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爺爺寄予厚望的年輕人,已經成長起來!
“袁老師逝世前,我們(men) 的雜交水稻單季畝(mu) 產(chan) 最高紀錄是1152.3公斤,他生前一直希望能突破1200公斤。”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態室主任李建武說,今年他和同事們(men) 在全國設置了5個(ge) 攻關(guan) 試驗點,其中一些試驗點已實現了這一目標。
在“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前工作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曾經像嗬護稻子一樣愛護並寄予厚望的年輕人已經成長起來,他們(men) 正沿著袁隆平的腳步,繼續追尋著“禾下乘涼夢”。
從(cong) 2011年“跟班學習(xi) ”超級雜交稻單季畝(mu) 產(chan) 900公斤攻關(guan) ,到2014年以骨幹身份參與(yu) 1000公斤攻關(guan) ,再到2020年、2021年連續兩(liang) 年實現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畝(mu) 產(chan) 突破1500公斤時“挑大梁”……37歲的李建武在成長過程中,深刻感受到袁隆平對年輕人的關(guan) 愛與(yu) 信任。
2008年冬天,當時還未畢業(ye) 的李建武以實習(xi) 生身份前往三亞(ya) 參與(yu) 科研試驗。一天,到試驗田查看的袁隆平被一處“種得特別好”的田塊吸引,便問“是哪個(ge) 種的?”李建武被指導老師鄧啟雲(yun) 拉到袁隆平麵前,看著曬得黝黑的李建武,袁隆平連問了好幾個(ge) 問題,李建武都對答如流。
下田,才是成功的“捷徑”。李建武一直謹記袁隆平的教誨,每次攻關(guan) 試驗,都需要試驗田所在地農(nong) 民的配合。為(wei) 了說服和指導大家,李建武總會(hui) 連續幾個(ge) 月與(yu) 老鄉(xiang) 同吃同住同下田,確保精心設計的栽培方案能順利實施。
從(cong) 2018年袁隆平提出“三分地養(yang) 活一個(ge) 人”糧食高產(chan) 綠色優(you) 質科技創新工程(簡稱“三一工程”)開始,李建武就一直是項目的主要負責人。2021年,“三一工程”增產(chan) 糧食20.9萬(wan) 噸,新增經濟效益4.3億(yi) 元。同年10月,他又和同事們(men) 將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畝(mu) 產(chan) 的紀錄,從(cong) 2020年的1530.76公斤提高到1603.9公斤。
我國有10多億(yi) 畝(mu) 鹽堿地。袁隆平曾說,希望能在其中“再造億(yi) 畝(mu) 良田”,並於(yu) 2019年提出了“近期實現育種突破、中期提高技術集成度、遠期實現產(chan) 能效益雙提升”的三個(ge) 目標。
今年3月16日,實現這個(ge) 夢想邁出了重要一步:由來自全國7個(ge) 省的11家單位組成的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正式掛牌。牽頭單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組建了專(zhuan) 門團隊,“80後”“90後”年輕人占團隊總人數的70%。
1986年出生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試驗基地管理處副處長郭夏宇的主要工作,就是往來於(yu) 東(dong) 北、西北、華南和華東(dong) 的四個(ge) 區域中心,和專(zhuan) 家們(men) 一起持續攻關(guan) 耐鹽堿水稻的相關(guan) 課題。
郭夏宇說,年輕人幹勁特別高,常常到了晚上10點多,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辦公樓還燈火通明。
努力換來了令人興(xing) 奮的成果:目前,他們(men) 在全國完成了近10萬(wan) 畝(mu) 鹽堿地改良,完成耐鹽堿水稻種植60萬(wan) 畝(mu) 。內(nei) 蒙古興(xing) 安盟、新疆喀什、海南崖州、江蘇南通等試驗田紛紛創造了不同類型鹽堿地水稻畝(mu) 產(chan) 新紀錄。此外,他們(men) 還在土壤定向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等方麵取得了突破。
“我在袁老師身邊工作、學習(xi) 了近10年時間,他一直告誡我們(men) 年輕人‘種田無小事’。”郭夏宇說,“對耐鹽堿水稻的培育,尤其體(ti) 現了這句話的分量。把荒地變良田,這是我們(men) 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一個(ge) 重要舉(ju) 措。”
30歲的米微微一直記得袁隆平重視雜交水稻國際推廣的種種細節。“以前隻要中心舉(ju) 辦國際培訓班,袁老師都會(hui) 親(qin) 自給來自各國的學員頒發結業(ye) 證書(shu) 。”米微微2015年進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產(chan) 業(ye) 處工作。在她印象中,袁隆平每次都會(hui) 事先了解每個(ge) 學員的國籍,然後根據當地雜交水稻的具體(ti) 情況,向學員們(men) 叮囑幾句。
盡管由於(yu) 新冠肺炎疫情,培訓班的形式由線下改為(wei) 線上,但米微微和同事們(men) 並沒有中斷雜交水稻的國際推廣。
這兩(liang) 年,她一直忙著協助在海外的中國專(zhuan) 家和工作人員更新課件,保證培訓內(nei) 容能契合當地實際。去年,他們(men) 通過“雲(yun) 授課”等方式,為(wei) 馬達加斯加100多名農(nong) 技人員集中授課,讓他們(men) 更好地為(wei) 當地農(nong) 民服務。
一年多前,在尼日利亞(ya)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開始了雜交水稻產(chan) 業(ye) 鏈開發,並與(yu) 當地開展技術培訓合作,進行雜交水稻種子生產(chan) 試驗。在幾內(nei) 亞(ya) ,中心也開始和當地有意願投資參與(yu) 雜交水稻產(chan) 業(ye) 開發的企業(ye) 接觸……(來源:新華社 記者:周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