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首次發現2種園區鳥類新記錄
棕背伯勞 賀成武 攝
棕眉山岩鷚
11月15日,記者從(cong)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了解到,近日,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老虎溝管護站管護員賀成武在巡護監測過程中分別拍攝到兩(liang) 隻野生鳥,後經專(zhuan) 家和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鑒定,分別是棕眉山岩鷚和棕背伯勞。此次為(wei)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首次發現2種園區鳥類新記錄。
近年來,隨著祁連山國家公園管護員攝影師隊伍建設的規範化和專(zhuan) 業(ye) 化,越來越多的物種新記錄被更多的管護員發現。除此之外,賀成武還在老虎溝區域記錄到短耳鴞、長耳鴞、發冠卷尾、灰伯勞等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鳥類新記錄,也充分說明老虎溝是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重要的鳥類遷徙通道。截至目前,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已記錄到鳥類18目47科220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動物11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41種,這為(wei) 祁連山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也充分體(ti) 現了管護員攝影師隊伍在生物多樣性監測工作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據了解,全球9條候鳥遷飛路線,其中祁連山是中亞(ya) -南亞(ya) 遷徙線路上的重要位點。近年來,隨著祁連山國家公園監測工作的不斷深入,發現老虎溝地區還是明星物種——荒漠貓的重要棲息地,該區域雖緊鄰門源縣城,有較強的人為(wei) 活動,但有著較高的生物多樣性和完整的食物鏈,處處體(ti) 現著祁連山國家公園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畫麵。
棕眉山岩鷚是岩鷚科、岩鷚屬小型鳥類,主要棲息於(yu) 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林緣、河穀、灌叢(cong) 、小塊叢(cong) 林、農(nong) 田、路邊等各類生境。繁殖期則棲於(yu) 西伯利亞(ya) 泰加林地帶,尤以河穀地帶較常見。棕眉山岩鷚在中國係冬候鳥,主要越冬於(yu) 中國遼寧、內(nei) 蒙古、河北、北京、山東(dong) 、河南、陝西、寧夏、青海(西寧)、甘肅(西北部武威),偶爾至上海和四川會(hui) 東(dong) 。遷徙期間經過內(nei) 蒙古、黑龍江、吉林等地。
棕背伯勞是伯勞科伯勞屬中型鳴禽,是伯勞中體(ti) 型較大者,棲息於(yu) 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區,夏季可上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次生闊葉林和混交林的林緣地帶。主要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wei) 食,分布於(yu) 西亞(ya) 、中亞(ya) 、南亞(ya) 和東(dong) 南亞(ya) 地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省四部門聯合發布《2021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生態氣象監測公報》
11月15日,記者了解到,近日,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青海省氣象局、青海省生態環境廳、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聯合發布了《2021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生態氣象監測公報》。[詳細] -
祁連山生態修複成效顯著
祁連山是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河西走廊的生命之源,也是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必經之途。[詳細] -
祁連山生態攝影作品再獲國際賽事金牌
據青海省祁連山自然保護協會1日消息,31日,第8屆巴爾幹半島五地巡回國際攝影大賽獲獎名單公布,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祁連山自然保護協會首席簽約攝影師焦生福榮獲PSA金牌,另獲組委會勳帶6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