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有生命的文物”講述美麗中國的故事
不久前,一棵位於(yu) 西藏察隅縣的雲(yun) 南黃果冷杉,被測出了83.4米的高度、380多歲的樹齡,成為(wei) 目前的“中國第一高樹”。在陝西省黃陵縣軒轅廟前有一株古柏,相傳(chuan) 是黃帝親(qin) 手栽植,是我國現存的5棵樹齡在5000年以上的古樹之一,至今仍蒼翠挺拔,枝葉茂盛。這“一老一高”兩(liang) 棵樹,都屬古樹名木,是有生命的文物,它們(men) 不僅(jin) 記錄曆史、寄托鄉(xiang) 愁,也在講述美麗(li) 中國的故事。
古樹一般指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大樹,而那些樹種稀有、名貴或具有曆史價(jia) 值、紀念意義(yi) 的樹木則稱為(wei) 名木,它們(men) 都是大自然和前人留下的珍貴遺產(chan) 。今年9月,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公布,共計508.19萬(wan) 株,分布在城市、鄉(xiang) 村的分別是24.66萬(wan) 株、483.53萬(wan) 株;資源最豐(feng) 富的省份是雲(yun) 南省,超過100萬(wan) 株,陝西、河南、河北超過50萬(wan) 株;數量較多的樹種有樟樹、柏樹、銀杏、國槐等。
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深入人心,人們(men) 保護古樹名木的意識和行動也在進一步加強。2019年修訂的《森林法》還列了專(zhuan) 門條款,禁止破壞古樹名木和珍貴樹木及其生存的自然環境。近些年,利用數字化手段,多地為(wei) 古樹名木建了專(zhuan) 屬的“電子戶口”、智能化的檢測保護平台,通過“線上認養(yang) ”等方式讓更多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到古樹名木的保護中來。
保護古樹名木,是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獨特的基因種質資源。關(guan) 於(yu) 這一點,塞罕壩的一棵樹頗具說服力。1957年,為(wei) 解決(jue) 北京的沙塵問題,要在塞罕壩建設林場,當時那裏一片荒原、飛沙走石,最初種下的樹木成活率幾乎為(wei) 零,直至考察人員發現了碩果僅(jin) 存的一棵粗壯挺拔的華北落葉鬆,才有了信心:既然這棵樹能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生存,那這個(ge) 品種就一定能夠推廣。60年間,一代代塞罕壩人接續奮鬥,種下了5億(yi) 多棵樹,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而這其中大部分都是華北落葉鬆。
古樹名木的保護還有一層特殊的意義(yi) ,曆經千百年,它們(men) 是自然和文化的共同遺存,是有生命的文物,對研究當地氣候變遷、植被分布和生態變化有重要作用。其實它們(men) 就在我們(men) 身邊,或許是守護在村頭的大榕樹,寄托著遊子一份鄉(xiang) 愁;或許是上班路邊的一棵唐槐,為(wei) 你投下一片陰涼……它們(men) 既是絕美的生態奇觀,又沉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天人合一、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體(ti) 現。進入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已納入國家發展總體(ti) 布局,對古樹名木的保護也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體(ti) 現了這一目標的深入人心。它一頭連著曆史,折射出中國人關(guan) 愛自然的傳(chuan) 統美德,一頭牽著未來,表達著建設美麗(li) 中國的共同心願。
目前,相關(guan) 部門已指導各地將樹齡在50年以上、100年以下的樹木,作為(wei) 古樹後備資源重點保護。聯想到中國已是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和人工造林麵積最大的國家,可以預見,下次普查的時候,古樹名木的數量一定會(hui) 增加,我們(men) 身邊的綠色會(hui) 更多更美。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保護古樹名木,走綠色發展之路,不僅(jin) 要把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美麗(li) 中國留給後人,更要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永續發展的生態文明理念傳(chuan) 承下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三江源國家公園電視紀錄片《三江源》即將發布
6月23日,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在西寧召開電視紀錄片《三江源》播映前新聞發布會。[詳細]