換暖氣片,調試加溫設施,他全都包攬。按他自己的解釋,保護站海拔高,交通不便,維修人員經常上不來,上來了還要高反適應幾天,很多活就隻能自己摸索。十年下來,吐旦鍛煉出一身本領。

  下午3點,載著全鎮快遞和明信片的中國郵政運輸車準時來到保護站的地標性建築之一——長江一號郵局。在玻璃房裏,誌願者們(men) 正忙著分揀每周隻來一次的快遞,隔天,鎮上的牧民就會(hui) 來取快遞,順便將草原上囤積的垃圾和塑料瓶運到保護站。

  近些年,為(wei) 保護草場,保護站發起了“垃圾換食品”活動,按一毛錢的成本向牧民們(men) 回收塑料瓶,兌(dui) 換成鎮上指定商店的食品購物券。

  十年如一日地守護斑頭雁

  吐旦剛到時,長江源保護站還沒建完,所有誌願者都在工地上跑。2012年冬天,保護站的窗縫還沒來得及打膠密封,他們(men) 就貼上布,打上釘子過冬。“沱沱河的風大,風一吹就漏風,凍得不行,我們(men) 就爬起來找東(dong) 西壓住。”

  也是那一年,一位藏族老鄉(xiang) 搖著轉經筒前來詢問:“你們(men) 這裏負責保護大雁嗎?我家牧場周圍的湖中,每年有很多大雁來下蛋,不少蛋一下下來就被人撿走了,你們(men) 能不能管?”

  老人口中的大雁是斑頭雁,是世界上飛得最高的鳥之一,8小時就能飛越喜馬拉雅山脈,完成一年兩(liang) 度的遷徙壯舉(ju) 。長江源水資源豐(feng) 富,也是這類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最重要的繁殖地之一。每年4月,上千隻斑頭雁會(hui) 從(cong) 印度、尼泊爾飛到唐古拉山鎮的班德湖繁殖,高峰時期島上會(hui) 有上萬(wan) 枚蛋。6月,斑頭雁會(hui) 帶著孵出的小斑頭雁回到南亞(ya) 國家。在當時,斑頭雁的全球野生種群數不到10萬(wan) ,每年在班德湖被盜撿的斑頭雁蛋就有近千枚。

  2012年,吐旦開始參與(yu) 班德湖野生動物觀測站的斑頭雁守護行動。每年4月,他會(hui) 在斑頭雁抵達班德湖之前回到草原腹地住上兩(liang) 個(ge) 月,直到它們(men) 離開。班德山和班德湖是當地的神山聖水,也是他小時候和家人常駐的春季牧場所在地。如今,湖邊還時常可見吐旦的姐姐一家放牧的牛羊。

  早幾年,班德湖基地的白色集裝箱還沒建成時,吐旦就帶著誌願者在湖邊紮帳篷,住睡袋,用牛糞生火,每天外出巡視是否有外來人員偷撿鳥蛋,統計鳥和鳥蛋的數量。

  害怕在鳥類孵化過程中對它們(men) 造成幹擾,他們(men) 盡量少上島,少靠近湖邊,隻用雲(yun) 台相機遠程控製。為(wei) 了將光纖電纜從(cong) 基地引到島上,有一年冬天,趁湖麵冰還沒化,吐旦就帶領幾個(ge) 誌願者間隔100米,排成一排,把光纖扛到了約1公裏外的島上。

  幾年下來,班德湖基地已經配備了十幾台專(zhuan) 業(ye) 雲(yun) 台攝像機,可以遠程對班德湖的鳥類進行全方位監控。

  斑頭雁守護項目實施至今已過去10年。據吐旦及誌願者監測的數據顯示,斑頭雁的數量已經從(cong) 當初的1172隻上升到5963隻。此外,長江源當地的牧民們(men) 也都參與(yu) 其中,成立班德山牧人生態環境保護小組,把對斑頭雁單一物種的保護延伸到對長江源沱沱河沿區域野生動物的保護。

  從(cong) 單打獨鬥到協力守護

  薑古迪如的冰雪融水從(cong) 沱沱河一路東(dong) 下,在長江南源與(yu) 當曲匯合後,就改稱通天河。河流在冬布裏山岩石的阻擋下,形成了海拔4500米的萬(wan) 裏長江第一峽——煙瘴掛峽穀,這是三江源國家自然保護站的核心區之一。獨特的地貌和充足的降水,孕育了煙瘴掛峽穀豐(feng) 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包括雪豹、白唇鹿、馬麝、野犛牛、藏羚羊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2014年,在玉樹州人民政府、曲麻河鄉(xiang) 人民政府和相關(guan) 基金會(hui) 的支持下,吐旦所在的長江源保護站開始實施“煙瘴掛生物多樣性調查”項目。幾支由植物學家、動物學家、人類學者等多學科專(zhuan) 家組成的植物考察隊、野生動物考察隊、人類學考察隊,深入曲麻河鄉(xiang) 措池村,在煙瘴掛建立了2個(ge) 野外考察營地,用數據、圖片、影像記錄並立體(ti) 呈現了煙瘴掛豐(feng) 富的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資源。

  2019年開始,為(wei) 摸清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的野生動物分布情況,格爾木市政府出資購買(mai) 了500多台紅外相機,與(yu) 長江源保護站合作,由吐旦和村鎮幹部負責對唐古拉山鎮全鎮進行相機安裝和技術培訓。

  在天寒地凍的長江源地區讓紅外相機覆蓋全鎮5個(ge) 行政村並非易事。有時候冬季凍土凍得厲害,相機杆架砸得不夠深,夏天地麵融化後,杆子就容易倒;夏天也不好安裝,雨季一來,到處都是沼澤,吐旦的車經常陷在半路,“光挖車就要挖半天”。

  兩(liang) 三年過去,這項工作吐旦仍在繼續。他希望,相機安裝完成以後,老鄉(xiang) 們(men) 在草原高山巡護時,就可以借助高清監視器和紅外相機,獲取雪豹等野生動物的影像圖片。

  加入“綠色江河”後這十年,個(ge) 人、誌願者組織和政府共同出力,讓吐旦看到了改變家鄉(xiang) 的可能性。保護站也從(cong) 他剛加入時的單打獨鬥,到現在越聚越多,每個(ge) 月穩定有七八個(ge) 誌願者駐站。他回憶起十年前,保護站站長寒梅醫生邀請他加入保護站時,那一刻他內(nei) 心的堅定:“能不能堅持,能堅持多久,都是一個(ge) 未知數,但隻要能加入對家鄉(xiang) 長江源的保護,對我而言已經很好了。”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